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习近平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和世界治理潮流的领导力思想揽要

《中原智库》(2019)  李庚香2019-11-26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担当造就新思想,新思想成就新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剧烈变化、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高度风险复杂局面,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巨大成就,并为全球治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结合自身实际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富有启示和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国际影响力,关键在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力思想的引领力和影响力。从领导力的角度深刻认识和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确保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理念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领导力理论与中国特色领导力的理论、实践探索

  作为一种迥异于行政权力的特殊力量,进入新世纪,领导力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我国的领导力理论和实践既具有领导力研究的一般性,更具有基于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发展道路的鲜明特性。

  (一)领导力的要素与内涵特质

  领导科学的概念创于欧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之后,兴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迅速本土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理论体系。作为在领导科学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的概念,领导力不仅能够引发、制约和改变个体的意志和行动,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意志和行动。随着时代发展和思维转型,领导干部也逐渐从权力本位思维转向领导力本位思维。领导力迥异于行政权力,是一种凝聚人心、吸引组织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的令人主动追随的特殊力量。时至今日,领导力的概念仍缺乏统一的精准界定,但其相关要素和特征已为学界公认。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威尔在《领导力的5个层次》一书中,将领导力定义为“令人追随的力量”。“领导力之父”沃伦·本尼斯说:“说到根本,领导力只涉及三样东西——领导者、追随者以及一个共同的目标。”

  领导力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能力,现代意义上的领导力具有三个鲜明特性。其一,明确的方向性。领导力是有着明确的既定目标的,领导能力显然缺乏这种特性。其二,强烈的互动性。领导力的产生需要领导者与追随者的相互作用,而领导能力只是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其三,结果的实效性。领导能力是指实现组织目标所应具备的能力,至于其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则具有不确定性;而领导力更加关注领导行为的实际后果,对实现目标有较为明确的预期。

  (二)领导力的层次与价值实现

  从影响范围看,领导力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如领导者与下属之间,主要体现为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二是中观层次,如领导者与团队、单位、行业、地区之间,主要体现为领导者对团队、单位、行业、地区的影响;三是宏观层次,如领导者与国家、世界之间,一些卓越领导者的思想智慧、理想信念,会对一国乃至国际关系产生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从构成要素看,领导力可划分为五个层面。领导前瞻力,一种着眼未来、预测未来、把握未来的力量;领导决断力,一种针对各种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快速有效决策的力量;领导驾驭力,一种有效把握组织发展方向和推进战略实施的掌控力量;领导感召力,一种激发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力量;领导行动力,一种使追随者的行动合乎领导者期望的力量。五种领导力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领导力的“力系”。

  有学者将领导力分为个人领导力、组织领导力、思想领导力三个核心主题。个人领导力着重于研究领导者个人的领导力,即如何成为领导者,如何提升领导者的个人领导力;组织领导力重点关注作为一个整体的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的领导力,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力量而弥漫于组织的、集体的、联合的领导力,绝不仅仅是个人领导力的总和;思想领导力重点关注领导力思想和规律,这是一种决定个人和组织领导力成效和高度的领导力,既包含个人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又超越个人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

  (三)本土化的中国特色领导力理论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领导科学研究借鉴国际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智慧,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经验,既具有国际视野,更凸显中国特色,不仅丰富了世界领导力研究的一般成果,更初步形成了中国领导力理论架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的理论体系和话语框架。

  中国有着丰厚的传统领导力资源,这些既是中国领导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领导力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积累了无比宝贵的领导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中国领导力研究的独特资源和宝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把握国情世情,心怀人民大众,放眼全国和世界进行战略谋划,高瞻远瞩、无私无畏、勇于担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邃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决断力,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开创了新局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使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充分体现了卓越的领导力,赢得了国际范围的尊重和称誉。本土化的中国领导力理论不仅有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更有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总结;不仅有对基础性领导力概念和思想的深化拓展,更有对当今中国领导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组织领导力、习近平总书记领袖能力和魅力的深入探究,越来越展示出中国风格、中国智慧和中国气派。系统深入地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力思想,不仅可以破解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密码,而且可以为世界领导力研究提供中国的智慧和经验。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力思想和实践

