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卫绍生: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动指南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2016-0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用“两个不可替代”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者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 的讲话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利用哪些资源,以及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为构建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 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认 识规律、总结规律,并帮助人们把握和适应规律为主要任务。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是“术”和“器”,是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的,而其要探索、发现、总结的规律则是“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外哲学社会科学在其本质上是一致的、相通的。但是,哲学社会科学也存在着指导思想的问 题,存在着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区分中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中国,就是要立足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和中国 的现实,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立身之本。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学术体系、学术方法之上,同时又学习借鉴人类一切文明 成果,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形成的。它既不同于古代中国以经学、考据学、阐释学为主体的学术构架,又不同于近代中 国出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术思潮,同时又有别于西方社会建立在逻辑学和神学之上的学术流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是融通中外思想文化、贯通 古今学术内容,以对人类的全面关怀为核心,以对未来的深入思考为指向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一种既体现人类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又在指导思想、 研究导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是否独具特色、自成体系,是否具有自己的话语权,关键看学科体系是否 健全,学术体系是否科学,话语体系是否有影响力。目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军事、党建等学科 组成的大的学科体系,基本上涵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方面。同时,每一学科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学术体系。以文学而论,其下可分 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民间文学等学科,每一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形成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目前,我国传 统的优长学科如文史哲等,学科体系比较健全,学术体系比较科学,学术研究比较规范,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话语体系。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话语体系还不够完善,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国际人文科学的交往交流中的影响力还比较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还比较小。这也是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应该着力弥补的短板之一。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基础

  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它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而且需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 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植根于厚重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这就是《讲话》明确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把握好的三个方面资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 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形成的理论成果,不仅在关于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也为中国 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和文化形态,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军事、党建等方面形成的思想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为中国哲学社会 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主题,奠定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紧扣这些研究主题,把握好这一理论基础,才能进一步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 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文化基础。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为我们坚 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五千年绵延不绝,自成体系,自具特色,产生了诸子百家等思想学说,涌现出以老 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理念、智慧,以及他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 法,历久弥新,具有穿越时代的力量,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坚实文化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 学工作者应从引为自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发现素材、寻找主题,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揭示其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进 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价值体系和评价体系;应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成长发展提供强大的内 生动力,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因持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永葆活力。

  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科学没有国界,理论之树常青。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若干对人类社会 发展进步有积极意义的理论成果。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薄伽丘、 达•芬奇、哥白尼、伽利略,近代社会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孟德斯鸠、汉密尔顿,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圣西 门、傅里叶、欧文,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都是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理论家。至于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 保守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在西方社会也广有影响。这些理论成果和学术流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借鉴和有益滋养。应 坚持洋为中用、批判借鉴的原则,正确对待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既有成果,使之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选择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讲话》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应按照《讲话》指明的路径,坚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中国特色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 军事、外交、党建等为学科支撑,各个学科涵盖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方法、学术话语等,则构成了各个不同学科的学术体系。就我国 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而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学术体系也较为完备。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是构建中国特 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所谓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的学术、中国特色的理论、中国特色的方法、中国特色的表达。换句话说,是用中国表达来传 播中国学术、中国理论和中国声音。要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就要从事实层面、逻辑层面、价值层面、表达层面等不同层次,依照话语体系的内在 逻辑联系,凝炼成为国际社**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表达,着力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着力增 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讲话》所说的六个特性。一是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厚 的文化渊源和学术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渊源和学术渊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所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就要在古为今用上下功夫,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把先贤的思想、理念、智慧、方法等优秀文化遗产继承下来,结合现实需要加以转化;要突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中充分体现中华元素和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越能彰显中华元素和民族特色,突出继承性和民族性,就越能展现中国特色,也就越能为世 界各国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是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理论之树之所以能够常青,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创新性。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永葆活力的内在动 力,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些创新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的创造性工作。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善于在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体作用,把创新性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注重发掘 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善于把创新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不 断概括新实践、总结新思想、提炼新理论;要勇立时代潮头,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探讨和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尤其是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用富有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是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由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成的。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就要体现系统性、完整性和学理 性,体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学科建设方面,既要兼顾学科的差异性,又要兼顾学科的完整性;既要注重传统学科、新兴学科、 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也要关注冷门学科,给冷门学科提供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关键时候能够拿得出、用得上,真正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 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专业表达、专业规范。要调动五路专业科研大军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特长和专业优 势,持续推出富有专业性、学理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