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王喜成:试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

《河南社会科学》  王喜成2018-10-19

  摘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和工作导向,不能再唯GDP;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的高质量,从而推动经济在新的层次和高度上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这是党中央基于当前我国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战略、制定经济政策、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破除旧的思想意识和工作动力、工作导向,按照2017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找准新的工作着力点,推动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不能再唯GDP

  推进高质量发展,当前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解不开原来的那种重速度情结,即过分看重速度和总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地方把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甚至唯一指标,这一方面固然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甚至不良后果。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对“短平快”项目偏爱有加,通过大量举债等方式搞“政绩工程”,这既浪费了资源,也累积了债务风险;一些地方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发展,铺大摊子、上大项目,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而换取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结果导致资源环境付出沉重代价。

  今后,必须扭转这种以GDP论英雄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决不能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不能再要带污染的GDP。要坚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一些地方在政绩评价中以GDP论英雄的偏好,使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上来。二要实施差异化的考核方式。更加重视对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考核,促使广大干部转变发展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把更多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来,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三要改变经济发展评价标准和要求。更多地重视就业、质量效益、风险防控、稳定性可持续性,研究制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性指标。如新兴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要素生产率、中高端产品占比、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产能利用率等。

  实现高质量发展,还必须努力实现一系列重大转变。一是要从“数量指标”向“质量指标”转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从短缺经济起步的,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填补“数量缺口”;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个局面已发生了重大甚至根本变化,现在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然而在品质和质量方面我们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这方面狠下功夫,从而变“质量缺口”为“质量优势”。二是要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变。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规模扩张、“铺摊子”发展制造业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未来的发展主要不是靠规模扩张,而是靠内涵发展,靠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价值链不断提高和升级。要完成这个转型,就要推动要素在行业内、企业间的自由流动,实现要素的再配置。三是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环境下,我们原来的要素数量红利,不论劳动力、资源还是土地都正在消失,现在面临的“瓶颈”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等的不足。要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变革”,必须从根本上突破这个“瓶颈”,提高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全要素生产率。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战略指引,是破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力武器,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把五大发展理念真正转化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成果。

  第一,要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实现创新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随着发展出现的阶段性根本变化,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已越来越弱,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形成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动力。在主导思想、政策设计和创新环境上,要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瞄准重点领域、加快改革开放,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强化创新意识,培厚创新土壤,优化创新环境,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第二,要坚持发展的健康性,实现协调发展。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因素,长期以来我们发展方面的一些弊端近年日渐显露,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硬实力和软实力发展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在经济结构中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三大”失衡,致使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外的相关现实昭示人们,社会发展在从人均年收入七八千美元的中等以上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时,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因社会发展不协调而产生,一些拉美国家正是因此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在这个阶段,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从而实现协调性健康发展。

  第三,要以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为目的,实现绿色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采取的是粗放型发展方式,长期以来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可以说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蓝天白云本来是应有之物,却变成了“稀缺品”,雾霾天气成了人们的“心肺之患”,生态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成了安全问题。今后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己任,以建设美丽家园为目标,下最大的力气干好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第四,要坚持内外联动,实现开放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大势,不可逆转。我们要积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们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尤其在“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走出去”的能力,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产能,不断提高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打造国际利益共同体,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

  第五,要着力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现在我国社会分配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贫富悬殊。有资料显示,当前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早已超过0.40的国际警戒线。一些人占有巨额财富,而另外一些人还处在深度贫困之中,在全国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中,有不少人连学都上不起、病都看不起、房都住不起。今后我们要切实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规范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初次分配机制,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缩小城乡、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建设一个“橄榄形”的社会结构。

  三、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产业革命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根本要求和主路径。当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主要反映在创新能力不够强上。

  强力推动发展动力转换。近年,我国经济发展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原来的那种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我们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今后必须转换增长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经济体系现代化的系统集成力与内生发展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的引擎、构建新的支撑。要实现这个转换,就必须大力转变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此,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源,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打造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优化要素配置,加快培育新动能。同时要注重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创新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结合、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结合,发展人口集聚少、资源占用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精尖”产业等。通过调整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结构,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着力打造创新这个核心引擎。积极推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促进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建设,推动产品与装备制造向智能、绿色、服务、安全方向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发展的“升级换挡”。切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等重点领域集聚,打造创新型的产业集群。切实明确创新主体,制定创新战略,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培育新的增长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发展的动力创新、路径创新、内涵创新。

  建设完善的现代创新体系。首先,要大力深化科技体制、产权制度、分配制度、金融体制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科技成果评价和权益分配等政策,支持各方面人才专心创新创业,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形成更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体制机制。其次,要构建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相互合作、互动共赢的局面。再次,要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和有机统一、协同发展。最后,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挫折,有效集聚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的创新资源。

