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突破关键两环节畅通创新中梗阻

《中原智库》(2019)  张长星2019-11-26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正在引发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重塑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竞合格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仅要在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机构、人才等要素上下功夫,还要在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两个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从激烈竞争的“红海”跃迁到空间更空阔的“蓝海”,为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力平稳接续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我省现状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激发,特别是在跨境电商、航空经济、大数据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站位全国、对标先进,创新驱动仍是制约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目前,我省创新投入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0%,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比相当于浙江和江苏的1/3、湖北的1/2;企业创新参与度不高,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不足全国水平四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只占全国的2%;科研创新载体平台实力较弱,备案新型研发机构42家,不足广东的1/4,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众创空间仅有38家,占全国总量的19%;高端人才缺乏,全国1500多位院士中我省只有27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在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发机构单兵分散作战,难以对省委省政府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工作部署形成有效系统支撑,在前瞻性技术和交叉学科集成创新领域、上游基础研究与下游产品生产之间工程创新等领域存在缺位现象。二是相当一部分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仍为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创新活力动力不足,新型研发机构科研实力较弱,专攻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的科研机构相对较少,顶级创新型领军型人才和团队严重短缺,能够引领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从“0”到“1”突破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多。三是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相对滞后,对高校院所不愿做、中小微企业没能力做、政府机关不应该做的两个关键环节(即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还未有效打通,虽然洛阳在科技创新券、新乡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管理、焦作和鹤壁等市在“科技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对于一个经济大省的战略性转型还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找准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的工作突破口。

  二、两点建议

  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不仅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地方财政和企业、科研机构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快产业创新中心、“双创”平台基地建设,营造“崇尚冒险、宽容失败、激励草根、包容异端”的创新文化氛围,更为紧迫的是加快培育贴近市场需求、根植区域产业发展、紧跟世界技术前沿、突出跨界开放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扩散服务体系,打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构建促进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

  (一)组建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建议结合我省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现状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针对“科学”到“技术”转化环节,学习借鉴江苏模式,尽快启动我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筹建工作。一是争取高层支持。在筹建阶段,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河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新旧动力平稳接续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支撑。二是做好顶层设计。为防止体制回归,建议将未来我省产业研究院明确为无级别、无编制的省属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聘请国内外知名科技创新人士分别担任名誉院长和执行院长,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部署,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有前瞻性、导向性地组织开展产业战略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集成项目。同时以我省产业研究院名义成立对应的市场化公司,破解单一产业研究院市场化不足的体制难题,形成公益性职能和市场化手段相互促进、体制内外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三是拓展网络布局。建立专业研究所预备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以会员形式分批吸纳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体制、不同行业的高水平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加盟,并根据年度绩效考核情况给予前瞻性科研资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创新财政专项引导资金奖补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优先鼓励民间投资和企业通过多元投资和多种机制组建专业研究所。四是充分赋能放权。进一步改革创新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支持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会员加盟模式和“民办公助”的科研机构管理模式,支持专业研究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以产品为目标汇聚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开发,以企业为对象开展合同科研服务,通过衍生企业、孵化企业和服务企业实现技术成果工业化,为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启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工程

  建议针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不足,科技成果产出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对接不畅,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科技实力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能力的问题,启动实施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扩散工程,疏通创新“中梗阻”,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核心区。一是建设高效成果转化平台。建议进一步拓展省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功能,发挥“互联网+”功能,征集企业创新需求,完善技术成果、专利信息、技术需求等数据库,建立企业需求48小时响应机制,打造“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架起企业与科研人员间的桥梁,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找专家难、科研机构找需求难”的问题。二是实施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行动。不定期发布经专家评估并标定推广补贴定价的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按市场需求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以及围绕技术转移进行二次开发与技术熟化等各类服务活动,并对成功转化的项目给予事后补贴支持,从而推动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朝着经营专业化、功能投行化、收益股份化、信誉品牌化方向发展。三是强化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依托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郑州航空港人才管理改革实验区,聚焦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与全国“大院大所”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家科技战略资源在豫布局,推行“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面向全球“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与领军技术企业合作设立创新孵化平台,与国内外顶尖基金机构合作组建跨境并购基金,积极打造离岸孵化科技创新体系,努力从海内外孵化、筛选项目到我省产业化。

  (作者系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