  从领导力要素角度着眼,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力思想和卓越领导力可以从理论支撑、共同愿景、价值追求、力量保障、领导魅力等五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走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对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复杂的矛盾风险挑战和各种治国理政考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思考把握一系列重大国内国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在重要会议和场合对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深入阐述。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准确把握和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推向新的历史境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力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美国著名领导学专家巴里·波斯纳提出,卓越领导者身上具备五个共同的行为选择,其中之一就是创建共同愿景,“卓越的领导者不仅有能力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更能清晰有力地将其传递给每一个追随者,使他们感受到愿景对他们的吸引力”。领导力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提出愿景,树立共同的目标,是领导力的要素之一。目标和愿景是创造未来的力量。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现代社会,更需要用目标和愿景去凝聚共识和力量。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更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梦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不仅指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目标,展现出高度的政治自信和对实现愿景的充分信心,更把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追求和憧憬集中起来,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清晰有力地传递给了每一个中华儿女,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愿景对于他们的吸引力,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渴望与激情,成为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共建美好中国的共同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梦这个总目标,逐步形成了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关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为全体中华儿女奋斗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更为实现这一愿景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三)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

  领导力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它的产生既需要领导者的主观努力,更需要追随者的主动配合。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通过明确表达愿景,阐明价值观,与群众产生强烈共鸣,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同,激发群众的追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就是在党和人民的良性互动中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离开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已经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教训来看,从世界范围内共产党执政的成败得失来看,有一个真理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保持血肉联系,是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真诚地说,“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是习近平领导力思想的根本价值支撑。

  (四)力量保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领导力与领导能力的一个明显区别是,领导力更加关注领导行为的实际后果,对实现目标有明确的预期。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师戴夫·尤里奇曾说:“在领导力的著作中,我们太容易忽视一个明显的事实:领导者必须达成目标。如果领导者不能达成目标,所有的情商、判断力、同理心、愿景、学习能力都毫无用处。”因此,为实现领导目标和愿景提供强大的力量保障,是领导力的题中要义。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美好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自觉;增强大局意识,提升观全局谋大势的能力;增强核心意识,筑牢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增强看齐意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特别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时代,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完善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才能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当然,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这些理念和战略是习近平领导力思想的重要体现,彰显了习近平作为一位卓越领导者的非凡领导力。

  (五)领导魅力: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的真诚情怀和大国领袖风范

  卓越的领导力离不开卓越领导者的独特人格魅力。著名领导学专家彼得·豪斯认为,魅力型领导是那些有着令人信服的愿景或是使命感的领导者,他们有着高效传达愿景的能力以及动员他人追求共同事业的能力,视改革为己任,坚持不懈、充满自信,了解实现目标要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并以自己的能力、德行、品格和魄力赢得追随者的信任。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这样一位魅力型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诸多方面和领域,表现出高超的领导才干和领导艺术,展现了非凡的大国领袖风范,以他自身独特的人格力量和领袖魅力赢得了民众的热烈爱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并带头做出庄严承诺,“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他到地方视察沿途不封路、不清场,与陪同人员、工作人员一起吃同样的饭菜,慰问边防线上巡逻执勤的官兵时与边防战士同吃同住。他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都让人民看到了大国领袖以身作则的务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必须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还特别把“敢于担当”作为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之一。他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使命感,向“四风”宣战,向腐败亮剑,打“虎”拍“蝇”灭“蚊”,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与腐败作斗争,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在国家处于历史发展关键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历史关头,他冲破利益固化的阻力,发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并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彰显了作为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担当、宏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深沉稳重又刚毅果断的领导魅力和执政风采,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专门就习近平的领导风格进行了概括,说他“是一个很沉稳、很内敛、很大气、很庄重的领导人,而且视野很开阔,看问题非常透彻、非常深刻”。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素的语言发自肺腑地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挚爱和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也使他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备受人民崇敬和爱戴的领导魅力。

  三、习近平领导力思想的政党、社会、国际三维探赜

  进一步认识和探讨习近平领导力思想,可以从政党、社会、国际三个维度分析。

  (一)政党维度: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在97年的历史征程中,既谱写了壮丽史诗,也展示出巨大的领导力。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五年来……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在新时代,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必须通过系统研究和努力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效锻造和提升党的领导力。

