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四着力”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原大地发展的把脉定向、指路领航。“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是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远与近”“质与量”“新与旧”“内与外”“长与短”五大关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
处理好当前突破与长远布局的关系
“两高四着力”是统筹当前攻坚与长远发展的科学谋划。河南既要聚焦现实挑战精准发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要着眼未来趋势系统布局,厚植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持久优势,实现“稳当下”与“谋长远”的有机统一。一是稳扎稳打破解发展难题。针对经济总量领跑但产业能级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对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短板,要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培育小麦产业链、玉米产业链、红薯产业链等乡村富民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人口红利丰厚但治理效能待提升的省情,要依托“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程,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关切。二是主动布局谋定长远发展。立足“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系统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高效能治理为保障的全域争先体系,确保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跑得快、跑得稳;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有力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到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中,同时开发轻量化、互动式载体,让黄河文化“看得见、带得走”,以文旅深度融合带动沿黄地区转型升级;紧扣“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发展定位,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以建设农业强省为抓手,加强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为引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效跃升的关系
“两高四着力”是破解“大而不强”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作为经济大省,河南要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统一,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一是以规模优势筑牢增速底盘。坚持在“粮”字上做文章,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打造出更多像蜜雪冰城、锅圈食汇、千味央厨等既具特色又具优势的“粮产业”,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筑牢农业强省根基;放大枢纽经济区位价值,深化“万人助万企”“政企恳谈会”机制,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区域竞争的“软实力”;激活超大规模市场潜能,用好河南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流量+场景+消费+文化”的文旅融合新范式,深度挖掘文旅产业辐射带动潜能,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二是以发展质效增强经济韧性。以创新驱动转方式,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方式;以动能转换调结构,聚焦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以“河南创造”提质量,实施“豫品振兴”计划,推动宇通客车、中铁装备、卫华重工等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河南品牌从“规模制胜”向“质量领跑”转变;以数字赋能增效益,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数字产业集群,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两高四着力”为河南处理好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锻造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坚持先立后破,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立足河南传统产业规模大、链条全、就业广的优势,强化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与扩散,通过“老产业+新技术”的创新生态,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卡脖子”问题,实现传统产业高位嫁接。以数字技术赋能转型,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纺五大传统产业实施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跃升;以绿色转型重塑优势,依托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郑南商许超硬材料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装备应用,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二是坚持向新而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新赛道,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大新兴产业,加快郑州航空港区新能源汽车城建设,支持比亚迪、上汽、宇通、奇瑞等企业扩量提质,启动两岸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展工业软件、AI软件技术攻关,制定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全省新型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重点领域,推进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氢能储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处理好开放赋能与内需驱动的关系
“两高四着力”是服务国家大局与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河南要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以开放创新突破供给约束,以内需扩容创造市场空间,构建内外联动、供需互促的发展格局。一是以制度型开放赋能内需升级。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为战略支点,完善“陆空网海”四路协同体系,做强“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豫品出海”向品牌化、规模化升级,激活内需供给潜能;强化多式联运枢纽功能,围绕“向北对接京津冀,向东融入长三角,向南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向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安排部署,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打造双循环核心枢纽;深化制度型开放,以推进自贸试验区2.0版建设为引领,积极对接RCEP、CPTPP等贸易协定,增强开放的系统性和竞争力。二是以内需扩容支撑开放提质。以消费升级牵引国际要素集聚,用好“金秋消费季”“胖东来效应”等流量热点,强化绿色消费、银发经济、首发经济等政策支持,推动郑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拓展消费供给新空间;以新业态培育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依托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唐宫IP、黄帝IP等文化符号,联动TikTok、亚马逊直播等跨境渠道推动文化出海,增强战略主动性;以有效投资撬动开放型经济升级,聚焦“两重”领域精准投资,推动5G基建、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处理好优势转化与短板补齐的关系
“两高四着力”是河南在区域竞争中锻长板、强弱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科学方略。当前,区域竞争已进入“长板定高度、优势锁赛道”的新阶段,要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双向发力,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中迈出更大步伐。一是锻长板要“优中创优”。紧扣国家所需与河南所能,以优势最大化重构发展逻辑,推动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力跃升。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通道优势和枢纽经济优势,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和市场规模优势,充分释放消费市场潜力;将产业基础优势转化为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增强在全国产业大格局中的引领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要素市场优势转化为算法算力优势和宏大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建设。二是补短板要“靶向攻坚”。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探索“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协同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使发展更有活力;补齐生态治理短板,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使发展更有底气;补齐营商环境短板,全面推广“胖东来式”政务服务,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数字化水平,为高质量发展赢得加速度,使发展更有信心;补齐民生短板,深入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行动,重点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发展更有温度。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7月25日第15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