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自觉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河南日报  吴太宇2025-11-07

  理论自觉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对自身所持有、所运用的理论、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具有清醒的自我认识、深刻的反思能力和积极主动的构建意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时代,理论自觉就是要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以理论自觉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义不容辞、责任重大。

  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只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防止和克服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全面、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和人生课题,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同样如此,要给大学生把问题讲清楚弄明白,自己先要把问题弄清楚想明白。因此,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一种职业要求,是成为合格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学生是根本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全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要紧扣核心内容,重点向大学生讲清楚“四个问题”:一是讲清楚“十个明确”。“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和核心内容,从理论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回答了这一思想“是什么”;通过讲清楚“十个明确”,促使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讲清楚“十四个坚持”。“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层面的展开,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路径,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回答了坚持和实践这一思想应当“怎么干”;通过讲清楚“十四个坚持”,促使大学生明白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刻苦学习、奋发努力,打牢投身现代化建设、报效祖国的本领。三是讲清楚“十三个方面成就”。“十三个方面成就”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累累硕果,回答了这一思想“为什么好”;通过讲清楚“十三个方面成就”,坚定大学生对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增强做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四是讲清楚“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彰显了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回答了这一思想“用什么法”;通过讲清楚“六个必须坚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是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个转变”: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生的成长需求、思想困惑和认知特点,而非单纯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的转变,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记住理论知识点,更是引导他们在政治上、情感上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说教”到“问题导向”的转变,教学内容要直面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在解疑释惑中彰显理论的真理力量。

  弘扬优良学风,紧密联系“两个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优良学风。一方面,联系社会实际,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国家发展巨大成就、国内外形势变化融入教学,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性;另一方面,联系学生实际,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未来职业发展,找准思政课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结合点,寓思政教育于专业课教育之中。同时,拓展实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组织大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乡村振兴一线等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强化互动参与,激发“灵魂课堂”。紧紧围绕思政教学中的关键理论或知识重点、时势热点设置讨论议题,鼓励学生课前准备、课上陈述、相互辩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正确引导。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精选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尝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历史场景或现实社会问题情境,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深度思考,升华理解。激发青年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顺应时代发展,善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带来了新机遇。要积极利用VR/AR技术,打造虚拟红色展馆、历史场景等,突破时空限制,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覆盖面;运用学习通、云课堂等智慧课堂工具,进行随堂测试、弹幕互动、触屏提问,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即时反馈;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发布微视频、精彩观点、延伸阅读,构建“永不下课”的思政课堂。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07日 第11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