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与启示

《 河南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第 15 版)  赵斐 李浩然2025-08-1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的堡垒”“民主的模范”。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战争环境,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决心,坚持自我革命,在全党范围开展了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延安作风”,为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于当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机构日益完善,其坚决抗日的主张和民主、清廉、高效的政治环境为无数知识分子和青年所向往。然而,随着陕甘宁边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等也开始逐渐显露。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形成良好的作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法规和监督执纪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创新党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理论和教育。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系统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提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其中,《整顿党的作风》首次提出了“党的作风”概念。《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组织起来》《为人民服务》等系列文章,论述了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这些党的理论为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开展纠正党内不正之风的延安整风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自1942年2月开始至1945年春季结束,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提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深刻指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延安整风最主要的是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逐步取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 

  施行精兵简政工作反对不正之风。毛泽东认为精兵简政工作是“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1941年12月到1944年初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三次精简机构工作,第一次是1941年12月至1942年4月,收效不大;第二次是1942年6月底至8月,重点是建立一些必要的工作制度;第三次是从1942年9月至1944年初基本结束,较前两次大为进步。1942年11月至12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干会上的两个长篇报告《关于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十二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进一步强调在精兵简政工作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强化党的廉洁纪律和监督工作。抗战时期,为建设模范政权,防止权力腐化、官僚主义的产生,中国共产党出台了一系列条例规章。1938年8月15日先期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草案)》,1943年正式制定颁布了《惩治贪污条例》。1941年5月1日批准实施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 “从重治罪”显示了对共产党员的严格要求。1941年底,战斗英雄肖玉璧因贪污公款被处以死刑,《解放日报》刊登的评论文章《从肖玉璧之死说起》中指出:“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璧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是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建党以来第一份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的文件,要求全党党员加紧锻炼党性、提高党性、培养党性、增强党性,使全党统一意志、行动和纪律。自此以后,加强党性锻炼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聚焦“两高四着力”,持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锤炼党性修养,筑牢思想根基。推进作风建设要持之以恒加强党性锻炼,加强党性锻炼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其纳入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统筹推进。一方面,在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锤炼党性。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将其作为党性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系统学习、深入领会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真正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的思想武器和实践动力。另一方面,在实践历练中锤炼党性。实践锻炼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重要途径。要突出实践导向,把重大战略实施、重点任务推进作为检验党性的主战场,激励干部在破解发展难题中锤炼政治品格,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

  心系人民群众,永葆血肉联系。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关键,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在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是要站稳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将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二是要始终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主体。新时代,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回答好时代课题,积极应对时代挑战。三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聚焦“两高四着力”,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核心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强化组织建设,严把选人关口。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并强调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新时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要将组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锻造坚强组织、建设过硬队伍为重要着力点。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提升党组织覆盖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严格组织生活和常态化政治体检等强化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要严把政治关,细化考察指标、延伸考察链条;注重实践能力,在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一线精准选才;规范选拔程序,实行全程纪实公示,提升透明度和公信力。

  健全法规体系,织密监督网络。抓作风建设根本上要靠制度,以制度建设巩固优良作风是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建立严格、完善的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一是着力形成科学完备的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体系,制定与当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作风建设法规制度,以健全的法规体系确保作风建设的科学化。二是推进作风建设法规制度执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明晰责任、严肃追责,推动执纪执法规范化、法治化。三是健全监督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以刚性约束保障作风建设长效化。既要建立制度执行信息反馈机制、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职能,完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又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渠道、优化举报投诉制度,健全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网络。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来源:《 河南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第 15 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