返回旧版

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与中原学——以经济学理论认知视角

《中原智库》(2020)  郭军2021-01-20

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是漯河审时度势,立基自身厚重的历史文化系脉,在新时代以文立城、以文耀城、以文兴城,实现再跨越的战略选择。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世纪工程,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是知性和理性的,在壮大漯河经济中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应注重改善城区人口素质结构,书写“中原学”豫中南壮美华章。  

一、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建设是一个世纪工程  

漯河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一个贾湖遗址。贾湖遗址是被考古学家、文字学家等研判的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是一个观察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贾湖遗址再现了淮河上游9000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贾湖遗址出土的刻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的契刻符号表明,在距今8000—9000年的贾湖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很有可能是汉字的滥觞。古文化学者认为,贾湖甲骨所显示的契刻符号的形成年代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文字的古埃及纸草文书,比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还要早2000年。贾湖遗址为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发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被学界称为“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  

贾湖遗址大量文物标本证明,贾湖先民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掌握了房屋构筑、制陶、磨锯、钻孔、渔猎工具制作、稻作农业、酿酒、人工养殖等多种技能,而发现的大批房基、墓葬、窑穴、陶窑以及大量的生产工具,反映了当时的聚落形态、经济结构、技术工艺、生产力水平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为原始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贾湖原始文字便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汉字8000多年的基础和历史。如果我们今天把它发掘传播开来,让她走出贾湖,走出中原,走出国门,那么,她带来的就绝不仅仅是对贾湖文化的影响,而是必将转化为贾湖经济、漯河经济、河南经济的重大能量。  

漯河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还在于这里有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眠于斯,被称为“汉字学开山鼻祖”“字圣”“字学宗师”的许慎。许慎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历经30年编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使中华汉字的形、音、义趋于规范和统一。他归纳总结的六书理论,是探究汉字造字规律的扛鼎之作。考古学家赞誉许慎,与曹操用武力统一中国不同,它是用文字统一了中国的人文精神世界。也正是许慎一部《说文解字》给出的文字大观园,使得“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让整个华夏民族开始统一于一种精神,开始了华夏文明的一种高级阶段,让现代人借此能够读懂古代,让千秋万代能够循着一种绵绵不绝的精神永远前行。  

中原文化是母亲文化,要认识中国,先要认识河南。其实,认识河南,恐怕先要认识殷墟和贾湖,认识许慎,这也是漯河人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的缘由。从贾湖契刻符号汉字起源、到许慎研究经学、创制《说文解字》,从贾湖文化伴生的贾湖部落发展,到贾湖部落发展对贾湖文化的承传,我们在看到文字、文化、文明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品味着它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品味着人类发展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进入现代文明,人们更是把文化的升华与生产力的进步相连,把一个城市生产力的发展同这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层次相连。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蕴和气场,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城市进步与落后的内容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在做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文章,漯河的这篇文章是一个世纪工程。  

二、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是知性和理性的  

走进漯河,不仅看到漯河的发展变化,更感受到漯河市委、市政府决策者的知性与理性,尤其是展示出的应用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实践,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大思路、大态势、大格局。从“四城同建”到“四三二一”重点布局,许多发展漯河经济社会的战略谋划,以及具体的体制机制等,都很能反映出这一点。如提出的“注重立足漯河实际,把优势放大,把特色凸显,把瓶颈突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实施开放带动,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以‘项目引进来、产品走出去、有条件的企业出国门’为主攻方向,以打造开放平台、打通开放通道、优化开放环境为重点,不断加大开放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在开放招商上取得新突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用好统筹兼顾这个科学的方法论。要注重整体性,既要抓重点、抓短板、抓弱项,又要抓统筹、抓配套、抓协同,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要把握系统性,善于找准各项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融合推进、系统推进、有机推进,形成各项工作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整体效应”,“强化过程管理,加强目标运行监测和工作调度,坚持并完善各项工作推进的例会制度,及时发现、认真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指导”等。这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满着经济原理、经济方法、经济规律的设计、抉择,并引以指导实践的内容策略,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可以看出,不只是有着科学的理论思维与部署,漯河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具体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项目规划与项目落地。以项目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是现代经济运动的一个特征。如果说,经济运作规划先行,那么,项目已经成为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评价的基本内容,成为政府和企业统筹兼顾、综合平衡、量力而行的基本手段,成为推进地区或部门发展的基本条件。正是通过一个个大小项目的落地落实,完成和实现了政府部门、各个经济主体事体的规划目标。在漯河,从建设汉字文化名城,到建设中原生态水城,以及构筑豫中南地区中心城市,深化提升久负盛名的中国食品名城,无论是规划目标,还是措施重点、阶段步骤,都无不反映了以项目运作,成为党委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积极工作的新型管理措施。这不仅反映了市委、市政府决策设计者是以其所拥有的经济学理论所做出的部署安排,也体现着漯河人按经济规律办事,务实推进漯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偏好。我们相信,走进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漯河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优势、有潜力更加精彩。  

