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力量

《 河南日报 》( 2025年08月22日 第 12 版)  卢静宜2025-08-22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是中华文明根脉所系,乡村文化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宿,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农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化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这是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编制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内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具体到文化振兴,要科学认识和处理其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依存互促关系,打好乡村全面振兴“组合拳”;要正确认识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乡村文化建设之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部署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传统工艺振兴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另一方面,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践探索。“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疆域辽阔,乡村是基本单位。人们在差异化的乡村生活中形成了地域性的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塑造了复杂多样的乡村文化。所以说,顶层设计提供科学的总指导,要以乡村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为基础,尊重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与地域特色,尊重文化禀赋与乡土风情,不断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模式。

  把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统一起来。一方面,挖掘政府主导优势,确保到位有为。政府主导地位意味着政府需以“服务者”身份做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明确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和要求,做好政策制定、组织领导、统筹规划、资金保障等工作,引导乡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发展。根据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政府需重点关注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等问题,具体工作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和睦家庭与和谐邻里建设、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创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等方面为主要抓手。另一方面,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内在活力。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和评价者。只有激发广大农民首创精神,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农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实现农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才能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注重保护传承和利用各类乡村文化遗产。乡村文化遗产见证了农耕文明延绵的历史发展,承载村民独特的故土记忆,彰显乡村鲜明的精神标识。保护传承乡村文化遗产能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身份归属,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汇聚起乡村全面振兴所需要的文化力量。一方面,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应心怀历史敬畏之心,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尽可能使用原工艺,保留原样式和原结构,在“真保护”上下功夫。不能犯“拆旧建新”“拆真建假”“以假乱真”的错误,更不能毁坏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另一方面,让活态的乡村文化传下去。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其中73%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农村,乡村是非遗文化生成发展的根基和土壤。目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趋势加剧、非遗技艺学习的时间成本较高、部分非遗项目缺乏创新、多元文化的冲击、资金补助不到位等问题,成为制约传承发展乡村非遗文化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文旅深度融合等举措,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坚持“两个结合”,这为激活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我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不断为其拓展新内容与新形式,推动乡村优秀文化全面融入现代生活。一方面,在内容上,改造和转化适应时代条件的传统文化精髓,为其赋予和扩充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比如,浙江“枫桥经验”中的“邻里调节”机制是乡村邻里协作精神与互助文化的新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智慧,是“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新发展;等等。另一方面,通过新的形式和载体呈现已实现转化和发展了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借助VR/AR技术,虚拟博物馆、文化展厅等可以展示村落变迁、农具的使用方法、农产品加工工艺从而带来沉浸式体验;推动乡村生活的综艺、乡村文旅体验项目等成为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谋求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供需平衡。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直接关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速度和质量。当前,随着时代发展,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文化建设。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对此,既要扩容人才“蓄水池”,也要强化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供给,建设高质量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一方面,育好用好乡土人才,特别是重视扎根于乡村的民间艺人、能人精英、文艺团体,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吸引各类人才,多渠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文化社会培训机构的联系,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引进懂文化、爱乡村、善规划的专业性人才,充分发挥“新农人”在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中的作用与优势。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河南日报 》( 2025年08月22日 第 12 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