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中原智库》2016年第3期

河南省社科联研究中心  2017-01-1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赵素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尤其是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观点, 明确了如何解决好“为什么人”和“怎么用”的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是今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遵循。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反映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有着明确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存在着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区分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记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用人民群众这面镜子匡正自 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校验自己的责任态度,衡量自己的职业精神。如果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一要明确“我是谁”。 要坚持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自人民,是人民的一员,必须深深植根人民,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感恩人民, 回报人民,甘当人民的孺子牛。二要明确“为了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同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相适应,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最高标准,弄清楚为谁著书、为谁立说问题,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三要明确“依靠谁”。 群众和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人民立场,坚持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甘当人民的学生,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 获取创新源泉。

  聚焦人民实践创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 决定了它必须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

要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直面实践的要求。 自然科学的实践是在实验室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是在人民群众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改革发展实践中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 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分析和回答当前社会面临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深刻揭示其成因背景,提出解决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 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

  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认识到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始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 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勇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 发思想之先声。要积极聆听时代的声音, 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科学揭示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的实践创造。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总结人民的创造, 书写人民创造的历史,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人民面前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坚持拜人民为师, 自觉地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努力解答实践提出的问题,回应时代和人民的关切。 要善于总结人民的经验和创造,把人民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思想理论从而指导实践。

  努力深入人民之中

  当前,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存在理论脱离实践、不重视不善于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要走出“象牙塔”,投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把学术探索和理论创造积极融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中。 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把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指挥棒”,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永葆生机的活水源头和检验研究成效的最终标准。

  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人民智慧的集中概括。 理论工作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生气”“聚人气”。 人民群众身处实践第一线,对事物的观察更细致、更透彻,对情况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刻。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人民、感受人民,才能从人民和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得发展动力,才能准确把握世情、国情、省情实际和时代特点,找到发现问题的科学视角,把握研究的方向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只有站在人民立场上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才能找到学术理论研究的基点和归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踊跃走到人民群众中, 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置身于丰富的社会生活,做到群众在哪里, 自己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为党和人民提供智力支持。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学术取向,与人民群众交朋友, 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搞研究。与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 以大众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以朴素的感情关照百姓生活,以鲜明的态度维护群众利益,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做好理论研究。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在走进基层中增强社会责任、提升学术境界, 在深入群众中锤炼思想品质、增强创新能力,以立足实际、反映实践的理论创造, 以深入浅出、生动清新的理论表述,彰显社科理论工作的新风貌,塑造社科理论队伍的新形象。

  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要有理想。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使命,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决不能仅仅为了评职称、多拿钱、光宗耀祖、出名得利而搞科研,也决不能把搞科研当成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要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 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 以丰硕的成果服务社会,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不辱使命。

  要有定力。 发扬“板凳宁坐十年冷”的精神,严谨治学,立志于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学术攀登的道路上,坚决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等现象。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 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要敢于担当,有为学术而献身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能够发现真问题,得出真理论。

  要有情怀。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决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研究,刻苦攻关,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与力量。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6月13日

新常态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李庚香 王喜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弄清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明确创新的主体地位,制定创新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创新体系建设, 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人才队伍建设,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形成一整套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地位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地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早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中共十七大就明确提出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但现实中政府越俎代庖、企业积极性不够、产学研用脱节等问题还一直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责任和动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它直接面向市场,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只有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提升企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改进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方式,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创新资源向创新主体流动, 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通过各种奖励激励、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政策措施,把解决科技问题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 调动企业开展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设立专项科研启动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支出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目前在中国科研创新领域内,仍然是以政府主导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做主角,企业在 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力量和资源相对匮乏。 这一方面与企业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投入有关, 另一个方面与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和帮助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切实增强企业开展 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 引导企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三)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要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 更多地运用财政补助、 间接投入等方式, 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落实民营企业在创新领域的国民待遇,实行更加宽松的科技准入政策, 除涉及国家安全及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允许民营企业参与,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参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协同创新项目。 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二、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谋定而后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一个重大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也要有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切实加强顶层设计。

  (一) 制定工作规划,做出全面安排

  明确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目标、要求,企业的主体地位,创新的环境、导向,以及一系列相关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 明确战略实施的路线图、时间表,并结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目标以及本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 目标任务予以推进。

  (二)结合本地实际,做出重点部署

  每个地方的情况可能差异较大,战略制定既要结合本地实际, 又要突出重点要求。如: 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问题,重大科技专项安排问题,形成产业创新链问题, 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问题,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问题,构建协调创新服务体系问题,实施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问题等, 都要有详细系统的安排部署。 变革创新驱动的相关结构,主要包括:调整投资结构,由初期阶段的大量固定资产投资转向大规模的研发投入; 调整需求结构, 由主要依靠外部的需求拉动转向依靠内生需求的增长; 调整技术结构, 由过去依赖引进外部技术转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解决技术问题,包括能源安全、制造技术、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等。

  (三)针对实施要求,提供保障措施

  切实加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相关机构和部门以及配套的法律政策措施,制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相关的激励约束办法,督导检查的制度要求等,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环节、落实到岗位,做到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责任、明确的时间节点、明确的考核内容等。 通过战略的实施,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 是创新模式中最主要的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进行自主创新,要不断增强科研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破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创新的巨大潜能。

  (一)加大投资和科研力度

  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基础科学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在政府采购时,首先要考虑采购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不断改善科技人员待遇, 用高薪吸引优秀人才,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 建立高科技创业资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处理好资金激励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项 目管理的改革, 实现科技创新资金效果最大化; 处理好人才培育引进与服务保障的关系,继续做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引导人才资源要素集聚。

  (二) 增强责任感和创新动力

  企业要有强烈的责任和意识, 以责无旁贷的精神, 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增强创新动力,提高创新能力,消除创新障碍,使创新真正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瞄准国际创新趋势和特点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取得一批在科学前沿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 大力推进应用创新,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切实加强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和创新,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领域、材料科技领域、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 着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坚持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坚持高端引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实做大做强。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己任,进一步理清推进科技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和关键问题,分析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差距,在密切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健全创新环境和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 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促进先进制造业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单打独斗很难成功。 当前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官、学、商分工存在大量灰色地带,直接导致科研配置不合理,科技与生产脱节,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投资与投资浪费并存等局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 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现在,中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支出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 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5%的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其重要原因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缺失,创新意识不足,能力不够,主动性不强,相关机制不配套等。 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 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 加快构建由企业牵头,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二) 围绕产业发展构建创新链

  21 世纪以来, 中国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2年已超过1万亿元,约占 GDP的2%,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 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这主要是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造成的。我们必须对现有科技管理体制及相关的财税、人才、投资等多领域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发挥高校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支持高校院所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构建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相互合作、互动共赢的局面。

  (三)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

  政府要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着力运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及时跟进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 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建立向创新者让利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切实改革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深化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收益分配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良好政策环境。

  (四)强化创新的服务支撑

  坚持以满足创新需求为导向,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 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服务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深入推动重点行业的科技服务应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需求,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培育多元服务主体, 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 引导创业资本更多地投向种子期或初创期的小微企业。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目前中国科技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与体制机制有关,如知识产权制度、科技资源分配和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人才激励制度、产业政策导向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前最迫切的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

