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社会结构深刻转型、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大背景下,加强社会治理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障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深刻认识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保障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有效的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只有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夯实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社会长期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强社会治理,就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优化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高效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高水平的社会治理,可以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降低社会运行成本,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聚焦重点任务,破解治理难题。深化党建引领。建强基层党组织,扩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探索“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院里,把党的建设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倾斜、管理服务向基层下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确保基层有权管事、有人办事、有钱做事。建设“一站式”调解中心,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提升基层化解矛盾效率。加强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建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强化法治保障。加快完善社会治理法规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公正文明执法,让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提升司法公信力。探索“法治副书记”制度,选派政法干部到基层兼任法治副书记,指导基层依法治理,帮助群众解决法律难题。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强化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政府履职到位,畅通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形成权责清晰、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有效防范化解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风险。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创新方法路径,提升治理效能。推进共建共治。创新参与机制,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模式,搭建多元化平台,畅通社会组织、经营主体、志愿者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民情茶馆”“乡贤理事会”“居民议事厅”等基层协商议事方式,激发居民自治活力。创新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实行精准施策。摒弃“一刀切”做法,支持各级在遵循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特点,实现精细化、差异化治理。创新开展便民服务型、经济发展型、文化传承型特色社区建设,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探索“小板凳”下沉问需、“小铃铛”普法教育等做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在因地制宜中充满活力、在分类指导中不断创新。
突出科技赋能。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加强“智慧政法”平台建设,全面感知社会运行态势、监测识别风险隐患、高效调度公共资源。优化社会治理流程,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操作转变、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变,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健全评估反馈。完善评估反馈机制,建立以效能为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治理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治理政策、治理项目及基层实践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全过程民意收集、反馈、调整机制,运用第三方评估、大数据监测等手段,做到治理效果可衡量、问题可反馈、政策可调整,形成“实践—评估—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推动社会治理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持续性优化。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07日 第11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