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王喜成:中原学研究应突出“四性”、构建四大体系

河南社会科学  王喜成2019-08-14

  中原学作为一个地方学,其研究和构建问题,2016年由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同志提出,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声势。今后应如何进一步深化发展,笔者有如下一些思考:

  一、突出“四性”

  中原学研究要首先明确方向。可否对其作如下定位:第一,它是一门地方学,具有地域特征;第二,它涵盖古今,但是以古代为主;第三,它的学科应是综合性的,涵盖相关的各个学科;第四,要突出重点,通过逐渐积累拿出别人难以比肩的成果,慢慢构筑起在全国的文化高地。关于突出“四性”,即突出地域性、特色性、代表性、价值性。

  (一)地域性

  地方学,是以地域为核心的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系统知识学问、学说的总和,研究地方学首先应该确定地域,这是研究的前提。

  所谓中原,自古以来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中原,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范围相当于今河南省及其毗邻地区,包括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江苏北部等大片区域,是中国的版图中心,其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所以中原也被称作中国、中土、中夏。从夏朝到宋金时期的3000多年间,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八大古都,中原地区有其四。狭义的中原则是指今天的河南省,这里是古中原的核心地区,在全国没有异议。由于在地域上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因而它极具研究价值。所以中原学的研究,应以广义的中原概念为基础,以狭义的中原概念为核心而进行布局,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限制得过死。其研究方向应以河南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重点,尤其要着力于河南传统思想文化研究。

  (二)特色性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在全国地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中原学研究的良好基础。

  第一,具有源头性和原生性,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历史上,三皇五帝起于中原。这从历史传说到考古发掘均有大量证据说明。文明源头发自中原。如“河图”、“洛书”、《连山》、《归藏》、《周易》等,都出自中原大地,这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源头。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全国的古今姓氏起源于河南的达1500多个,目前在全国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帝王都城定于中原。如夏朝有7个帝王在河南建都,商朝前期有3个帝王在河南建都,自盘庚迁殷之后,商朝270多年一直定都安阳;周朝自平王迁洛后,政治中心随之东移。此后,春秋战国,宋、卫、韩、魏、陈、蔡等6国分别定都于河南。自东汉至金又先后有12个朝代在河南建都,所以中原是帝都之乡。

  第二,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在中华文化中特色鲜明。青铜文化高度发达。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石窟艺术举世震惊。洛阳龙门石窟先后造像10余万尊,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筑文化异彩纷呈。河南现存的近130万件文物及3万余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把中原的建筑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陶瓷艺术精美绝伦。宋代的五大名窑,河南有其三(汝、官、钧窑)。墓葬文化世人惊叹。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铜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年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它演奏的。

  第三,具有集成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在中原大地上,政治上风云际会。王朝兴废屡屡在这里上演,像著名的盘庚迁殷、庄王问鼎、楚汉相争、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长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军事上兵家必争。著名的战役有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周武灭殷的牧野之战、楚汉成皋之战、三国官渡之战等都发生在这里。经济上繁荣发达。古代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首先在中原大地上发明使用,创造了先进的生产力,一直是经济富庶之地,如隋唐时的洛阳、北宋时的汴梁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思想上百家争鸣。中原大地不但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邓析、惠施为代表的“名家”,以吴起、尉缭为代表的“兵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是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的渊薮。文化上百花争艳。这里涌现了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永明体”泰斗谢朓,“诗圣”杜甫,“文宗”韩愈等诗人或文学家数不胜数的名字。

  中原学研究要抓住这些最有特色的东西,充分利用这方面的丰厚资源,构建相应的学科体系,集中力量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探讨。

  (三)代表性

  地方学研究,必须选取地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内涵,如此方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中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应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河洛文化。这是中原文化以至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在全世界华人中极具吸引力和号召力。二是姓氏文化。河南是万姓之根地,这在全国都认同,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也有利于打造“老家河南”品牌。三是殷商文化。这是包括安阳殷墟、甲骨文等中国著名古都文化,是人类文明智慧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这方面还包括商丘的古商文化,郑州的商都文化等。《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就是殷商文化的反映。四是诸子文化。春秋战国,诸子迭出,百家争鸣,这在河南最集中、最活跃,极有研究价值,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非常重大。五是宋文化。北宋建都中原,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艺术都极为发达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令人称道,也很有研究价值。《水浒传》中的故事就是宋文化的反映。六是汉文化。东汉定都洛阳,河南汉文化遗迹众多,尤其是南阳是中兴之主刘秀的家乡,商丘是西汉梁孝王刘武的封地,汉墓、汉画等不计其数,都为研究汉文化提供了良好条件。《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就是汉文化的反映。七是黄河文化。黄河文明即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华文化。而黄河中下游主要在河南境内,所以河南研究黄河最有条件和优势。八是儒家文化。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主要就是在中原大地活动,其思想也主要是在中原大地传播。到宋朝时,理学在中原大地出现了空前繁盛的局面,涌现了一批大思想家,如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等,特别是二程,他们把儒家思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形成了具有哲学意义的理学,从而使这一原来的政治伦理学说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四)价值性