  政府部门不能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要将管理的重点转向制定完善规划和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服务等方面。 深化财政科研项 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对基础前瞻科研项目、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公益性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创新调查和科技报告制度,改进科技项目评价办法,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准确把握新一轮改革的政策取向,注重“依靠”的政策和“面向”的政策、“改革”的政策和“发展”的政策、“普惠性”的政策和“优惠性”的政策的有效结合,切实解决好政策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 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 使投入的绩效高起来,科技成果转化快起来,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让闲置的科研仪器忙起来。 依托产业链上下游的骨干企业、重点科研单位和主要集聚区域,进一步整合技术、人才、成果和信息等资源。

  (三)搭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

  促进市场化激励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调整优化产业项目准入办法,树立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体系。 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着力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 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机制,支持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完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制。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切实解决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问题。

  (四) 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

  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让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实现自身价值。 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实行科研岗位分类管理考核,积极创造条件,让科技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起来。改革科技成果处置办法,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其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 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破除成果转化障碍。 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

  六、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与相关政策法律不健全有关,如各市场主体享受优惠政策的法规不明确、执行成本高或收益小、监管不到位等。 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 健全科技创新的法规制度体系

  根据中央关于“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的要求, 要加快重点法规的修订,如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的修订,解决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方面存在的法律障碍,强化对成果持有者和转化人员的激励。 研究推动新的立法工作,重点推进科研机构立法,明确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强化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建设。 研究制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强化国家财政资助形成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义务。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使科技创新法规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内容和谐的有机整体,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二)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

  建立职能分工明确的科技行政管理系统,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科技创新管理权力,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最终形成决策、实施、监督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 严格遵循法定程序,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明确行政程序中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加强信息公开,使政府行为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坚持违法必究,对于违反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各种行为,都要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确保科技创新管理真正步入法治轨道。

  (三)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着力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 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机制,支持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完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制。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切实解决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问题。 建立完善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法律,促进专利政策法规完善,实现成熟、稳定的专利政策法律化。 解决当前政策实施中的政策异化、政策矛盾和政策工具不均衡等问题,使专利技术成果既上得了 “书架”,也上得了“货架”,由专利拥有者自主决定转让、许可和投资。 完善与科学技术创新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切实保护和激励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和关键。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首先必须把人才问题解决好。

  (一)注重引才

  坚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凝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通过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尤其重视引进海外真正的科技领军和拔尖人才。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从事创新研究。 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 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稀缺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二)精于育才

  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支持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 向产业流动,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特别是既懂科技又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积极推动科技大军下基层,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教育培训,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强于留才

  引才育才,关键是要能留住人才。 要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 对科研院所中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 注重对创新创业的宽容和支持,充分发挥人在创新创业中的核心作用,释放出每一个社会细胞的创造活力, 让人才卸掉畏惧失败的心理包袱,使创新创业成为新的生活气息、价值追求和社会取向。 切实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比如解决好他们子女的上学、医疗、社保等相关问题。

  (四)善于用才

  必须坚持唯才是举、大胆用才,着力克服用人上的唯学历、唯职称、讲资历的陈规陋习,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对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常常新于众人、高于众人的创新型人才,要不拘一格,大胆任用。充分信任和重用身边的科学家、 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完善政策导向的支撑, 紧紧围绕有利于发挥人才创新驱动作用的原则制定政策, 完善涉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吸引和录用等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 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政策支撑力度。 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坚持以能力评判人才、 以贡献衡量人才,强化人才任用与创新驱动的衔接,打通人才流动、 任用、 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作者: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

  文章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2期

  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何白鸥

编者按:5月 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5 · 17”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我省社科界部分知名专家及社科工作者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畅谈个人学习体会,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重大部署。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清自身担负的使命,立足实现中国梦、让中原更加出彩,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

  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我省社科界要通过举办研讨会、撰写理论文章,认真抓好研究阐释宣传,并充分发挥好新媒体的平台作用,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化认识、领会精髓,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尤其是社科联要在日常工作中特别加强对学会(协会、研究会) 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确保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深入研究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出“金点子”,为让广大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出 “好主意”, 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贡献河南力量。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繁荣发展,但在新形势下也显露出很多不足。 要搞好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贡献河南力量。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凝聚共识、谋划未来。

  要在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上敢于担当。河南自古名家辈出、群贤毕至,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集散地之一。 同时,河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步履稳健,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 要在实践中积极发现人才,不断推出名家、大家,培养能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优秀人才,努力打造新时期的河南理论家和思想家群。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突破

◇张占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该讲话在三个方面有重要突破。

  学科地位与作用的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党第一次把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放到了空前的高度,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跨越发展产生历史性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这种科学阐述第一次阐明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方法。 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在研究与解决中国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新突破。 一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要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精神形成新的话语体系。二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 只有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构建自 己的学科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三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要全面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有学术高度,敢于创立中国学派、中国理论、中国观点,真正屹立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之林。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焦国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和真谛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求真问道、不断创新发展党和人民的事业。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创新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只有从发展实践中提出有价值的命题,构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框架,并与本地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党校作为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 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将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努力在思想引领上展现新作为。深化对策研究,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组书记、教授

 

发挥新型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白廷斌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我省新型智库建设,一要进一步明确智库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为宗旨, 以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以改革创新为智库的

  发展提供动力。 二要更加明确智库建设的主要目标,即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原智库体系。 三要更加明确智库建设的重点, 即提高研究质量、推进内容创新。四要创新发挥智库作用的方法措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的要求,鼓励智库与实际部门开展合作研究,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党委政府重点工作情况的定期通

  报制度,建立智库间的研究情况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和加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和决策咨询制度, 加强和改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和决策咨询项目的管理,让中原智库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作出突出的贡献。

  作者:中共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 、研究员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郑永扣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大力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出思想、出理论、出人才、出大师,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对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及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要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学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基础和依托, 要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不断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

  统筹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切实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包含两类学科,一类是人文学科,着重认识与解决人的精神问题, 一类是社会科学,着重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要对文、史、哲等传统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实质性的关注和支持, 大力推动人文学科研究与推广的时代化、集成化、国际化和大众化,使之为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教结合,相互促进,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应着力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引领、立德树人功能,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诸要素有机融合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规划中,打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的教学科研共同体。

  作者:郑州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植根中原文化沃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

◇娄源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任务,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更加艰巨。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植根中原文化沃土,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

  把握政治方向。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都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就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 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切实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全局和方向,不断激发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活力,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

  突出中原特色。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河南文化有“四源”,即“文字之源”、“思想之源”、“医学之源”和“根亲之源”,这都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丰富肥沃的土壤。 我们要顺势而为,认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将资源转化为成果,将优势转化为特色,顶层设计、精准发力,努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和研究基地, 构建具有中原气魄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始终要坚持问题导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与社会变革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注重创新发展、注重需求导向,将解决现实环境中的矛盾问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打造服务地方改革发展的研究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和科学化咨询。

  作者:河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16年5月31日

  

