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乡是大学之城、科教之城、创新之城,产业体系完备,专业门类齐全,创新要素集聚。新乡市委组织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将校企校地合作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作为以企观政的重要窗口。围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痛点、创新发展中的堵点、人才引育中的断点,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为企业发展挺身站台,为人才创新提供舞台,推动形成产学研融合贯通、校企地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目标导向,聚焦以企观事
坚持目标导向,立足组织部门职能职责,把推进校企校地合作作为服务中心大局的实际行动,构建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机制,为通过企业观察履职尽责、事业发展提供有效路径。一是坚持一盘棋统筹谋划。注重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把校企校地合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各级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亲自抓、负总责,分管人才工作的副部长具体抓、抓具体。围绕政策支持、环境优化、生态营造,在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的若干措施》《2025年校企校地合作工作方案》,提供一揽子支持政策。推动政府端、高校端、企业端三端协同发力,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创新五链有效衔接,构建形成政府积极引导、高校主动参与、企业深度对接的合作格局。二是坚持一股劲推进落实。注重上下联动、左右协同,促进各条块结合、各方面衔接、各层级贯通。坚持市委人才办牵头抓总,建立市委领导下的校企校地合作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时通报进展、破解堵点,推动政策衔接、资源互通。市县两级组建16个工作专班,系统整合科技、工信、教育、人社、商务等职能部门力量,统筹做好校企校地合作活动对接、项目收集、服务保障等工作,全域整合资源,汇聚强大合力。建立工作例会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典型发现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激发内生动力,形成乘数效应。三是坚持一条龙高效服务。注重全程跟进、闭环管理,对校企校地合作项目实行专人专班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从政策落地到资源配套全程跟进,扎实做好校企合作项目“后半篇文章”。专班人员常态化深入高校和企业一线走访调研,动态掌握项目进展、资金使用、人才到位等情况,加大政策、法律、环评等倾斜支持力度,推动合作项目加速落地。定期开展高校科研团队、企业专家人才等合作主体满意度测评,根据反馈评价及时优化改进服务举措,不断提升服务精准度和合作主体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以企观责
坚持问题导向,将精挑细选重点企业、摸清摸准企业需求、高效匹配创新资源作为校企校地合作成功的关键,为通过企业观察责任担当、有解思维提供直观依据。一是精挑细选重点企业来定题。校企校地合作,前提是精挑细选重点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既聚焦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合作意愿强的规上工业企业,又兼顾有创新需求、有发展潜力、有成长韧性的优质规下企业。按照行业分类,围绕规上企业的技术优势领域和规下企业的创新突破方向,梳理934家重点企业名录,深度了解企业在产业转型、技术攻关、人才缺口等方面的需求,确保征集对象既覆盖产业发展主力,又捕捉创新活力源泉,既具代表性又富成长性。二是摸清摸准企业需求来立题。校企校地合作,关键是摸清摸准企业需求。由懂企业、懂管理、懂项目、懂经营的市县领导带队,用内行思维、同情思维、同理思维,一对一登门拜访、面对面座谈交流,真正与企业坐在一个板凳上、调到一个频道上,确保需求问得细、听得真、记得准。围绕新乡市重点产业链群培育,按照技术改造、人才引育、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管理创新等,分门别类建立2000余项企业需求清单,为高校院所按图索骥精准对接打下基础。三是高效匹配创新资源来解题。围绕企业需求,充分用好本地资源,发挥驻新高校优势,以校引校、以才引才。实施“科技副总+校外导师”双向赋能行动,每年从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互派100名高素质人才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积极拓展外部资源,主动对接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在豫研究院以及河南省科学院,通过各类商会协会,精准匹配校企校地合作资源。努力争取上级资源,借助上级职能部门资源优势,全面链接国内一流高校院所优势专业、优秀团队、优质成果,梳理116所国内一流高校院所的优势专业和专家名录,靶向促进人才、项目、平台等创新要素加快集聚。
坚持过程导向,聚焦以企观效
坚持过程导向,坚持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为企业发展挺身站台、为人才创新提供舞台,为通过企业观察执行能力、落实水平提供衡量标尺。一是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研究制定《省外高校院所对接工作百日攻坚行动方案》,在小分队先行联络的基础上,创新“重点高校专场+高校院所分场”对接模式,开展清华大学等35个重点高校专场和系列高校院所分场对接活动,主动前往目标高校院所对接洽谈,邀请有合作意向的高校院所到新乡市企业和园区实地考察。二是为企业发展挺身站台。立足区域创新资源禀赋和产业升级需求,打造校企校地协同创新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出新动能,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完整链条。促进产学研用全链贯通、融合发展,有效破解产学研断层难题,上半年新乡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87.4亿元,加快创新驱动转化、转化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三是为人才创新提供舞台。校企校地合作是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要找准项目建设与人才引育的耦合点。着力构建项目建设和人才引育的共生机制,让项目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把重大产业项目、技改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练兵场,加速人才磨砺成长。让人才成为项目落地见效的支撑,带着研究课题进驻项目一线,在攻克关键技术中提升能力。
坚持结果导向,聚焦以企观人
坚持结果导向,将校企校地合作作为检验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尺,为通过企业观察能力水平、工作作风提供校验依据。一是向存量要增量,助推产业升级。通过推动高校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所需全面对接,把大量隐藏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重大创新平台的科技成果成功引入企业。综合发挥高校科研力量、企业实践经验、地方政策资源的协同效应,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二是向变量要增量,加快人才汇聚。通过拓宽以项目引才、以平台聚才、以产业兴才的人才引育新渠道,创新“全职+挂职+柔性”引才机制,一大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有效激活了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实施校企校地合作项目,推动人才引育“带土移植”,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创办一批企业、发展一个产业的“乘数效应”,让人才集聚的变量真正转化为发展提质的增量。三是向质量要增量,锤炼干部作风。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广大干部在供需对接中找准合作共赢支点、在资源整合中打通成果转化堵点,以实干实绩确保合作质量。将校企校地合作平台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锻炼干部、使用干部的重要载体,引导干部主动了解产业创新趋势和前沿科技动态,在实战中优化能力水平、转变工作作风,既锻造一支懂产业、善服务、敢担当的干部队伍,又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将校企校地合作工作纳入党建责任制考核,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推动形成事业发展锤炼干部作风、干部担当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来源:《 河南日报 》( 2025年08月22日 第 11 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