  党的创造力,是从党的自身建设角度来讲的。创造力是指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价值的力量,是一种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创造力的核心体现。善于进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和思想创新,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时代环境、时代本质,在实践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发展方向、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重大问题做出了系统性回答,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中国实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非凡的远见卓识、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从深挖“四风”病根、开展“两学一做”到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干部监督,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开展反腐败斗争到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全面发展,经济平稳高速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生动体现了党强大的实践创造力。

  党的凝聚力,是从党与群众的关系角度来讲的。通过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人领导力和党组织的组织领导力,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升党的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密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这八个方面的本领,既是对党组织提出来的,更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来的。党的凝聚力首先体现为党中央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向心力。党的决策意图要靠党的各级组织来落实,党的任务要靠全体党员共同努力来完成。因此,党必须增强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向心力,使其能够团结一心、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统筹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各项建设,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和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党的纪律,大力推进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政治生态、政治环境。尤其是坚持不懈地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打通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践行党的先进性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建设成为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了解党员诉求,解决党员困难,关心党员工作生活,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党员的知心人,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全面提升党员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度,通过严格“三会一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制定《党员廉洁自律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制度,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提高党员参与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使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凝聚力还体现为党对群众的吸引力。党对群众的吸引力,突出表现在党保持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忠实代表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三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直面国际国内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正风肃纪,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这种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赢得了人民群众高度的政治认同和衷心拥护。同时,党不仅描绘出一幅幅人民群众心中向往的宏伟蓝图,而且制定了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并一步步将其变为或即将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党忠实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运用自身强大的绘制蓝图、实现愿景的能力,让人民群众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和向心力。在全力推进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坚定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对民生的由衷关切和对人民的真诚热爱,在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产生发自肺腑的认同感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党的战斗力,是从党的执政能力角度来讲的。战斗力可视为一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力量。党的战斗力来自组织,因此,党要生成战斗力,就必须建立坚强的组织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中央权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在党的战斗力生成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政治功能,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确保党员干部无论处在哪个领域、哪个层级、哪个单位、哪个组织都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党的执政大厦根基夯实筑牢。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必须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团结奋斗。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建立起素质培养体系、知事识人体系、选拔任用体系、从严管理体系和正向激励体系,从而把党建设得更加有力。在2018年7月3日至4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党的战斗力还来自党严明的纪律和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吸取苏联和东欧共产党管党治党不严导致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克服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等不良现象,重申“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的纪律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通过正确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意志、党的声音、党的要求变成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教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倡导事业为上的奉献精神,培养脚踏实地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和实践锻炼。可以说,正是严格执行纪律、严肃政治生活,才铸就了党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造就了党优良的政治品质,使得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失误,我们党都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社会维度: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从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和结构上来看,党的领导力是多维领导能力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既是四种领导力量的实践形式,也是四种领导力量的理论形态。从社会分析视角来看,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分别立足政治、思想、群众、社会四个层面,共同成为习近平领导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首先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把握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提供政治保障。把握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保持政治定力,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站稳立场,在各种思潮面前能够保持清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坚定信心和实干精神,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检验一名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其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没有政治定力。”缺乏政治定力,必然导致立场不稳、信念不定,最终经受不住考验,出现腐败变质或改旗易帜情况,违背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提供政治保障,就是要抓实政治学习,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强化政治担当,敢于直面矛盾解决棘手问题;优化政治生态,选好配优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好转。

  崇高信仰和科学理论指导是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的前提。我们党能够历经挫折而巍然屹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的引领作用。强化思想引领力,就要在坚守理想信念中筑牢党的思想“主心骨”,在推进理论创新中让党员干部把准时代“方向盘”,在增强人民认同中凝聚“最大公约数”。要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开展党性教育和道德养成中厚植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升华理想信念;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保持理论自信中保持方向感,在增强理论自觉中把握时代感,在实现理论自强中锻造引领感,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识;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做学习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率,通过思想引领、实践指导、精神感召,团结人民群众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激励全体党员群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充分展现思想引领的巨大作用。