加快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谷建全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在当前河南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 国务院批准河南创建郑洛新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建设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三五” 是河南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河南要破解增长动力衰减、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的现实矛盾,最关键的是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是要把创新驱动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战略,使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环节和发展的全过程。 率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营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生态系统,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河南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可以有效汇集创新资源和要素, 以全球视野和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改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以创新赢得区域竞争新优势。

  其三,建设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河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河南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也日益突出,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关键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在科技创新。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针对存在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积极研发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的路子,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其四,建设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利于河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近年来,郑洛新三个城市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市场为导向 的科技体制改革,围绕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结合、产业链与创新链结合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任务重点

  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必须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寻求突破。 在推进思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方向,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促进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集成联动、错位发展。 据此,示范区建设要突出以下重点任务:

  1.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以三个城市为重点、 以高新区为支撑, 按照“要素集聚、资源共享、错位竞争、联动发展” 的要求,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效应,增强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功能,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者。 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在重点产业领域选择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处于行业骨干地位的规模企业,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3.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要,高效整合各类创新创业要素,逐步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大企业带动的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发展一批适应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形成基本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服务平台和载体。

  4.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加快建设郑州航空港人才特区,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广泛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郑洛新3个城市尽快形成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人才工作体系相互配套、人才资源市场相互贯通、人才发展平台相互支撑的人才体制机制新格局。

  5.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支撑体系。营造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系统。建立健全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利用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风险资金、民间资本进入,壮大风险投资事业,发挥风险投资的要素集成和风险分散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银行体系,促进创新企业与银行资本、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

  6.加大科技开放创新力度。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全球智力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国际研发机构在示范区设立研发中心、科技服务机构, 搭建联合研究平台。

  7.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要按下科技体制改革的“快进键”,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努力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改革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和科技资金支持方式,探索建设新型技术交易市场体系, 改革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建立健全技术经纪人制度, 形成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 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须统筹好各方关系

  郑洛新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应该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多领域,要使示范区建设顺利健康进行,必须统筹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政府推动和市场决定的关系。 要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优势、两种作用,抓住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结合点,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都统统交给市场;同时还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功能,完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统筹联动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打破地区和市场分割,搭建国家、省和郑洛新三市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促进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又要坚持差别竞争、特色发展,鼓励支持郑洛新三市立足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面向国内外市场,构筑各具特色、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合作互动、互利共赢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三是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的关系。 要将创新驱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法规体系,带动河南经济社会真正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

  四是先行先试与辐射带动的关系。 在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对全省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区域性创新示范平台,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 为全省、全国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作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16年6月15日

 

协调发展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

◇郭军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协调经济社会运行,在当前应该注意的是:

  第一,把协调发展理念与要协调的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相联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重大关系。 这里强化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我们的协调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长远性、根本性需求,促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方式先进,质量上乘,效益显著;二是理清我们在现时期应该着重处理好哪些重大关系。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这些重大关系包括: 城乡之间发展关系, 区域之间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同步发展关系, 以及增强国家硬实力与提升国家软实力之间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关系等。 经济社会重大关系的梳理与明晰是构成我们协调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的前提条件。

  第二, 把协调发展理念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政策安排相联系。 为什么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强化全面深化改革?而究竟怎么个全面?又是要深化到哪儿?具体改什么?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改革现行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体制、旧机制、旧的一套模式程序,包括旧制度体制下的旧的思维意识、思维定式。 也就是说,协调发展理念的树立和应用,如果思想不超脱,方式不变化,机制不调整,协调的结果可能就是一种负效应负能量。 所以,协调的前提是思维观念、制度体制、政策方略的变革调整。 鹤壁市的王庄镇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典型,为什么?就是王庄镇政府改变了过去与企业的关系,从原来的一般性服务转向了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共同进行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 既解决了政府资金制约、难以施展发挥的困境,又解决了企业发展空间制约、难以规模扩张的困惑,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这是一种正效应的协调。 但是,如果没有制度、意识、观念的调整变革,如果没有超脱出原有的模式套路,肯定是不会有目前这么好的发展局面和可观景象的。

第三,把协调发展理念与规划发展目标导向相联系。 毫无疑问,协调总是以所协调的内容目标为轴线和动能的,而且,规划的目标应该是10年以上的,甚至是20年、30 年、50年的,这叫一张蓝图绘下去。 遗憾的是,我们的精力、心思多用在年度规划、五年规划这些短期规划或中期规划上, 即使是这样, 很多规划也都往往在实施过程中被搁浅止步、被棚架起来。 现实中规划项目停滞,随意改变规划,协调指向与规划目标脱节,主观的干预正常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事例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经济社会秩序紊乱,资源挥霍浪费,生产力受阻破坏现象令人心惊、心疼、心寒、心之不忍与不容。 这些年,就一些市县出现的半拉子工程、死城鬼区,有城无市问题,足以该是我们苏醒过来的时候了,该是回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上来的时候了; 该是提高我们各级领导协调理念素养和责任感,尊重规划,恪守 目标,科学协调的时候了; 该是拥有科学协调理念、规范有效协调行为的时候了。

协调是对规划实施过程相关事宜节点的协调, 是对保证规划目标预期实现的协调, 因此,协调的正负效应取决于科学的规划目标的制定。 从理论与规制视角讲,一项规划及其目标的编制确立,必须应经过第三方论证,经过一定范围民众意见的吸纳,经过一定的公示后,报人民代表大会(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审议通过,予以颁布实施,人民代表大会(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通过颁布实施的规划应当是具有法的属性的,是一种立法,任何人都无权任意更改或是置规划内容于不顾另起炉灶。 必须达成和保证规划及其 目标的持续、一体遵行,达成各级领导围绕规划及其目标开展科学协调。 否则,“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全跟着领导思想变化”,也就无所谓有没有协调发展理念,无所谓协调不协调了。

  作者: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文章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1期

  

产业融合发展视角下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康俊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创新形态,是企业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 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有效推动产业融合的进程,有利于企业把握发展机遇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加速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互动机制分析

  (一)产业融合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将促使新产品或者新服务出现,创造新的市场领域,提供新的收入来源,会打破原来的产业界限,降低产业壁垒,改变商业竞争环境,导致原来处于上下游或者合作关系的企业变成直接竞争对手。

  1.产业融合通过重组产业价值链而影响到企业的商业模式, 产业间的边界与交叉处正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沃土。

  2. “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打造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平台。

  3. 基于明确产业边界内的商业模式很难适应产业融合发展态势,产业融合使一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 的全新组合进入了生产体系,打破了原有的产业内商业模式,构建了产业价值链共赢体系,促进了新的更高层次的产业融合式的商业模式产生。

  (二) 商业模式创新对产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分析

  谁率先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谁就越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商业模式创新对产业融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融合来实现的。

  1. 商业模式创新为技术创新、技术融合提供了支撑作用。

  2. 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催化剂,可以有效推动产业融合的进程。

  3. 同一条产业链下不同企业商业模式的协同型创新促进产业内不同行业的融合,如果同一条产业链下不同企业商业模式协同的效果逐渐稳定后, 企业的商业模式进一步向产业链以外的行业拓展,不同行业企业商业模式锁定型创新促进跨产业融合。

