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三农”根基

河南日报  吴峥2025-11-21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筑牢“三农”根基。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使命。河南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也是将“国之大者”转化为“省之要者”的具体实践。近年来,河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行动等举措,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中原粮仓”的硬核实力,彰显了农业大省的政治担当。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省的核心任务。河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连续1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超过600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河南贡献”。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关键支撑。河南正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行动、农机装备升级等举措,持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高效转型,以农业现代化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

  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当前,河南正以农业现代化带动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培育壮大食品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万亿级产业集群,形成“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融合发展格局。同时,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不仅释放了农村消费潜力,更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践证明,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拉动内需、稳定增长、优化结构的重要引擎。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河南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通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河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创业,让农村低收入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了民生根基。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立足粮食生产核心区定位,将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聚焦小麦、玉米等优势作物,深化种业振兴行动,构建育繁推一体化创新体系。针对黄淮海平原与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特点,加强高端智能农机、节水灌溉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与绿色低碳转型。同时,以粮食产业为根基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面制品、肉制品等精深加工,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从“粮袋子”到“菜篮子”“果盘子”的价值链跃升。

  以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城乡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优化村镇布局,完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污水处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便捷、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活空间。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养、手工制造、文化体验等产业,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同时,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形成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以政策协同强化要素保障,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健全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乡村振兴资源投入持续稳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盘活闲置土地和房屋资源,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实施“人才回引”工程,激励科技人才、企业家、返乡青年等下乡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健全农业补贴与收益保障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分层分类落实帮扶政策,推动脱贫地区持续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以科技赋能与种业振兴为核心,筑牢农业现代化产业根基。落实“藏粮于技”,推动科技农业落地生根。聚焦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作物,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依托,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突破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绿色低碳等“卡脖子”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夯实种源安全基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同时,做强面制品、肉制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粮—食—饲—牧”循环经济,推动由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品牌升级,实现农业产业能级与科技水平协同跃升。

  以城乡融合与要素流动为抓手,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紧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要素双向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激活农村沉睡资源。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优化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布局,完善城乡社保衔接机制,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绿色转型与生态治理为导向,擦亮农业可持续发展底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色农业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友好型技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转型。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沿黄地区农业生态修复,探索林下经济、稻渔种养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协同推进。同时,依托伏牛山、太行山等生态资源,挖掘农耕文化、黄河文化底蕴,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业态,让绿色成为河南农业的鲜明标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以农民增收与主体培育为目标,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构建“外部赋能+内生驱动”的长效机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农业等新业态,拓宽产业带动增收渠道。深化“技能河南”培训,完善就业帮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就地创业,提升工资性收入占比。健全农业补贴与收益保障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集体资产等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乡村工匠,让农民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21日第10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