  有效组织群众是实现党的政治主张的基础。回望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离不开宗旨意识,离不开群众这个最牢靠的根基,离不开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群众、积极组织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幸福。在新时代,我们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也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植群众、团结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的生活,漠视群众的呼声,就无法有效组织群众,更会失去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增强群众组织力,就要掌握组织群众的规律,在联系群众中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教育群众,使人民群众有意识、有信心、有能力与党团结一心共同推进伟大事业;就要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主动向群众请教,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强大的智慧和精神营养;就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心声,实现群众所盼,赢得群众满意;就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服务意识,严守党的纪律,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增强群众组织工作的原动力;就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群众组织工作的推动力;就要不断创新做群众工作的方法艺术,俯下身子、摸清底子、找准路子,做群众的贴心人,增强群众组织工作的亲和力,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想在一处、干在一起,不断增强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等决定其必然也必须具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社会号召力,是指围绕目标、理念、愿景等团结社会群体并付诸行动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打铁必须自身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也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保持党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就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教育和管理党员干部,坚持思想引领和制度约束同向加强、文化涵养和党性锤炼同步推进、严明纪律和严惩腐败同时发力。只有“严”字当头,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执政党的崇高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领导者。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坚持信念,坚定立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无私无畏,保持清廉,以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阻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始终保持理念与手段的创新性,着眼全局、立足现实、怀抱理想、成就人民,在党的自我革命中锻造出强大的社会号召力,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三)国际维度: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可视为一个自然梯次递进的领导力架构。就一般意义而言,影响力侧重自然,作用于非特定对象,具有非主动性;感召力主要是以独特魅力或气质吸引他人、赢得他人信赖,可以是主动性的,但具有非强制性;塑造力是一种通过培养、改造使人或事物达到某种预定目标的力量,具有主动性、指引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中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所主导的成功的大国外交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及其个人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国际领导力思想的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国际上来讲,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居世界首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同时,无论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勇敢出手,还是在朝核问题上巧妙斡旋,包括在中美贸易战中沉着应对,都让中国充分展现出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全世界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奥运会、世博会等各种世界性盛会纷纷在中国举办,中国的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之中,促使中国文化更加广泛和生动地走向世界。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一枝独秀,在世界范围内绽放出芬芳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方面自然地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懈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不仅时时事事处处展现出大国领袖的风范,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不忘用最具温度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深刻地认识反映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以独特的领导魅力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2017年1月,面对反全球化暗流涌动与国际形势动荡多变的严峻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登上达沃斯和日内瓦联合国讲坛,先后发表两场重要演讲,为处于多事之秋的当今世界指点迷津,为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在达沃斯论坛,他以《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为题,激浊扬清、当仁不让,旗帜鲜明地反对逆历史发展潮流的理念与行为,阐明“中国贡献”与“中国机遇”,为世界各国增添了信心,同时也树立了中国作为世界发展正能量的积极形象。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他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阐发“中国方案”,倡导构建包括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大支柱”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既充满理想又立足现实,为国际体系变革与完善指明了道路,充分体现出中国与国际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次演讲与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坚持经济全球化;特朗普以美国为中心,鼓吹“美国优先”和贸易保护。两个大国领导人的境界差距可谓天壤之别。习近平总书记的世界思维、世界眼光、世界胸怀、世界理念不仅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更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和赞誉,充分显现了强大的国际感召力。

  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国际议程设置权空前提高,国际规则制定权明显扩大,国际事务话语权大幅提升,许多中国方案、中国理念都变成了国际共识、国际行动。在这个意义上,提升国际领导力与提升国际话语权是一致的。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世界图景里,描绘出了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这种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顺应人民共同期待,绘就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图景,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的国际责任、国际担当和强大的国际塑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担当精神,以非同凡响的伟人气魄和领袖风范挑起了大国领袖的重担,以高超的治国理政能力和博大精深的政治智慧铸就了卓越的领导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和提升党的领导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中国领导智慧,是新时代的一个重大任务。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力思想的指引下,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正在呈现万象更新的可喜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展现出更加强大、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