  二、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融合发展稳步推进,产业间融合发展日趋明显; 对产业融合的认知不够深入,产业融合发展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复合型人才缺乏; 产业融合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支持。

  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商业模式创新的现状分析

  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商业模式创新更多的是引进、模仿, 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对商业模式创新缺乏深刻的认识,商业模式创新缺乏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撑。

  四、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促进重点产业优先发展

  应重点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农业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发展。 如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推进制造业由生产性向服务性转变, 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发展、改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

  (二) 探索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新型商业模式

企业始终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应提高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认识,把握商业模式的本质内涵; 应当重新审视其业务模式、资源能力、运营流程、关系网络、盈利模式等,从前瞻性的角度发现产业融合点,保证商业模式创新的领先性,应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创新方法;应注重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优秀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视技术创新,加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积极利用创业板市场、新三板市场, 吸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社会资本,扩展资金来源;应强化互联网意识,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整合产业链,改造业务流程,创新产品或者服务。

  (三)政府应当完善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

  应建立健全产业政策, 打破传统的产业界限,改善部门分割及行业垄断局面,推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技术创新,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为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良好的技术平台; 对人才、资本、技术等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要素加强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推行商业模式创新示范工程,推广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调动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的积极性。

  五、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 从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获取和价值实现四个环节,创新商业模式

  1. 价值主张。要重新定位客户价值,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分析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满足客户需求,分析判断客户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要让客户参与到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中来,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向互动,提高客户的感知价值。

  2. 价值创造。 以新的价值主张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进一步明确采取怎样的方式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创造客户所最需要的价值,只有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超出客户的预期,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价值创造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在价值创造中要注意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重视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

  3.价值获取。建立有效的机制,使企业的价值定位获取利润,主要解决企业凭什么获取收入、 向谁获取收入、采取什么方式获取收入、如何合理安排成本结构、如何有效控制成本等问题。 企业应当突破传统思维,重新塑造产业界限,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流程,应当剔除不再有价值、甚至还减少价值的元素,将没有形成良好效果的元素减少到行业标准之下,将客户重视且提高价值的元素增加到行业标准之上,创造原有产业从未有过的全新的价值元素。

  4.价值实现。企业创造的价值得到市场认可和接受, 持续长久的价值实现是以多方共赢为前提的, 首先是客户价值的实现,即客户认为获得的效用超过付出的成本,然后是企业价值的实现,即企业获得盈利。企业应当建立隔绝机制,防止外来因素影响其价值创造, 有效保障价值实现,可以利用行业壁垒、战略联盟以提高进入门槛,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专利设计以增强产品或者服务的异质性。

  (二) 深入分析成功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吸取其成功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商业模式差异化创新

  分析阿里巴巴、苹果、腾讯、亚马逊等企业商业模式成功的原因、条件和策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研究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路和路径,进一步在实践中应用。

  (三) 认真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的演变趋势,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延伸, 使得产业界限更加模糊,每个行业及企业都应当深入思考“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1.应当清醒认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技术不断向各行各业渗透,已经改造并深度影响了多个行业,创造了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新的发展生态,此外还有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的发展领域。

  2. 应当准确把握“互联网+”对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 传统商业模式表现为价值在价值链上的单向流动,注重为客户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注重价值在价值链上的双向流动,客户的价值主张是通过客户本身参与到产品的生产和设计中来确定,客户是价值创造的源头,信息是价值创造的主要载体,企业的产品只有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创造价值, 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领域、治理模式和隔绝机制,可以选择线上线下同时交易,可以选择点对点、端对端进行销售。

  3. 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渠道”、“互联网平台” 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思维主要有平台思维、免费思维、生态思维、跨界思维等; 互联网是商业营销的新渠道,互联网渠道无地域限制,覆盖面广,销售成本低,产品展示种类丰富,效率高;互联网平台主要有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物流平台、广告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可以促进传统企业转型,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项目编号:15BJY172);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项目编号:2015JC0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6-zd-104)。

  作者: 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改革与战略 2016年第3期

“一带一路” 框架下中国参与区域粮食合作的对策

◇赵予新

  区域粮食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粮食产业存在高度的互补性, 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一带一路”战略为开展区域粮食合作创造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提供了 良好的历史机遇。 因此,应将区域粮食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战略性粮食合作机制,基于“亲、诚、惠、融” 的理念开展区域粮食合作行动,创新区域粮食合作方式,建立相应的支持政策体系。 通过参与合作,转变国际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使中国从被动地处于国际粮食产业链的末端向全球粮食产业链布局转变,从在国际粮食市场处于被动支配地位向具有一定话语权的大国主体地位转变,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国际市场粮源的掌控能力。

  一、基于 “一带一路” 的建设原则开展区域粮食合作行动

  遵循“一带一路” 的建设原则开展区域粮食合作,就要求坚持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精神,以自主、平等为基础,以尊重和维护各参与国家的利益为前提,谋求沿线各国在粮食生产、加工、储备、贸易等方面的“互利共赢”,超越传统的单纯“谋利”心理。 通过参与区域粮食合作,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重塑有利于国内农业发展的国际农业规则,创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农业发展环境。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中国在粮食生产、加工、储备等方面具有技术优势,通过开展粮食合作,以对外投资带动技术输出,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东道国的农产品供给,可以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营造和平的粮食安全国际环境。 应从长期收益看待政策的有效性,克服短期内的“谋利”心理。 建议成立“一带一路”区域粮食合作专家委员会,对农业与粮食合作的 目标、方式与途径等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总体规划并进行指导。

  二、基于“亲、诚、惠、融”的理念确立区域粮食合作目标

  应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为宗旨,以“亲、诚、惠、融” 的理念引领国际粮食合作。“亲”,就是要始终坚持睦邻友好,在区域粮食合作中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通过粮食合作使有关国家与我国的关系更友善、更亲近,这是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诚”,就是要在合作过程中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各国,化解有些国家的疑虑,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 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粮食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跨国粮食产业利益网络,使合作各方的利益融合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容”,就是在粮食合作中倡导包容思想, 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资源,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在“亲、诚、惠、融”的理念引领下,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区域粮食合作的总目标是: 通过开展广泛的区域粮食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粮食合作机制,推进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化解和防范粮食进口来源地集中可能带来的风险; 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中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 通过开展区域粮食产能合作,提高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

  三、基于灵活多样的途径创新区域粮食合作方式

  “一带一路”沿线的区域粮食合作应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 结合当地市场、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求,采取灵活机动的合作方式。

