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具体而言,要重点解决好“融入什么”和“怎么融入”的问题。
坚持守正创新,准确把握融入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要求,解决好融入什么的问题。坚持“守正”,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资源,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握正确的育人导向,确保融入过程不失真、不变味。坚持“创新”,就是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赋能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锻造意志品质、厚植家国情怀,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并实现创新发展。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是要将其中至今仍然深刻影响人们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的核心价值理念,能够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中华传统美德,能够体现中华民族鲜明特征的中华人文精神等进行充分挖掘和科学融入,重点是要将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等契合新时代中国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追求的思想观念,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当代价值,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聚焦知行合一,不断强化课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课程体系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基础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在教学效果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培养方向、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建设一批与思政课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一批与专业课相衔接的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一批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课程,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要明确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道理、哲理、学理,探究其影响和塑造新时代中国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深层逻辑,推动传统话语向时代话语转换,丰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鲜活资源。要依托社会文化资源,发挥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存的文化传承力和文化感召力,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研学,引导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体验保护活动,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志愿服务和理论宣讲,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调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直观性和体验感,让青年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深度、现实魅力,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推进价值引领。
突出文化浸润,创设多层次育人场景。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关键场域,通过创设多层次校园文化育人场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在青年学生内心扎根生长。在精神文化层面,要深入发掘学校历史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核,深化大学文化研究,培育大学精神,凝练好宣传好既能体现办学特色和价值理念,又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核心价值理念。在环境文化层面,要依托办学历史、学科专业特色、校园环境、建筑设施等,设计打造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人文意蕴的特色文化景观、文化场所和文化标识,让师生时时处处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在行为文化层面,要以高尚的文化生活、高雅的文化氛围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引导青年学生,举办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等。还要用好特色资源,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如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特色课程、学生社团等,增强文化体验,增进文化认同,让青年学生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传播者。
注重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育人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引领力的重要举措。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借助新技术设计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资源,挖掘和整合复杂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从“走马观花”向“交流互动”转变。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教学平台,紧跟社会发展实际,紧扣青年学生成长需求,综合利用短视频、网络课程等各种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共享,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素材支撑,为学生学习提供生动丰富的资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人物传记、成语故事等转化呈现为可视可听可感的网络育人资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提升文化育人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1月07日 第10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