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王喜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在补短板上下功夫

河南省社科联  王喜成2020-01-13

  黄河、黄土、黄种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黄河流经的中国9省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负有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饮水安全等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如下游的“地上悬河”使得洪水风险依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上中游7省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9省区货物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2.3%,发展比较迟缓。尤其是流域生态脆弱,生态和环保任务非常繁重。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有顶层设计、总体布局、重大举措,又要有重点、有抓手和分层次推进。当前,要针对突出问题,瞄准薄弱环节,着力在补短板上下功夫。

  一、横下一条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黄河流域当前很突出问题是:上游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生态流量偏低,一些地方河口湿地萎缩,以及流域内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及尾矿库污染突出等。要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横下一条心,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制度、法治、治理等一系列措施,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与治理好生态环境。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破除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上的“难免论”、“短痛论”、“条件论”、“过程论”等错误认识,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己任,全流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尤其要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实现绿色发展。要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强化项目环境绩效管理,下最大的力气干好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强化环保制度建设。要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六项原则”和“五个体系”要求,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体制机制。一要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进一步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实行差别化电价、水价、地价政策,探索建立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等制度。二要建立绿色生产总值核算应用体系,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标准,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三要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监管体系,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生态红线制度,把环境质量列为约束性指标,将各类经济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四要抓好已制定的湿地保护条例、黄河防汛条例的落实,积极开展黄河立法研究;坚持和完善“检察长+河长”等依法治河机制,持续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要坚持发展与绿色同行,把自然资本纳入社会总供给函数,探索建立自然资本有效定价的制度,形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实现自然资本的有度有序有效利用。要加快绿色创新,推进绿色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促进生态产品与服务的投资、生产、贸易,推广绿色、智慧技术,运用信息化、循环低碳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生态潜能激发经济动能,使绿色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要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作用,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要改革完善环境保护税收制度,对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采取低税费甚至减免税费措施,对损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征收较高税费。

  扭住保护治理这一核心。既要注重“治”,大力整治部分流域和支流污染突出问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全面改善干支流水质。更要注重“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推进山洪沟治理和淤地坝建设,在河流上游和库区上游实施禁封治理,在黄河沿线建设生态廊道和湿地公园群,打造防护安全带、生态保护带、滨水景观带、旅游休闲带,让母亲河越来越健康美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以转型升级为着力点,扭住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流域省份人口达4.2亿,占全国30.3%。然而当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针对这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的突出问题,狠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向结构要市场、向结构要动力、向结构要效益,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和重要支柱。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坚持把提升制造业作为主战场。黄河流域各地要着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产业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壮大夯实根基。各省区要结合本地实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发展,提升原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的产业,着力上云,上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要着力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们固有的优势和基础,在新时代面前有的虽然落伍了、价值降低了,但他们仍有很大的潜力和条件,我们决不能放弃,要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他们凤凰涅槃、重获新生。各省区要通过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促其“脱胎换骨”,这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要通过这些改造,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扩大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比例,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形成新的优势。要强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通过信息化改造做精做强传统产业。要实施智能、绿色、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要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的未来和立足点、致胜点,必须高度重视。各省区要通过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特别是要通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跨界融合创新,使创新创业形成燎原之势和新动能,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要推动产品、业态和模式创新,实现产业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型、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重点培育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新兴高技术服务业态,带动社会分工模式、生产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创新。

  要把农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黄河流域各省区基本上都是传统农业省份,各省区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要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一起来,发展节水、绿色农业,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优化农业生产的品种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要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要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强化协同配合,实施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施一体化发展。

  首先,要协同防洪,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黄河的最突出问题是洪水风险,既有上游形成的新悬河,更有下游的一系列问题,如“地上悬河”长达800公里的,滩区长期存在防洪运用和经济发展矛盾,尤其是防洪短板突出,洪水预见期短、威胁大等。针对这一问题,第一位的是要坚守黄河安澜这一底线,沿黄各省区要加强密切合作,加强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密切合作,加强河道工程和标准化堤防建设,推进滩区居民迁建,实施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要协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是典型的季节性河流,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存在着较突出的上中下游争水问题。因此,黄河水利委员会要科学调度,沿黄各省区要互相协作,按照这次中央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再次,要加强领导、协调行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这一战略,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推进的领导机制、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沿黄各地的联动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强化协同推进,汇聚保护治理合力。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论证,不能犯急躁病、大干快上。要创新多种平台开展省际合作,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对接,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作者为河南省社科联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