  其一,支持企业在风险较小的国家租赁或购买土地,建立海外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方面开辟新的粮食进口来源地; 另一方面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比如,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生产小麦和玉米; 在泰国、 巴基斯坦、柬埔寨、越南生产水稻。 其二,建立由东道国企业参与的粮食产业战略联盟。 为了减少政治风险,应在东道国积极寻求合作者,可以与当地企业共同投资,共同管理,与东道国或者第三国的加工企业、物流企业、远洋运输企业、铁路运输企业等建立战略联盟,或将部分业务外包给当地企业,这样可以利用当地和作者的关系和影响力, 跨越文化障碍,疏通各种渠道,在使东道国政府和企业在合作中受益的同时,也使我国能够获得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 其三,支持国内企业通过合资、并购、参股等方式,嵌入跨国粮商全球粮食供应链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 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分散经营风险。 通过与国际大粮商的合作,将国内粮食产业链延伸至国外,形成跨国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其四,通过政府间的外交协调、关税谈判、签订协议等方式,与沿线有关产粮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增加中长期粮食贸易合同的比例,发展跨境粮食电子商务。 其五,开展广泛的农业科技合作。 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优良品种选育、粮食规模化生产、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储藏与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四、基于整合国内资源的目标建立支持政策体系

  国际粮食合作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这就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1. 优化中国参与区域粮食合作的政策环境。 开展区域粮食合作涉及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外交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已与大部分国家签署了双边农业合作协议,但农业国际合作与多个部门密切相关,协调难度大,部分已建立的农业合作机制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应设立国家层面协调区域粮食合作的组织机构,制定战略规划,建立部际定期不定期的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层面的指导。

  2. 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支持政策。 设立区域粮食合作专项基金,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 对于企业“走出去”建立基地从事农业生产,并将粮食返销国内的项目,应给予重点支持,保障大宗粮食返销国内的配额指标; 建立健全粮食产业对外投资的金融服务机制,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保险政策, 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出 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应对有发展前景的对外粮食合作项目提供信贷和保险支持,形成风险分担机制。 各类商业银行在提供贷款方面应降低门槛,提供便利。 对于民营企业“走出去”,应有一定的激励措施。

  3. 按照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将打造跨国粮食现代物流通道纳入“一带一路”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建设规划,规划好沿线有关国家陆路、水路和陆水联运通道的粮食储运网络布局,推进粮食和大宗农产品国际运输便利化。 政府要加强对投资方向、投资方式、投资规模的引导。 建议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下设置粮食合作专项投资计划,做好项目的投融资工作。 同时,引导国内民间资本,投资沿线国家的仓储、物流、铁路、港口、通信和金融等基础设施,开通更多类似“渝新欧” 的中欧铁路货运专列,增加海运运能,提高货物立体运输效率和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4.进一步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简化审批程序和监管过程,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咨询服务平台, 为使潜在的投资者形成稳定的投资预期创造条件。在进一步完善跨国结算服务的同时,加强对跨国投资项目的监管,健全技术输出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区域粮食合作的风险预警机制, 与沿线国家一道,加强进出口设备和物资的检验检疫、出入境查验监管、标准计量等方面的合作和政策交流,逐步完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增强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安全视阈下我国进口粮源保障体系建构与实现机制研究”(编号:15BGJ0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 河南工业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 2016年第1期

 

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融资体系创新研究

◇胡钰

  随着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加快,如何有效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中存在的融资问题

  (一)投融资主体单一,政府财政压力巨大

  从整个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看,政府资金占到了80%以上,融资的依存度过于集中和单一,将会造成投资风险集中在政府,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二)金融支持体系过于单一,社会融资力量不足

  目前,港区的金融支持主要停留在政府财政性资金以及间接融资支持上,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获取资金支持的方式较少,应用程度依然很低。

  (三) 融资渠道狭窄、不畅通

  港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而且狭窄不通畅,融资难度比较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金融机构支持不够。其次,直接融资规模较小,较少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资本工具进行融资。

  二、构建相对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共同保障港区建设

  (一)对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分类

  可以依据项 目 区分理论,将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是否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可分为三类: 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 经营性项目具有经营利润,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要逐步放宽对民间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实验区。 准经营性项目,介于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之间,具有潜在的利润,但因其政策及收费价格没有到位等客观因素,无法收回投资成本,供电、供水、排水、供热、道路、交通、煤气、电信等产业此类项目一般附带部分公益性,属于市场低效或失效的范畴,要明确民间资本投资主体的地位,同时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非经营性项目,无收费机制、无资金流入,但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类项目需由政府通过财政进行直接投资,资金来源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并配以固定的税收或收费为保障,这一类项目主要指公益性投资项目。 同时,要积极地将非经营性项目向准经营性或经营性项目转化,真正体现“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 的原则,形成多元投融资主体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

  (二)建立大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通过设立港区投资公司参股或控股银行、货物交易所、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主要平台或其他核心产业公司,构建港区大金融体系,实现对区域内金融资源的掌控,从而实现对经济资源及结构调整的掌控,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和资源调配功能。其次,针对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定位和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可考虑由港区投资公司联合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等省内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郑州航空港区发展银行。再次,要在港区内设立证券公司,证券业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港区证券公司将通过实施企业股份化,运用重组、兼并等手段,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另外,还可以在港区内设立航空产业引导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融资渠道,不断完善港区内部金融体系建设。

  (三)拓宽实验区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验区建设领域

  在推进实验区建设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控股、独资等方式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疏通民间资本进入实验区建设领域的渠道。 营造民间资本发展环境,探索和创新城市基础设施经营模式,鼓励民间资本以债权、参股等方式投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 三是积极探索公私合伙经营模式,建立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合作机制。

  (四)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现代金融服务,方向是针对当前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比重过小的问题,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均衡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增加金融供给、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提高服务效率,让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一系列金融创新相互配合,为港区建设提供完善金融服务。 作为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受到了自身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融资只是其中一个必须要克服和跨越的瓶颈。 只要找准难点和重点,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行详细规划,充分利用中央允许先行先试的精神,进行金融创新,解决融资难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美好蓝图将会变为现实。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中直接融资的应用研究” (142400410060)

  作者: 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第9期

 

郑州航空港区营造跨境电子商务新优势对策研究

◇袁宏山

  2016年,郑州成功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 作为郑州航空港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如何营造跨境电子商务的新优势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目前,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子商务存在以下不足:

  1. 信息化水平不高,通关和监管效率有待提高。

  2. 物流配送、安全征信、跨境支付等亟待完善。 一是物流配送网络不健全。 二是征信和质信体系 尚需完善。 三是跨境支付手段还不成熟。

  3. 统一的跨境电子商务法律规范体系缺失。

  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子商务营造新优势之对策

  1. 站位高远,精心谋划,厘清战略发展目标。 跨境电子商务是打造河南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抓手,应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项目启动为契机,总结之前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经验,构建高效便捷的通关模式和与国际接轨的商业模式,将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定位于建成国 内领先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平台、国际有影响力的网购商品集散地以及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基地。

  围绕上述目标,应着重发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相关产业。 为满足国内外跨境网购的市场发展需求,全面构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链体系和市场网络,大力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国际网购商品转口与集散。 结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所推动的航空快递物流、 国际中转物流发展,利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化网络,推动形成国际网购商品集散中心,同时发展国际网购转口贸易。 三是建立线下体验与实体直销平台。 在线上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同时,开展商品的展览展示与实体店直销业务,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可扩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市场广度与发展范围,充分满足消费市场需求。 四是打造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金融结算中心。一方面,从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企业在跨境贸易保税园区内可以注册离岸账号,使外汇回流到境内; 另一方面,推动赊销或货到付款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减少第三方支付环节和成本,这样还可以大力推动人民币结算,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为推动离岸账号、赊销及货到付款模式、人民币结算,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园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形成金融结算中心。 五是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软件电子产业。 在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延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链条, 发展服务于跨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电子产业、相关软件产品、服务外包等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辅助产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跨境贸易 电子商务产品的生产、制造、维修等产业。