  中原学的研究要与河南文化高地建设相联系,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联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一,要强化应用研究。理论的价值全在于运用,我们要高度聚焦党和政府关心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方面来,不能事无巨细、抓到什么算什么,或纯粹是对什么感兴趣就研究什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是研究古代的也要古为今用,不能为研究而研究。第二,要瞄准我们的优势领域。有独特资源优势的地方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前面提到的河洛文化等领域,这些方面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必须多下功夫、下大功夫,通过深入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从而奠定在全国的独特地位。第三,要形成广泛影响。我们每做一个课题,都要深挖、细究,力争出新、创新,不能浅尝辄止,推出的成果都要是精品力作,如果是价值不大、水平不高的课题,宁可不做。

  二、构建四大体系

  地方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成熟的经验与体系,即使已经提出并有一定影响的徽学、闽学、桂学等,也是在研究探索之中。中原学今后要真正形成为“学”,就必须思考建立相应的体系和组织,形成独特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理论方法,推出一批研究大家,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和推进。具体可考虑建立四大体系:

  (一)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队伍、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学科管理等,每个学科具有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丰富性、完善性,更具有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学理性。构建中原学必须注重学科建设。

  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中原学的体系构建应按照典型性、代表性的要求,应包括如下学科:河洛学、嵩山学、黄河学、先秦学、诸子学、汉学(包括汉画像)、三国学、宋学、理学、姓氏学、周易学、太极学、古都学、少林武术学、文字学等。内容可主要框定在传统文化范畴。一个学科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和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当然,这个学科概念与国家设定的学科不是同一概念,有较大区别)。可考虑以上述学科为基础,组织“中原学书库”编写出版,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每年推出若干册,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中原学研究体系。

  (二)研究体系

  学术研究、学科发展离不开学科队伍、研究体系的支撑。为推动学科体系研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成立若干研究中心、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基地、资料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组织遴选一批相关专家学者,尤其是那些对中原学情怀深、功底厚、思维新的专家学者,组建研究的基本队伍,形成研究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具有实体依托。此项工作要与河南的文化高地建设和高校学科建设相联系,与文化河南建设相联系。同时,到一定程度时,省社科联要整合这些研究体系,使之形成中原学智库联盟,开展协同研究、协同攻关、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研究的整体合力。要有计划地组织重点,课题改关,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支撑体系

  支撑体系包括领导、经费、项目、媒体平台等几个方面。其一,要争取省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把中原学作为我省的文化高地来打造;其二,要营造吸引力,坚持以项目为纽带,设立研究资助项目(省级),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组织系列研讨活动,确定成果发布展示平台(包括刊播的媒体)等,吸引专家参加;其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形成强大的动力源,不能仅凭热情去干,否则是很难持久的。其四,努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争取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四)地域体系

  推动包括洛阳学、开封学、郑州学、南阳学、安阳学、商丘学等在内的地方学研究,以及一些地方对重要人物和思想的研究,如老子学、周易学、墨学、理学、冯友兰哲学思想等,将其纳入中原学研究体系,形成中原学的地域支撑和配合体系,做到省级层面与地市级层面和地方的协同作战。

  为推进以上四个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转,可考虑成立中原学研究会,予以具体推动。

  三、确定研究的方式方法

  中原学的研究可考虑应用考古学、区域文化学、比较文化学、地缘社会学、审美人类学等方式方法。

  研究方法非常重要。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史上之所以能够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中华民族性格之所以显示出大异于西方的特征,皆与其从摇篮到繁盛深受中原文化的滋养、熏染有密切关系,与中原文化的精神特质有密切关系,即它们之间有相当密切的地域文化学关系。如从比较文化学来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有包容、勤劳、睿智、坚忍、通变等特点,欧洲等西方民族则有自我、契约、探险等特点。体现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上,中华民族更注重单位集体、大一统,强调道德养成等,西方则更注重人身个体、法治、福利等。体现在思想、政治和体制特征上,西方更强调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至上、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等,中华民族更强调集体主义、家国情怀、民主集中制等。正是建立在比较文化学上,我们才能更加看清楚这些东西都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和传统的,不是本来如此。所以,研究方法的采用意义不可小视。

  再者,中原学研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地方学研究的独特性视角是地域,河南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由此构成了中原学的特殊形态。其二,地方学研究要体现独到的学术价值,中原学研究既要追溯学术之源,也要关注当前和未来的应用价值。其三,地方学研究的社会意义,要着力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四,地方学研究既要按照历史、经济、文化、生态等学科研究,也要实行跨学科研究;既要着重对自己脚下这一方土地的研究,也要抬起头来看周围、看全国、看世界,要在中国的视野下,在对世界地方学研究的深刻了解下开展地方学研究。

  (王喜成,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