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的今天,构建一套系统、高效、精准的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黄河文化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宝贵富矿。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普遍价值、精神标识和文明特性,是我们在国际话语场中构建中国叙事、赢得理解认同的宝贵富矿。其一,黄河文化蕴含着与世界共鸣的普遍价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为破解全球环境治理难题提供了东方方案;“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现代国家治理理念交相辉映;“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展现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力量。这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思想精髓,能够打破文化壁垒。其二,黄河文化实证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二里头“最早的中国”到殷墟甲骨文的惊世发现,从四大发明的源头活水到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承,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向世界讲清楚黄河文化,就是讲清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有助于国际社会深刻理解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从而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和文化底蕴。其三,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愚公移山“毕力平险”的奋斗精神,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精神,红旗渠“劈开太行山”的创业精神……这些鲜活的故事和人物,是国际传播中最具感染力的载体,能够让世界感知一个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理解中国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
河南在守正创新中打造传播新高地。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承载区,河南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品牌,着力将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国际传播优势,为构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筑牢传播根基。我省编制实施《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系统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组建了黄河文化研究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等,加快构筑黄河文化研究高地;二里头、双槐树、殷墟等考古新发现持续“上新”,不断夯实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主根脉的历史实证,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和内容源泉。二是创新表达方式,激活传播活力。河南坚持守正创新,用现代表达激活传统文化。郑州商都、二里头夏都等遗址博物馆群落拔地而起,成为读懂早期中国的“时空胶囊”。《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爆“出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沉浸式戏剧讲述黄河故事,成为现象级文旅IP。这些创新实践,让厚重的黄河文化变得可亲、可感、可知,极大提升了对海内外年轻受众的吸引力。三是推动文旅融合,拓宽传播渠道。河南将文化传播融入旅游发展全过程,打造“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出“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等精品研学线路,让海内外游客在行走中感悟黄河文化;成功举办了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世界古都论坛等国际性活动,搭建起黄河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高端平台。
构建多维立体的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新征程上,构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体系,其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聚焦内容、主体、方式等环节,推动黄河文化在更高水平上“走出去”。一是构建精准化的内容叙事体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深度提炼黄河文化中关于和平发展、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围绕“早期中国”“治黄史诗”“科技发明”“思想智慧”等主题,策划推出多语种、系列化的图书、纪录片、短视频等精品内容,打造权威、生动、立体的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内容库,形成“一国一策”“一群一策”的精准传播格局。二是打造全媒体的融合传播矩阵。在巩固传统媒体主阵地、深化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的同时,着力做强社交媒体新阵地。通过运用海外民众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和话语方式,与国际知名博主、网络意见领袖合作,策划全球联动的网络话题和挑战赛,使黄河文化在互动参与中实现有效传播。此外,还应布局未来技术应用,积极运用元宇宙、VR/AR等前沿技术,打造黄河文化数字体验馆、沉浸式数字展,能够为海外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三是拓宽多元化的人文交流渠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是增进理解的有效途径。应持续办好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等高端对话平台,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博物馆交流等领域的合作;通过设立“黄河文化国际奖学金”,吸引更多海外青年来豫研学、交流;鼓励太极拳、豫剧、少林功夫等文化名片“走出去”,在全球各地设立文化中心和交流基地,通过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四是培育专业化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国际传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就需要整合高校、智库、媒体、企业等多方资源,建立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培养一批既懂黄河文化、又懂国际传播规律,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青年学生等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事业中来,最终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21日第12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