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田文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中原人文社科网  田文富2023-03-24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3月3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组织召开全省社科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理论研讨会。11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研讨方向谈认识、提对策,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本网站将陆续刊发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今日刊发河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田文富的发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679625116845627.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内在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区,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河南“走出生态大省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必然选择。对标国家战略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加快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要求,要在全面提升黄河治理保护水平、优化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上下功夫,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打造黄河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提升流域保护治理水平

  坚持“四水四定”原则,以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全段建廊、受水区“织网”,分段区施策,全面推进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恢复区域水源涵养功能。

  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以流域内三门峡、洛阳、焦作、济源为重点,对历史遗留涉重金属企业排放的河流严格管控并持续整治涉重金属企业,深入开展含重金属尾矿废渣、河道污染底泥等环境调查、风险评估工作,对环境风险较大、影响河流水质、确需治理的河流河段制定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方案。

  开展黄河下游生态综合整治、下游沿岸及滩区国土空间综合治理,加强滩区堤岸两侧防风固沙林、生态景观林等建设。加强大堤森林公园、防护林、滩区湿地、沿黄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黄河干流生态廊道与骨干支流生态廊道互联互通,注重与南水北调中线、明清黄河故道、大运河等生态廊道融合联通。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扩水增湿、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以黄河、伊洛河、蟒沁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水系为重点,提升干支流水源涵养功能,大力推进黄河干流堤外水源涵养林、湿地涵养带建设。

  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创新泥沙综合处理技术,探索泥沙资源利用新模式。以郑州花园口-马渡-九堡、九堡-东坝头-毛楼等重点游荡河段稳步开展河道疏浚工程试点,加快河段控导工程续建加固,加强险工险段和薄弱堤防治理,提升主槽排洪输沙功能,有效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降低黄河大堤安全风险。

  二、优化绿色低碳产业布局

  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战略布局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优化和倒逼作用,优化我省区域绿色发展整体布局,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合作,高水平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加强毗邻地区省际合作。

  围绕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黄河生态经济带和郑洛新国家创新示范区等区域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加大新基建、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支持力度,构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大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力度,推动郑州都市圈增强绿色竞争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生态都市圈。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能级,培育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与三门峡、济源协同发展,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建设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商丘、周口等城市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强化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建设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安阳、鹤壁、濮阳等城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平顶山、鹤壁、三门峡、安阳等煤化工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以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玻璃、有色、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建设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强南阳、信阳、驻马店与长江经济带对接协作,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业和生态旅游,建设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支持大别山、太行等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发展,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医药产业、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实现生态富民,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壮大绿色低碳新兴产业

  立足黄河流域大时空范围产业生态链特征、中间废弃物管理、产业生态政策协同发展的绿色化智能化,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

  围绕减污、节能、降碳与经济增长相融合,以“双招双引”和培育壮大为路径,以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聚园区和研发创新平台为支撑,着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新兴环保服务业。我省能源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强,灵活高效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等技术研究亟须突破,新型储能、氢能开发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和相关产业亟待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新模式新业态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需要把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驱动“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横向纵向一体化,推动新能源产业多元协同发展,推进多种形式新能源规模化、产业化。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储备,加大CCUS技术开发与示范力度。超前研发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术,发展与能源耦合的负碳排放技术。强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整车集成技术创新,重点发展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开展智能驾驶计算平台、自动驾驶云服务、智能网联系统软件等联合创新,打造智能网联及智能驾驶系统解决方案。支持氢能与储能、减污降碳、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行业骨干企业发展,加快污水收集处理、大气污染治理、远程污染源监控等传统环保设施产业智能化改造,提高环保装备成套化生产能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气发电、核电等新能源装备。

  四、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1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指出,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河南是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产品、生态文化的重要供给地,要坚定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展道路,依托我省特色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产业基础,复制推广嵩县、新县、光山和泌阳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经验做法,借鉴淅川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案例,重点围绕淮河生态带、黄河生态带、海河生态带和南水北调中线沿岸地市,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打造生态和经济、社会、文化共建共享的区域协同联动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平台,率先在优质生态物质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产品价值实现上取得新突破。

  打响优质农产品品牌,以“黄河鲤鱼”“新郑大枣”“河阴石榴”“铁棍山药”“原阳大米”等传统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生态农业,持续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水平,打造各地市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不断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打响沿黄“山水文化”、古都文化品牌,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以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为主要平台,实施“黄河生态+”“黄河文化+”战略,推动黄河流域各区域不同文化业态、旅游产业形态的融合发展,协同黄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等黄河治理文化,联动洛阳、郑州、开封古都文化和焦作“太极拳”、濮阳“帝都”“杂技”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与康养、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提升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打造更多具有沿黄地方文化元素的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不断丰富沿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作者:田文富,河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福利效应和保障机制研究》(21BJL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