  2.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赢得话语权。目前, 相关部门正围绕电子商务的基础通用、质量管理、诚信体系、质量风险防控等制定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的制定对于跨境电子商务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郑州跨境电子商务实验区应积极参与其中,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地方立法优势,在先行先试探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的准入、保税、通关、结汇、退税、支付、征信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和监管政策,提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信息化平台、一站式大通关电子口岸等建设标准, 以获取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话语权。

  3. 政企联动,完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首先要解决通关、退税、结汇、支付、征信和监管等方面的核心问题, 这些都是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管理和实践层面上尚未解决的问题。 构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核心是建设政府多部门联合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这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还要海关、商检、外管、口岸等具体部门的实质参与和有效实施。 政府和企业相互联动,顺应市场规律,构建通关、检验检疫、监管等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实现通关、物流等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供应体系的全方位服务,提高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运行效率; 构建完善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网络和生态供应链体系,契合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战略市场,拓展国际国内电子商务双边发展的空间市场,依靠核心竞争优势和企业主体发展优势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市场。

  4. 高起点、瞄高端,全面系统招商引资。 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职能为基础,开展全面、系统性招商,立足于郑州航空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高端实验区的定位。 在招商时,应坚持高起点、瞄高端的原则,注重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前来入驻, 以加快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提升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高度。

  5.完善规范体系,抵御法律风险。为促进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应及时总结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并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交给立法部门, 以备适时制定和颁布统一的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对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涉及的交易主体、税收征管、电子支付等进行统一规范。

  6. 引智引才,打造高端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队伍。 根据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自身发展特点,应当引进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和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

一是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 即基础性电子商务人才。 这类人员应当精通电子商务信息技术, 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 在跨境电子商务实践中要善于理解商务需求, 懂得如何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能够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和满足, 能够开展网络建设、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工作。二是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 这是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队伍的主体, 这类人员应当熟悉现代商务活动, 充分了解和掌握商务活动的业务流程, 同时具备足够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 在跨境电子商务实践中要懂得如何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开展商务活动, 善于提出满足商务需求的电子商务应用方式, 能够开展客户关系管理、 财务管理、 业务管理等。 三是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 这是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 其特点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 势, 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 能够为商贸流通行业设计电子商务战略, 提出电子商务规划等。在打造郑州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队伍时,应注重校企合作,争取高等院校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供给。 根据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要, 与应用型高校, 通过开展合作办学, 设立实习就业基地, 共同培养实验区的技术人才;与研究型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平台, 吸收跨境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为实验区的发展提供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规划设计。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营造跨境电子商务新优势问题研究” (2 01 5B1 6 4)

  作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文章来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

  

面向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物流人才培养

◇苏玉峰

  航空物流是郑州航空港区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物流人才的匮乏已严重影响到河南省航空物流的运作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物流人才,已成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郑州航空港区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 郑州航空港区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1. 物流业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人才需求。

  2. 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河南能够适应产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缺口将继续加大。以航空物流人才需求为例, 根据国际惯例,在航空公司和机场从业人员中,航空物流人员占总数的25%左右,航空物流服务链相关产业也需大量从业人员。

  3.郑州航空港区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

  现状对人才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从建设发展层面看,该阶段对城市规划与管理,交通规划与建设、海关和口岸管理、园区管理类人才需求较大。 二是从产业项目层面看,急需对航空制造与维修、航空物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类人才。 三是从社会管理层面急需公共管理、基础设施、社会医疗、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社会娱乐类人才。

  (二) 郑州航空港区的人才供给分析

  1. 航空特色物流人才供给总量不足。目前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人才供给主要来源于河南省和郑州市。 由于河南物流教育起步晚,且学校物流教育属于社会物流教育, 突出航空物流特色的专业、技术课程设置较少,航空特色教育严重缺乏,造成了航空特色物流人才供给不足。

  2. 航空物流人力资源质量亟待提高。就航空港区物流业人力资源质量而言,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和技术等级三低的现象。 从人才结构看,主要表现为普通劳动力多、航空类专业层次人才总量少、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高技能劳动力少。

  3.国际化航空物流人才供给不足。郑州航空港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进程,驱动着物流人才培养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郑州航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专业物流人才。

  二、面向郑州航空港的物流人才培养策略

  (一) 完善物流专业人才教学培养体系

  1. 在专业设置方面,突出航空物流特色。 河南省各高校应通过分析郑州航空港区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与企业探讨专业设置的改革与创新,优化与物流专业关联技术课程设置,使课程真正建立在以高校、企业以及学生为教学计划的主体,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导向课程。

  2. 在学历教育方面,构建多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省内重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同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博士层次应用型物流人才,提升河南省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层次。普通本科院校应围绕航空经济发展, 以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高职院校应面向现代物流企业的服务转型升级和新技术应用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方向细分定位, 实现技能提升与素质培养并重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二)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航空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区要主动规划,整合国 内外优秀教学资源。所在政府组织选定省内有条件高校作为航空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或者在区域内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紧缺型人才公共培养基地。 鼓励航空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方面,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进行改革创新。同时,在本区域内,以独立或联合的形式创办航空类本科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师、研发、运营、项目管理等发展航空经济所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航空货运、地面运输、仓储、报关、物流市场或销售等实用性物流技术人才。

  2. 企业创新航空物流人才在职培养模式。 一是企业有计划、分步骤地根据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开展 OJT (员工在职培训),如设立研究机构、聘请国内外专家到企业培训等。 二是企业可以选送人才到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研究机构和航空物流人才教育机构深造,还可以到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公司进行学习。

  3.规范社会物流人才职业培训。应建立和完善物流培训的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实现物流学历教育和物流人才的社会教育相结合, 实现物流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机制。

  (三) 注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

  1.实施高端物流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政府要加大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和培养河南航空物流业急缺的航空物流、报关、民航信息系统、通用航空等方面需求较大的人才。

  2 . 优化人才引进环境。 政府要制定和规划实验区人才发展战略,创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提供一系列的便利措施和政策。 继续推进郑州市建设国际化航空都市,完善吸引人才的配套建设, 提供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及保障等措施。

  3. 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现人才和企业的同步持续发展。 避免人才重积聚、轻使用现象的出现,做好人才环境的“水土保持”工作。

  4. 建立郑州航空港区国际人才市场,加强与国际猎头公司及高层次专业中介机构的合作, 开通网上海外人才招聘, 集聚全球人才智力。

  (四)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

  1. 开展国际化校企合作,满足航空港区社会和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入驻,为中部高校开展国际化校企合作提供了条件。 由于此类企业除了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

