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微短剧+文旅”正从初期的政策推动与形式探索,向深度IP开发与产业融合的阶段迈进。早在《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出圈作品中就已展现出河南“文化+科技”的叙事潜力,并在《不是闹着玩的》等影视实践中积累了方言喜剧与乡土题材的创作经验。然而,在微短剧与文旅融合的新赛道上,仍存在内容同质化、文化表达浅层化、产业联动不足等突出问题。不少作品仍停留在生硬植入景区、追求瞬时流量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内容品牌和成熟的可复制产业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唯有回归内容本质、深耕文化基因,才能真正将河南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微短剧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持久竞争优势。
深挖文化富矿,筑牢内容根基。内容是“微短剧+文旅”的生命线。避免内容同质化、浅层化,必须向河南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深处探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要聚焦超级IP,打造系列化精品。围绕黄河文化、根亲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功夫文化、诗词文化等超级IP,进行系统性的选题规划与开发。不应满足于单点式的网红剧,而应策划系列化、季播式精品短剧,形成持续的内容影响力,构建“中原故事”系列品牌。例如,以“黄河故事”为主题,创作一系列展现黄河沿岸风土人情、治黄历史与生态新貌的单元剧,形成可持续的内容矩阵。要创新叙事视角,实现古今共鸣。改变厚重的历史说教叙事,探索更轻盈、更具网感的表达。可借鉴“博物馆奇妙夜”思路,让文物“活”起来、开口说话。或用现代青年穿越、解谜的视角,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在古今对话中引发情感共鸣,让观众在追剧中自然生发“到此一游”的渴望。要发展方言乡土题材,彰显浓郁地域特色。支持《不是闹着玩的》等成功模式,鼓励创作反映河南城乡生活、人情百态的现实题材和轻喜剧题材微短剧。用好方言这座沟通桥梁,展现河南人朴实、幽默、坚韧的精神特质,用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烟火气打动人心,塑造可爱、可亲、可敬的河南新形象。可以聚焦河南各地的特色产业,如信阳毛尖、南阳玉雕等,创作一系列反映新时代河南人创业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温暖故事。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内容体验。强大的内容离不开前沿技术的支撑。应推动数字科技与内容创作深度融合,拓展沉浸式体验新场景。要积极借力AI生成内容,提升创作效率与创意。建设微短剧AI辅助创作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剧本生成、分镜设计、虚拟人演员、智能配音等方面提供支持,降低创作门槛,同时激发创作灵感,为内容创新提供更多可能。可以通过AI快速生成不同风格的古代中原城市风貌视觉底稿,辅助美术团队进行场景重建;或运用语言模型对河南方言的运用进行智能校验与翻译辅助,确保地域特色的准确传达。要融合VR/AR,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开发与微短剧剧情联动的VR沉浸体验、AR景区导览应用。游客在景区扫码,即可通过手机屏幕看见剧中角色现身讲解,或参与剧情互动解锁隐藏任务,将观剧的线上兴奋转化为线下游玩的深度体验,实现“虚实共生,游剧一体”。例如,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游客可以通过AR设备看见《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车马在实景中动起来,甚至通过完成剧情任务获得折扣券或特色礼品,极大增强游览的趣味性。
推动IP联动,拓展内容价值。提升内容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价值转化。必须打破“拍归拍,游归游”的割裂状态,构建“内容—场景—消费”深度融合的产业闭环。要开发“跟着微短剧游河南”主题线路,文旅部门与制作方协同,将热门微短剧的取景地、故事发生地串联起来,设计主题旅游线路、Citywalk打卡地图和文旅消费套餐。让剧情成为最好的旅游攻略,推动“流量”变“留量”,让“打卡”变“刷卡”。例如,一部讲述嵩山少林寺少年成长故事的微短剧热播后,可以立即推出“少林功夫研学之旅”,包含剧中同款练功体验、素斋品尝、师傅开班等环节,满足粉丝的深度体验需求。要培育“微短剧+文创”衍生消费,围绕热门剧集和角色,开发具有实用性和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数字藏品、联名商品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文旅综合收益,让内容价值得以多元释放。例如,一部以牡丹花神为主题的古风微短剧,可以与洛阳博物馆合作推出联名款仿古妆奁、牡丹香膏等彩妆产品,与当地餐饮品牌联名推出“春日宴”主题餐饮,形成从线上观剧到线下消费的完整闭环。
优化创作生态,凝聚内容人才。优秀的内容源于优秀的人才。必须构建吸引人、培育人、留住人的良好生态。要实施微短剧编剧扶持计划,设立专项基金,举办主题剧本大赛和创作营,重点培养一批擅长挖掘本土文化的青年编剧人才,为他们提供采风、培训、资金和项目对接支持。可以设立黄河文化、古都故事、乡村振兴等专项赛道,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河南丰富的现实素材中汲取灵感。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深化高校与产业基地、制作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双导师制”,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为河南微短剧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业与河南博物院、清明上河园、电影小镇等文旅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以优质内容塑造发展新优势,是一场深刻的产业进化。河南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为桨、以科技为帆、以人才为舵,深挖文化富矿,创新内容表达,强化产业协同,才能在“微短剧+文旅”的新赛道上行稳致远。这不仅是一次产业机遇,更是新时代河南打造文旅强省的生动实践。通过持续提供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文化内容,河南有望在“微短剧+文旅”这一新兴领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21日第11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