  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当前创新发展依然存在着主体不强、平台不多、人才不足、机制不活、环境不优等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注重引才,精于育才,强于留才,善于用才,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并努力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四、着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体现在: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将做出更大贡献,经济结构要实现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扭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

  一是要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坚持把提升制造业作为主战场,着力改变我们原来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农业基础比较稳固,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提升较快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产业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壮大夯实根基。要优化资源配置,壮大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同时,要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去产能长效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淘汰出清落后过剩产能,形成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的新格局。

  二是要着力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们固有的优势和基础,在新时代面前有的虽然落伍了、价值降低了,但它们仍有很大的潜力和条件,我们决不能放弃;要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它们凤凰涅槃、重获新生;要通过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促其“脱胎换骨”,加快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扩大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比例,使其焕发新活力,形成新的优势。要强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通过信息化改造做精做强传统产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特别是要注重强化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元器件领域的高端制造能力。

  三是要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们的未来和立足点、制胜点,必须高度重视。要通过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促进跨界融合创新,使创新创业形成燎原之势和新动能,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生产、新媒体、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家庭等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型、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着力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新兴高技术服务业态,带动社会分工模式、生产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创新。

  四是要把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要把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要立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产业,同时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要把握服务业发展新趋势,着力培育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会展服务、服务外包、居民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要努力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等,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要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把发展幸福产业放在服务业发展的优先位置,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的投资力度,并着力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知名品牌,让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五、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在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中,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当前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是供给侧能力水平不高或存在结构性矛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一方面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正在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另一方面是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供给相对不足,传统产业困难重重,投资、出口、消费均遭遇较大困难,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狠下功夫,通过调整产能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坚持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作为最主要抓手,把提高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供给效率,提高存量供给品质,扩大增量优质供给。

  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供需失衡和实体经济与金融、房地产等产业的关系结构性失衡上。因此,我们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首先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相应的体制机制,使市场调节有效率,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力度,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其次要着力从供给侧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着眼,在关键领域通过结构性改革挖掘新的增长动能,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供给,提高潜在增长率。再次要围绕中高端消费需求,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努力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形成新动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政府要实行结构性的政策,并加强政策的协调性,要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前提下持续不断地优化经济结构;要在现代企业制度、要素市场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溢出制度红利,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既要培育和壮大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主体,又要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既要重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加速动力转换,推进效率变革,提升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又要重视特色,以现代农业、旅游产业、绿色制造和生态环保等为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经济发展的绿色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化发展协同推进。

  要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首先要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制度变革与政策调整,破除就业结构、社会保障、居住成本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约束,实现从注重有用性的劳动力向注重发展的人力资本价值嬗变,为人才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创造环境条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调节作用。再次要更好发挥企业家、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预期,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同时要加大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用劳动力质量提高形成人才红利,以弥补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

  六、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从破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入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重大课题。这一体系建设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是党中央顺应新时代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才能使我国的经济体系符合现代国际发展要求,从而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建设这一体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要科学把握建设的目标、重点,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一方面,要稳定宏观政策、稳定经济运行、稳定社会预期、稳守风险底线。另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勇于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发展。

  其次,要着力在六个体系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举措,努力建设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既缩小收入差距,又缩小财产差距,体现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区域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形成坚持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形成经济开放层次更高、效益更好、多元平衡的全面开放体系。通过以上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要突出抓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工作。即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其坚实基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其战略支撑;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以此为平台和抓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农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产业,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破除阻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注重用好全球资源和市场,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七、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没有强大的动力机制,没有坚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证是很难实现的。河南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思想、组织保证。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党绝对忠诚,坚决跟着党中央的令旗走。要强化理论武装,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并努力在“结合”“转化”上做文章。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引领,既立足解决当前问题,更瞄准长远目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续转变作风,特别是要反对和防治变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注重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倡导忠诚老实、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风尚,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二,要激励干部积极担当作为,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坚持以“德”为先,以“才”为进,以“事”择人,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人才;坚持好干部标准,突出事业为上,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树好用人导向,让那些政治强、作风实、不张扬的干部挑重担;让那些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面前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干部,党性观念强、自觉服从组织安排的干部,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要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努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精神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要像焦裕禄那样率先垂范,带头真抓实干,带头服务群众,带头严格自律,做出一番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第三,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成果为动力,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打造创新型河南。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机构改革和政府“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用更大的决心,尽更大的努力,拿出更有效的办法,加快产能、产业、产品三大结构调整,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集中精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严密防控金融、政府债务、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四大”风险,大力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齐发展短板。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