  外,还积累了一定的国际物流运作的经验方法和人才。 通过国际化的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较早了解和掌握世界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工具。

  2.开展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物流人才,比较快的途径是开展合作办学。 应尽快与国 内外知名航空院校和航空科研机构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并加强与国外内航空院校合作,鼓励它们在郑州港区设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此外,鼓励各航空院校为郑州企业实行订单制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联盟。

  3. 职业培训国际化。开展社会职业培训是物流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能力与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除了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应该发挥好职业培训组织的主导作用, 一是发挥行业协会只能促进人才培养,行业协会通过构建从业人员、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从业人员在知识、技术、思维意识等方面的提高。 二是与国际知名协会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 包括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APICS),美国供应管理协会( ISM)等。 三是在职业认证方面, 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增加培训和专业证书的含金量, 包括引进APICS 的 CPIM、 CSCP 等证书的培训体系。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郑州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人才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152400410187);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 目 “河南省航空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268)。

  作者: 河南教育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第7期

 

新形势下省级政府智库开展横向科研的思考

◇郭玲玲

  “政府智库”是指党政部门内部为各级领导层提供决策服务的官方智库机构,其主要工作是通过内部渠道向领导人直接提供决策参考,发挥决策“内脑”的职能。 新形势下,省级政府智库如何更好地履行智库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决策“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 的参谋助手,亟须加以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

  一、开展横向科研的现实困难

  (一) “政府性”职责之困

  作为党政部门的直属研究机构,省级政府智库较其他智库相比,“政府性”职责是其主要特点,服务党政领导决策是其基本使命。 它不仅承担着政策研究、解读、评估任务,参与一些规划、报告的调研和起草工作,还要接受党政领导的“点题”研究。 相比之下,横向课题不属于职务责任和科研人员必须从事的任务,政府智库开展横向科研经常会受到质疑,其科研成果也往往被排除在考核评价体系之外。 因此,这种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支撑的矛盾,导致从事横向科研的热情度不高、积极性不够。

  (二)“行政性”定位之限

  横向科研可以说是一种契约关系,委托方购买咨询服务,政府智库供给专业思想。但是,省级政府智库的行政性定位决定其在平衡行政隶属性与研究独立性的关系上存在一定难度。尽管省级政府智库要从事战略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但更多时候要承担对既定政策的维护和解释功能,政策效应是其首要选择。 因此,在承接横向科研时,其社会影响力要主动服从于党政部门的政策影响力,这也使得委托决策咨询的效度容易受到折扣。

  (三) “参公式”管理之惑

  横向科研经费是非财政拨款性质的经费,如何体现科研人员额外智力劳动的成本支出,一直是困扰省级政府智库的关键问题。 实践中,鉴于廉政风险防范的考虑,一般仍是套用财政经费管理的约束和规则,这可能导致对科研活动干预过多,抑制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 不仅科研人力资本难以体现,行政管理人员的额外劳动也往往被忽视。 这种体制属性与 自身特性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开展横向科研的积极性。

  (四)“市场化”配置之难

  开展横向科研,切实拿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成果,需要围绕项目科学配置科研资源,尤其是起关键因素的人力资源。 但是,囿于体制、经费管理等因素, 实践中横向课题负责人往往难以凝聚高端人才, 只能抽调本系统内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组,研究队伍的规模、结构、活力都不尽如人意,难以做到智力制胜。 这种体制性管理与市场化配置的矛盾,使得省级政府智库横向科研成果的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二、开展横向科研的路径探索

  新形势下,省级政府智库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协调公益性研究与市场化需求的关系,探索完善横向科研管理制度,规范、有序开展横向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建立审查制度,加强项目筛查

  要建立横向科研审查制度,加强对横向科研项 目 的审查、筛选、评估与分类管理。鼓励承接来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审慎对待来自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委托及国际交流合作的项目,明确拒绝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及重大社会利益的非政府项目。 未通过审查的项目,课题主持人不得擅自承接。

  (二) 实行合同管理,坚持合理合规

  实行合同三级管理, 明确项 目主持人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合同的起草和签订; 部门负责人是第二责任人,对合同进行初审; 科研管理部门是第三责任人,对合同进行终审,通过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合同合法合规。在合同内容上,明确约定经费的使用范围和支出程序, 以有效防范经费使用风险。 同时,对所有横向科研项目合同实行统一管理,一律由省级政府智库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代表单位签订。

  (三)强化内部运行,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规范有序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开展横向科研的基础。 实行横向科研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对横向课题合同的真实性、经费来源及其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承担履行合同的直接责任,按课题合同要求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工作,全权负责课题经费的分配、使用、报销等事宜。 建议明确科研管理部门为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对横向科研项目的立项、研究进展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明确财务管理部门为经费管理部门, 负责对横向科研经费的记账、报销、结算、监督等工作。

  (四)探索分类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要探索完善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划好经费管理的“底线”和“红线”。 一是强化经费制度管理,实行有别于财政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办法,对横向课题合同的审查、立项、签订等程序,管理费用提取标准,经费支出范围,签字报销程序,违规使用处理等加以规范,保障和促进横向科研工作合理、规范、有序进行。二是严格预算管理。明确由课题主持人编制项目预算,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负责审核把关,切实增强预算的经济合理性和执行的可操作性,确保预算既能满足研究工作实际需求, 又符合国家相关财经制度规定。 三是规范支出项目。 明确规定横向科研经费开支细 目 ,将管理费纳入单位年度预算, 经费支出要体现额外劳动补偿等; 凡使用横向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纳入固定资产统一管理,鼓励项目结余经费用于人才培养等。  

  (五)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规范安全

  一是加强财务监督。 要依据项目经费预算和依照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审核报销单据,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经费预算和支出情况,指定专门财务人员对相关经费的支出规范性、 内容合理性进行指导、监督和规范,保证经费管理使用处于“阳光”监督之下。 二是加强审计监督。 定期聘请第三方对经费进行审计,并及时公布审计结果。 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上级管理部门和科研经费提供方或其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课题合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三是加大追究力度。对在横向科研活动中,发现为个人谋取私利、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 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触犯法律的,追究法律责任,确保规范、安全使用横向科研经费。

  作者单位: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文章来源:决策探索 2016.5下

一座产业新城的创新之举

——河北固安 PPP模式探析

  有“京南第一县”之称的固安,原来是一个农业高产大县、县域经济穷县。 2002 年6月,为使早日走出经济落后的困境,固安县决定采用市场机制,通过公开竞标,大胆引入企业——华夏幸福公司作为战略合作者,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固安工业园区, 正式确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 PPP模式。 如今,固安已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变身为产业结构高端、布局合理且在全球科技创新链条中 占据一席之地的现代产业新城,成功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百强县中排名前十,在全国县域经济创新力50强中跻身三甲, 成为备受外界关注和极具研究价值的创新样本。

  固安 PPP模式到底是个什么模式?

