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原智库》(2019)  廖富洲2019-11-26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做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此也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在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实抓好特色产业扶贫这个核心

  精准扶贫要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扶贫经验证明,特色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如果能够通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扶持让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那么打好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脱贫的核心是增收,增收的条件是就业,就业的前提是产业。没有好的致富门路,仅靠拨资金、给补贴,只输血不造血,只能是权宜之计;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激活其内生动力,才是治本之策。要以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各种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有活干、能挣钱、早脱贫。

  特色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以当地资源为基础,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要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因地制宜地选择立项一批区位优势明显、规模效益较高的产业扶贫帮困。可以根据《河南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中明确的重点,大力发展投资少、带动大、风险小、见效快的特色农产品、畜牧养殖、优质粮食、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加工、电商流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八大产业,采取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企业帮扶、股份帮扶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切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贫困地区得到具体落实,就不能把党员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与贫困和落后作战。“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的强弱”。贫困地区基层党支部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核心力量,“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

  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要选优配强基层党支部书记,稳定脱贫攻坚的“主心骨”。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干部到贫困村当支部书记,把带头人队伍培育好、选配好、使用好、管理好,能选的选,选不出就派,派不成就由工作组代管。对带头人不胜任、不适应、班子不团结搞内耗、发展思路不清、无所作为等问题,要制订工作方案,抓好整改落实,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作用,培养基层党员干部后备力量,打造脱贫攻坚“主力军”。

  三、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自强自立精神

  现实中,总有少数贫困人口长期陷入贫困难以脱贫,究其原因,关键是人穷志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至懒惰成性、好逸恶劳,坐等救济,缺乏自强自立、勤劳苦干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强调,“贫困地区不能完全躺在国家和社会帮扶上。如果是这样,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人穷志不能短,只有有了志气,才能战胜贫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信心和斗志比什么都重要,搞帮扶不能只送钱给物,最重要的是扶志气、扶思想、扶路子。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能苦熬”的思想理念,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热情激情,靠辛勤劳动改变落后面貌,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首先,要对贫困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深入贫困群众家中,真正走进他们内心,准确把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找准“志短”病灶,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增强其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脱贫的信心。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形成勤劳致富光荣的氛围。其三,要把发展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条件。其四,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素质和致富能力。要有针对性地为当地扶持对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四、兼顾贫困村非贫困村协调发展及贫困户非贫困户的共同富裕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贫困县中非贫困村存在的发展不平衡、贫困村中非贫困户存在的心态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这“两个不平衡”拉响扶贫攻坚新警报,一旦处理不当,会使整个脱贫成效大打折扣,产生消极影响。“贫困村吃撑了,非贫困村却饿得不得了”“辛辛苦苦几十年,贫困村一步超过咱”……这种“非贫困村喊饿,非贫困户叫屈”的背后,揭示了个别地方扶贫工作中的误区,折射了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在基层执行走形变样可能产生不公的担忧。

  解决“两个不平衡”现象,一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全面脱贫为战略目标,积极关注和重视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工作,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注重均衡发展,积极提升非贫困村帮扶的组织化程度,防止非贫困村非贫困户“边缘化”。二要强化“一揽子”扶贫措施。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要灵活利用政策,统筹协调安排好项目和资金,尤其是道路、水利、电力等具有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要做到同向发展,防止出现新的不平衡现象。要合理安排资金,按照贫困人口数核发扶贫专项资金,保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站到同一起跑线。三要完善一体化的扶贫机制。要根据不同贫困家庭、贫困类型,实施差异化帮扶,加大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和政策落实力度,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要完善扶贫脱贫后续帮扶长效机制,移民、民政、人社、教育、卫生部门要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要完善责任机制,压实县直单位、乡、村三级责任。要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在合理统筹扶贫项目的基础上,精准扶贫资金要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并对按时限要求脱贫的乡、村给予奖励,创造出更多的特色和经验。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摆脱贫困,打好脱贫攻坚战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而乡村振兴战略为精准脱贫攻坚提供了新的目标和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只有如期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全国农村共同实现了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准脱贫攻坚战在新形势下又有了新要求。就贫困地区而言,核心还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保证现行标准下所有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同时,又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认真谋划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前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促进。

  五、建立完善日常督查考评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

  精准扶贫要有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考核机制,才能达到精准脱贫的最终目的。要把精准扶贫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必须完善考核机制,加强督察问责。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这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央多次强调,扶贫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严格就扶贫工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严密监督,绝对禁止扶贫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统计数据与现实情况不一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扶贫脱贫考核问题,多次强调扶贫考核的重要性,强调要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让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对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出要求。不仅对考核评估做了进一步阐释,而且要求用好考核结果,对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对差的约谈整改,对违纪违规的严肃查处。提出要结合脱贫攻坚进展和考核情况,改进完善考核评估机制,通过较真碰硬的考核,促进真抓实干。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的省际交叉考核、第三方评估、媒体暗访、各级政府督查、资金绩效考核审计等一系列的检查督查、考核评估,定性定量有机相结合,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制度、督查巡查制度,强化问责,奖惩分明,充分发挥出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通过考核,对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干多干少进行准确评估,对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进行褒奖,对只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进行约谈,对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的干部则进行问责,从而纠正扶贫实践中的政策措施不落实不到位不精准,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