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十一届老子元典文化论坛在老子研究院举行。本次论坛由老子研究院、中共鹿邑县委、鹿邑县人民政府主办,孔子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来自50多所高校与学术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老子故里周口鹿邑,围绕“诸子交融互鉴的思想史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
聚焦孔老对话与儒道会通
孔老对话与儒道会通是这次会议精心设计的一个议题。孔老对话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儒道会通则是破解中国文化经久不衰、永葆生机奥秘的答案。
作为第一个大会主旨发言的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认为春秋末期四次“孔子问礼老子”,揭开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序幕。孔老有着共同的思想源头,继承的是殷周以来人文主义的思想传统,又从不同立场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启迪了后来诸子百家的产生,促成了中国文化阴阳互补、刚柔兼济的品格。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院长方勇主张通过“新子学”的构建,呼吁让诸子学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孔老的思想为世界的未来与生机提供智慧。
老子思想的诠释以及当代价值的阐发,是这个论坛设立以来贯穿始终的话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通过深入考察道家谦卑思想,提出了老子具有一种“柔性伦理学”的新命题。他认为《老子》书中的谦卑基调,具有指导为人处世的积极意义,和儒家美德伦理学恰好形成了互补,是激活老子思想现代性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央党校教授董振华从西学角度切入讨论“无为”与“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无为”是合道而行,要求人们摒弃偏见和工具主义,遵循事物本然规律行事。“无为”既可以开出“自由”,为开放性社会提供心灵奠基,又可以制约“自由”,为即将到来的AI时代提供心灵约束。
拓展交流研讨视野
诸子齐聚和鸣,发出时代新声。不同于以往主要邀请道家学者与会,这次论坛是老子研究院和孔子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合作举办。还有孟子研究院、墨子研究院等的加入,为诸子交融互鉴的主题提供了全面的研讨视角,实现了学术视野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革新。
参加这次论坛的学者,在专业领域上五花八门,哲学的、历史的、文献的、考古的、新闻传播的,齐聚一堂,相互切磋、相互补充。论坛收录的90余篇论文涵盖哲学、文学、医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展现跨学科研究的蓬勃态势。这次论坛打破了学科壁垒,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会聚于此,带来了多样化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与会学者从历史渊源、思想意义、当代价值等角度全面系统地讨论了诸子交融互鉴的问题。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德立、副院长魏衍华分别作主旨发言,他们提出孔老各有高明之处。孔子致力于礼乐秩序的重建,重视教育兴办私学,成就了“至圣先师”的美誉;老子致力于追问大道之源,从自然之道中获得启示人生之道的密码,成为道家创始人。儒道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共同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张弛有度,共同完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与丰富的思想世界。
本土实践展现创新活力。周口师范学院教授李晓英介绍,周口通过连续举办老子元典文化论坛,让学术研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打造“典籍周口”“社会现象圣哲看”等特色品牌,让经典智慧走进大众生活;以国家级非遗“老子生日祭典”为纽带,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挖掘老子思想的当代价值,致力于为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全球生态治理等重大议题贡献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诸子思想的当代诠释取得突破性进展。学者们在道家“见素抱朴”与儒家“民胞物与”的精神共鸣中,探寻生态文明思想根脉,将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转化为应对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哲学方案。这一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学术努力,使古老典籍焕发出直面现实的生命力。
如何从中华大地上开辟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认为,对道家进行创造性转化之后的发展观是一种生态型发展观,具有系统性、循环性、内生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种发展之道以“知止”谋求“长久”,遵循“反者道之动”的规律,强调事物具有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特征。既考虑人性,也考虑生态,致力于实现更高度的天人合一。发展的目的不是破坏自然、刺激贪欲,因为心灵的安宁比物质的积累更为重要。“柔弱胜刚强”依然是最佳的方法和策略,科技创新看似微小,却能颠覆传统;文化创意看似柔弱,却能润物无声。在当下,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智慧,依然可以为人类突破发展的困境提供古老而崭新的答案。
中央党校教授李宏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对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河南省委党校教授田文富也指出,对于儒道生态智慧的借鉴融合,既可以避免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类能动性的否定,又可以超越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单向度思维,有助于形成“尊重自然规律—满足人类需求—实现永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促进老子文化海外传播
将老子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主体,讨论海外传播和影响,也是这次论坛的一大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志勇以1867年至1945年发行的《新维也纳日报》为个案,分析老子思想的传播历程。他提出,文化传播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寻求情感共鸣,在寻求思想界深层共鸣的同时,有必要推动老子思想从精英话语转变为大众话语。
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分享了他与老子文化结缘三十一年的心路历程。他提出“全球老学”研究概念,全球老学始于18世纪西方传教士不再满足于做出一个完整的译本,而是开始翻译和思考中国自身传统注释中的思想。这些研究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启示。
老学海外传播的研究考验的不仅仅是外语的水平,更考验的是对于老子及其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与会学者意识到,仅仅做老子及其道家或者孔子及其儒家的海外传播研究是不够的,因为在海外,孔老儒道不可能会有如此鲜明的区分,这两者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往往是一体的,很难分身。如何从诸子学的角度做出整体的把握,必将成为今后海外传播研究的新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将以孔老为代表的诸子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新时代背景下交融互鉴,使其既能融为一体,又能呼应时代的挑战;既激活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乃至全球的稳定与发展提供思想支撑。这是摆在每位传统文化研究者面前的重大使命。对于这种使命感的确认和加深,成为这次论坛的最大共识。
(执笔:曹峰)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21日第12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