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铸魂育人

《 河南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第 16 版)  孟慧敏2025-08-15

  文化,于国家而言,是国本所系,国运所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关键位置。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引。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能够让高校思政课拥有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从学理层面深刻领悟其中的智慧,明晰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使命。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精神标识。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落实铸魂育人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文化自信教育的关键举措。

  文化自信构成民族发展的精神根基,是比物质力量更具持久性、更富渗透力的文明基因。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系统解答了文化发展的根本性命题,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彰显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特质。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能,还为全球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演进规律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主动担当。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的精神宝库,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价值塑造层面,通过剖析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坐标。在家国情怀培育中,借助《论语》“修齐治平”的哲学思想,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在劳动精神培养上,以传统非遗技艺为载体,展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高校思政课致力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的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入,则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行为准则。这种理论契合不仅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学理支撑,更在实践层面实现双重突破:在理论建构上,通过“两个结合”破解文化传承与现代化转型的矛盾,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阐释力;在教学实践中,借助红色文化体验、传统文化实践等多元形式,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认知向行为自觉转化,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优化课程体系架构,深化教学内容建设。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构建“理论教学、实践研学、网络互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层面,系统整合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以专题模块或章节融入的方式进行编排。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阐释,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其当代价值;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突出展现革命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承脉络及其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形势与政策》教材则以专题形式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内涵,紧密结合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及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等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分析文化现象,把握中华文化的国际发展机遇,深化对理论实践价值的认知。

  革新教学方法模式,提升课堂育人实效。创新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在案例教学方面,选取文化传承创新典型范例和价值观践行模范事迹,通过情景模拟等形式,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如以殷墟甲骨文文创国际化发展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文化自信与创新实践的内在逻辑。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开发微视频课程、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专题学习板块,通过话题讨论、知识竞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探索“案例式”“沉浸式”等新型教学模式,以龙门石窟文化保护等实践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实践路径。

  强化师资能力建设,夯实教学质量根基。着力提升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通过定期组织专题研修班及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深度解读,帮助教师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精髓与实践要求,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同时鼓励教师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学术研究,支持申报相关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例如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校思政课堂的前沿教学素材,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学术深度与思想高度。

  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拓展文化育人空间。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通过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课程及组织文化遗址实地研学等方式,将传统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立足地方特色,充分利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焦裕禄纪念园、红旗渠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红色教育课程。运用数字技术建设红色文化数据库,打造虚拟研学平台,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革命文化精神内核,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来源:《 河南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第 16 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