  据介绍, PPP模式由固安县政府委托华夏幸福整体投资开发园区, 并划清政府与企业职责边界。 固安县政府主导重大决策、组织制定规划、确定标准规范、提供政策支持,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的监管,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企业作为投资及开发主体,全权负责固安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业务,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 回收投资成本。

  市场之手,点石成金。 14年来的持续推进,固安产业新城 PPP模式成了一位破题“高手”。

  以市场化运作机制破解了园区建设资金筹措难题。2008年-2013年,累计完成土地整理29047. 6亩,投资总额达103. 8 亿元。

  以专业化招商破解了区域经济发展难题。 14年来,固安工业园区成为省内发展速度最快的省级开发区,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超过了36%。

  以构建全球技术商业化中心为核心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破解了开发区转型升级难题。 从最初的廊坊开发区固安园区到固安工业园区,再到今天的固安产业新城,PPP模式快速推动着固安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固安 PPP模式有哪些创新?

  固安产业新城在方案设计上充分借鉴了英国道克兰港口新城和韩国松岛新城等国际经典 PPP合作案例的主要经验,把平等、契约、诚信、共赢等公私合作理念融入到固安县政府与华夏幸福的协作开发和建设运营之中,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成果。

  ——政府+企业,实现“1+1>2”。 华夏幸福采用市场化运营,累计在固安工业园区投入超过 160 亿元进行开发和建设,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占到近40%。

  14年来,固安产业新城不仅实现了园区路、水、电、气、讯等“十通一平”,累计建设面积20多平方公里,道路通车里程120 多公里,共开发配套项目400多万平方米,还建成了公园、绿地、广场、规划展馆、教育、医疗、文体等一批高端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水系生态景观,构建了以城市客厅、大湖商业区、 中央大道金融街区等为主体的“智能城市”核心区,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力全面提升,成为京南地区基础条件最为优越的投资宝地。

  ——专业化+全球化招商,代替全民招商,高端项目“聚沙成塔”。 华夏幸福组建起800多人的专业招商团队,并在美国、以色列、德国等地建起高科技孵化器, 先后引进和形成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产业园、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 目 中试孵化基地、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搭建起海外高科技项 目进入固安的“绿色通道”。目前,固安工业园区已形成了航空航天、生物医药、 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集群,取代了曾是固安“四大金刚” 的钓具、滤芯、塑料、肠衣等传统支柱产业。

  ——城市建设+民生保障,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固安县投资2. 81亿元引进了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并已正式投入使用; 按三级甲等标准建设的幸福医院,也已启动建设; 设立500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和人才奖励基金,鼓励创业创新……在固安, 园区建设促进了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 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同等享受首都优质的教育、 医疗等公共资源和优质服务,并带动了全县民生投入的快速增长。

  固安 PPP模式有何借鉴价值?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 固安 PPP 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园区建设中的一系列难题。而今,这种 PPP模式正以固安工业园区为起点,在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北京、上海、辽宁等地的部分县市区复制,具有较高的借鉴推广价值。

  借鉴价值之一: 固安产业新城采用 区域整体开发模式, 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项目的统筹平衡。据介绍,传统的单一 PPP项目,对于一些没有收益或收益较低的项目,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项目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而固安工业园区新型城镇化采用的PPP 模式, 对整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 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设民生项目、商业项目和产业项目,既防止了纯公益项目不被社会资本问津,也克服了盈利项 目被社会资本过度追逐的弊端。

  据介绍,在开发和建设工业园区之初,固安县政府就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将园区开发建设交由一家企业负责,园区管委会作为县政府派出机构,为园区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和管理。在10多年前,这已经是一个创举。

  借鉴价值之二: 利用专业团队建设运营园区,提高了固安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固安县政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华夏幸福配备专业团队,政府和社会资本有效地构建起互信平台,从 “一事一议” 变为以PPP机制为核心的协商制度, 减少了操作成本。

  借鉴价值之三: 产业与城市同步规划,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固安县统筹考虑城乡结合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进行产业链优化配置。 在固安工业园区刚开发建设的时候, 固安县就引入了全球智慧,重金聘请9 个国家40 多位国内外顶级大师进行规划,勾勒出了园区未来50年的发展框架。

  “‘产业新城’ 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园区,其内涵是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双核驱动,通过‘以产兴城,以城带产’实现产城共融。”现如今的固安产业新城,建设理念早已走出了“小家碧玉”深闺绣阁,未来固安县将围绕“百亿产业集群”、“千亿级园区”目标,力争利用两年时间投入300亿元资金,推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运营、城市魅力、 民生工程等五大类重点工作,将新城打造成中国产业新城建设的标杆。

  目前, 固安县政府与华夏幸福的合作范围已拓展至固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温泉休闲商务产业园区。 在一批商业和民生项目的带动下,第三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预计到“十三五”末,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固安产业新城有望成为千亿级绿色产业高地。

  (本刊综合整理)

 

龚云 : 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抓手”

  坚持共享发展,是一个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过程,为此要做到: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正处于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公有则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三、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6月27日

祁述裕: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质增效

  文化产业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就是要把实现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调整为把提质增效作为“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 就是说,衡量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首先是看文化产品的质量,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才是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占 GDP 的比重。 提质增效是“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的主线, 提质增效的重点要抓好两件事:一是提升品质、确立品牌。 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文化内容上多下功夫,鼓励多出精品。 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当下文化领域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是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首先需要促进文化传播渠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尤其是促进传统文化领域的互联网转型。 其次,要顺应消费方式的网络化和移动化。 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建立文化消费的 O2O平台,实现文化消费的精准化、定制化和参与性,是创新文化消费新业态,促进文化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第三,进一步优化文化生产经营方式。 一方面,传统文化领域需要与新技术、新业态有机融合,丰富创作手段、生产方式,促进内容、业态和服务方式创新,建立传统文化发展的互联网新阵地。另一方面,面对新兴文化领域,更需要鼓励和支持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形态, 实现文化、创意、人才、资金的自由连接和协同创造,塑造新型文化创新体系。

  来源:人民日报 2016年6月22日

陈彦斌: 培育创新型富裕人群

  富裕人群的增长速度与增长路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带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速度与方式。 在追求成为富裕人群的过程中, 多数人通过财富积累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创新型富裕群体的成功, 能够引领更多的中小企业及个人通过创新来扩大财富,并最终成长为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 新世纪以来,中国富裕人群的财富规模快速扩张,但其财富积累并非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首先,我国富裕人群最集中的行业是房地产,但房地产并不是科技创新型行业。其次,制造业是我国富裕人群第二多的行业,但我国制造业研发强度仅为2. 2%,技术创新有所不足。 最后,我国富裕人群较少来自富有创新活力的 TMT行业。 TMT产业是以互联网等媒介为基础,将高科技企业或行业链接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信息交流和信息融合。创新不足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其一,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企业家通过寻租比通过创新积累财富的速度更快、难度更小,因此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较少。 其二,创新环境相对较差,限制了创新热情。为此,我国应从防止寻租和改善创新环境两方面入手培育创新型富裕人群。 第一,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消除寻租空间。为此,一要削减政府对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控制权,并进一步简政放权,为民营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要加强法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第二,全面改善创新环境,激励科技创新活动。 首先,要强化基础研究。 其次,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创新成果。 最后,建设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支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快速成长为创新型富裕人群。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