三、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书写“中原学”豫中南壮美华章  

漯河既然要围绕汉字文化做文章,就要做好文章,做足文章,要探索发展富有漯河特色的文化经济之城,书写我国文化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中原学,要把崛起一座新文化名城和生成一个“中原学”的重要内容分支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学科价值的事情。  

中原学就是中原地方的学问。所谓中原地方的学问,也就是我们河南地方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演化、创新、发展的学问,当我们在改革开放前期就提出了“中原崛起、振兴河南”的理念与目标时,当我们成功地争取获立了国家层面的“中原经济区”战略规划时,特别是当习近平2014年在河南调研提出河南要打好“四张牌”“让中原更加出彩”时,河南人的中原学就已经有了断断续续的腹稿,就慢慢开始成为党政部门、学术界、工商业界酝酿议论的一个话题。但从学科立论、学科体系、学科意义上推出中原学并为之奔走呼号,以求中原人能有自己的学问,能有自己的理论思维与实践指导,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宝库中书写阐释中原学的丰厚华章的,是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博士。中原学的昨天,记叙的是中原人生生不息、创造创新中原地域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的悠久的、优秀的史迹;中原学的今天,记录的是中原人讴歌新时代、融入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中原更加出彩,人人争做出彩河南人的、充满生机的、生动的史迹,并从昨天、今天、明天的发展观,给出中原人砥砺前进的规律、目标、经道。漯河人也和全省人民一道,在增添和丰富着我们的学问、我们的中原学。大家常说,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我还要加上一句,漯河名城会更具外延内涵,更有文化味道,更显生机活力。这是因为漯河人在奋力拼搏“四城同建”,在发掘建设中华汉字文化名城,在努力构筑豫中南地区中心城市,在认真提升食品城,在复原往日的水旱码头,在营造人们宜居的生态水城……  

李庚香博士对中原学有一个概括,即中原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河南探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怎么养这“一方人”?重要的是要认识这“一方水土”。中原学就是要中原人认识自己所处的是怎样的“一方水土”,一个认知自己、养好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当然这个体系是以实践为支撑的,亦如李庚香博士指出的,中原学凸显的是“新时代中原儿女的思想共识和行为自觉”。从这一视角认识看,中原学阐释和提倡的是提升地方文明程度以及生产力水平。也就是按照应用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发展地方经济社会重要的是“执行中央大政策,营造本地小环境”。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水平、人才队伍、人文历史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立足省情、市情、县情、乡情、村情,统筹兼顾,顺势而为,从一门学科的高度,深刻认识领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定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漯河挖掘人文历史资源,如若真的把贾湖文化、许慎文化等发掘好了,就这一个文字起源和《说文解字》,便能成就享誉世界的品牌,这个“汉字之源”“字圣故里”的品牌知名度和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的美誉度、影响力,对漯河第三产业的拉动、全域经济的拉动,乃至对整个河南经济的拉动,都是难以估量的。关键是要有高质量层次的策划、高质量层次的运作、高质量层次的媒介、高质量层次的氛围。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