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精神 彰显时代价值

河南日报  魏惠萍2025-11-21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诞生于河南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记录了中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创造。其中,诞生于革命烽火中的大别山精神与淬炼于建设洪流中的红旗渠精神,犹如两座巍然矗立的丰碑,共同构筑了河南红色精神的坚实基石。 

  一脉相承:从革命烽火到建设洪流的精神赓续。从大别山到红旗渠,时空在变,任务在变,但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伟力始终未变。大别山精神铸就了革命战争年代“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不朽传奇。大别山区是我们党重要的建党基地和武装起义策源地之一,从黄麻起义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革命的红旗在此高擎了28年之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面对强敌的反复“围剿”和残酷的白色恐怖,始终坚守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以“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的巨大牺牲,支撑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种精神,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是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夺取胜利的生动写照。红旗渠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改变林县(今林州市)“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林县县委带领十万人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苦战十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硬是“抠”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修建,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不靠等、不靠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这种精神,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改变自身命运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时代升华。从大别山到红旗渠,一条清晰的精神传承主线贯穿其间,这便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红色血脉。

  内核相通:贯穿河南红色精神的价值追求。大别山精神与红旗渠精神,其内核都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斗争品格和价值导向。一是人民至上的赤诚初心。无论是大别山的浴血奋战,还是红旗渠的劈山凿渠,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在大别山,党和红军之所以能“红旗不倒”,根本在于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在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之所以敢于下定“引漳入林”的决心,正是源于要为人民彻底解决缺水难题的朴素情怀。这种“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在大别山精神和红旗渠精神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深刻地回答,彰显了我们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二是艰苦奋斗的斗争品格。斗争,是河南红色精神最鲜明的底色。大别山精神的斗争,是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进行的殊死搏斗,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淬炼出的革命意志。红旗渠精神的斗争,是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发起的顽强挑战,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迸发出的冲天干劲。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革命牺牲,到“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誓言,中原儿女展现了不畏强暴、不惧艰险的顽强意志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三是实事求是的创造精神。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实际出发。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地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创造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战术。红旗渠的修建同样是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结果,从大胆提出“引漳入林”的科学构想,到施工中因地制宜发明“凌空除险”“土法测量”等方法,无不闪耀着尊重科学、尊重实践的智慧光芒。

  时代价值:为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凝聚磅礴伟力。一是传承“坚守信念、自力更生”的定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自信的底气,是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方向前进的思想保证。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和内部发展的深刻转型,坚持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扛起河南担当。二是弘扬“勇当前锋、艰苦创业”的锐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突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新的长征,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发扬大别山精神“勇当前锋”的革命胆魄和红旗渠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业豪情,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围绕“1+2+4+N”目标任务体系,就需要敢于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关键处发力。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方能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三是践行“胸怀全局、团结协作”的格局,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作出新贡献。大别山精神胸怀的是革命全局,红旗渠精神依靠的是万众一心的团结协作。当前,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河南交汇叠加,要自觉把河南发展放到全国大局中去考量和谋划,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同联动,深化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共同谱写区域协调发展的壮丽篇章。四是坚守“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初心,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最终目的在于让亿万中原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21日第12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