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第二个结合” 增强育人实效

河南日报  侯晓2025-10-24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突破性变革,是价值引领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做了系统全面阐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二个结合”为“大思政课”注入深厚的理论与文化内涵,使其在学理深度、精神厚度和育人实效上得到全面提升。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从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以“第二个结合”夯实理论根基,深化“大思政课”的学理支撑。“第二个结合”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实而独特的理论支点。这种与本土优秀文化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华民族优秀思想资源深度融通,避免了概念的简单堆砌,构建起一个理论与文化互证、学理性与实践性紧密衔接的知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分析与阐释,运用整体性、辩证性、历史性的宏大视角,审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并将其置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这种学理构建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支撑。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大思政课”教育教学,不仅提升了“大思政课”的理论深度,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为其终身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以“第二个结合”强化价值引领,筑牢“大思政课”育人的精神底色。价值引领是“大思政课”的核心功能与根本任务。“第二个结合”不仅丰富了“大思政课”的理论内容,更在价值观层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明确的目标指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宇宙观、道德观等许多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更具感召力与生命力。在理论价值层面,要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与时代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在文化价值层面,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思想资源,如“民为邦本”“协和万邦”“讲信修睦”“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自信。在实践价值层面,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化为指导自身言行的准则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力,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坚定“四个自信”,在思考中形成价值共鸣,在行动中践行价值理念。

  以“第二个结合”推动体系建设,完善“大思政课”的协同机制。“第二个结合”不仅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引领,也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系统思维和方法论支持。“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基础上的融合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中华文化的自主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首先,以“第二个结合”推动“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强调从实践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注重以文化浸润实现认知和行为的贯通,这种实践性的特点为构建“认知—认同—践行”的“大思政课”育人目标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其次,“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为“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推动“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为机制的模块化协同驱动互补机制,实现理论教育系统承载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系统提供精神滋养、实践育人系统强化行为塑造,使教育目标、内容、载体在系统层面形成闭环,提升“大思政课”教育体系的整体效能。最后,“第二个结合”赋予“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动态调适方法论思维。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便回应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也应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避免教育体系建设陷入僵化。“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应该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学校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形成价值共鸣为目的,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深层支撑。

  以“第二个结合”增强育人实效,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底色的现代化。“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张力通过“大思政课”育人实践转化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第二个结合”在“大思政课”的实践中推动青年学生形成与现代化需求相适配的能力体系:既要有专业素养也要有家国情怀,既要有文化底蕴也要有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思维的同时,涵养基于文化自信的创新意识,使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生成。其次,“第二个结合”推动“大思政课”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参与的育人路径。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强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理念注重道德践履和社会参与,这种实践层面的契合,推动育人过程突破课堂边界,放在更为宽广的社会之中,从而使育人效果不再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具象化为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行动自觉。最后,“第二个结合”通过强化文化主体性与理论自主性,提升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洞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既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现代规律,又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持续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24日第09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