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以开拓创新思维发展开放型经济 构建内陆开放高地

《中原智库》(2020)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2021-01-20

新时代的开放,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开放,是高质量导向下的开放;新时代的开放,开放理念、开放布局、开放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开放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好“开”与“放”、“质”与“量”、“内”与“外”、“进”与“出”的关系,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从求新上着眼、在争先上落笔,做到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一、明确战略方向  

第一,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全面融入和深耕“一带一路”市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抓手,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河南对外开放要在全国“一带一路”大框架下谋划,我们的“四条丝路”要与“一带一路”有效对接,“米”字形高铁网要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从而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河南人繁忙的身影,实现“陆权回归”。要大力推动民航、铁路、公路“三网融合”,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国际陆港)“四港联动”,充分发挥协同效应。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高层次、多维度的开放合作,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带动高水平开放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政策叠加等多重优势,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综合性的集疏运体系,大力推进枢纽设施、枢纽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引导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高端经济资源要素向河南省聚集、融合,并产生放大、扩散效应,把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第二,要深度推进“四路协同”。近年来,河南形成的陆上、空中、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在全国独具特色。我们还要借鉴全国各地经验,深度拓展经营“四条丝路”:“陆上丝绸之路”要扩大中欧班列货物集散范围,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水平;积极学习新疆、西安、四川、重庆等地的做法,以更多的当地产业发展与优惠政策支持,全面提升中欧班列(郑州)的运行质量和规模,进一步开通郑州到欧洲其他国家与东南亚各国的新线路,提高全省经济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相互融合度。“空中丝绸之路”要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郑州“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郑州机场第三条最具特色的货运专门跑道,扩充郑州航空港的货运优先优势,搭建全球高端贸易的桥梁;积极推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做大做强郑州—卢森堡亚欧国际航空物流“双枢纽”。“网上丝绸之路”要进一步提升通关服务水平,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推动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以“1210”模式进一步完善功能为支撑,力争让郑州“中大门”的政策开放红利惠及全省更多地方,把当代“万国博览会”开到更多百姓家门口。“海上丝绸之路”要建设海铁联运国际国内大通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衔接,推进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无缝对接等。总之,要把“四路”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推进、市场运作,并强化政策互通、设施联通、信息共享、服务联动,形成优势互补、携手并进的良好态势。  

第三,要抓好龙头,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开放全局。要做强郑州这个“脊梁”,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郑州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开放平台国际化;发挥城市后发优势,加快城市形态国际化;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发挥中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交流国际化;发挥敢干肯干的精神,加快营商环境国际化;发挥“绿城”基础优势,推进人居环境国际化,以国际化为引领加快郑州高质量发展。要擦亮城市名片,做好“动”“静”文章,做强“枢纽”、扮靓“黄河”,打造属于自己的“势”。在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朝着建设“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的目标扎实迈进,展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担当作为。要加快推动“米”字形廊道上的节点城市参与到郑州核心功能体系分工,推动中西部地区成为郑州市广阔的经济腹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在中国(河南)自贸区的基础上申建河南自由贸易港,以进一步强化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互通,提升河南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  

第四,要大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结合河南优势产业与贸易比较优势,着力围绕大项目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一方面要筛选“一带一路”沿线与河南省存在合作潜力和合作优势的国家,实施重点开拓,深度挖掘。另一方面要精选省内具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和企业,积极引导,形成示范,着力打造一批互利共赢的“双向”投资重大项目。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进商业化运作模式,重点坚持市场化导向,争取较高的投资回报。要坚持既“走出去”也“引进来”。在“引进来”方面,要总结推广郑州市引进富士康科技工业园的经验,着力前瞻性谋划,在“备课”上下足功夫,追求多层次间协调和多目标间平衡,采用柔性措施,以情感、以真诚助推合作。在“走出去”方面,要总结推广宇通公司的“古巴模式”,既全流程“走出去”,又全方位市场再构建;对“走出去”建设“工业园区”和“经贸园区”的企业要加大支持力度。要善用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地瓜理论”,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购买资源矿山、投资建厂、收购股权、承揽工程,总结推广洛阳钼业的经验。要在稳住货物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对外商务、运输、旅游、教育、劳务输出等服务贸易,积极吸收利用外资,扩大对外投资。  

第五,要超前谋划打造EWTO郑州总部。EWTO(世界电子贸易组织)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新组织,其作用是可以促进、组织和协调发展国际电子商务贸易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彰显着爆发力、生命力和竞争力。但EWTO并不是要替代WTO,而是与WTO一起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河南在积极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的同时,应充分借鉴联合国纽约总部、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思路、经验和做法,建设EWTO郑州总部。这是将来河南对外开放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对于郑州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对扩大河南对外开放、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跨境电商长足发展、打造郑州国际商都、引领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打造平台通道  

第一,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把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交通运输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企业区位选择、产业空间布局、区域和城市兴衰。要构建以国际航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成辐射全国、链接世界、服务全球的国际综合枢纽。要依托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强化与海港功能对接,促进多港联动发展;依托铁路、民航干线运输通道,完善提升现有郑州机场、郑州东站、郑州站客运枢纽功能,加快建设郑州南站高铁客运枢纽,实现4个枢纽无缝化衔接。要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和网上“四路”建设。深化郑州和卢森堡“空中丝路”战略合作,优化通航点布局,加密国际货运航线航班,推动新开洲际客运航线;推进“中欧班列(郑州)+”建设工程,加密往返班次,拓展新的线路,推进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及其他有条件的省辖市建设中欧班列(郑州)货物集散中心;开通至国内主要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推动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全面对接“海上丝绸之路”。  

第二,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网络是推进开放发展的神经系统,河南要按照国家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快建成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和连接国际通信出入口的高速通道,打造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要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高速便捷无线接入网、大容量智能骨干传输网、海量数据处理系统,大规模部署和商用下一代互联网,加快5G商用步伐,推进与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业务互联。要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功能拓展、产业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要加快建设引进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应用服务网络,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扩大行业应用,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快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化、分布式、智慧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聚焦网络强省建设,实施一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项目。要积极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持续实施郑州直联点提升工程,加快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二期、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巩固提升河南信息集散中心和网络交换枢纽地位。要重点围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创业创新、先进制造、现代农业、金融创新、便民服务等领域,以及环境、交通、养老、医疗等方面,全面拓展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河南成为国内“互联网+”发展热点地区。  

第三,加强通道支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开放平台优势和功能。在新亚欧大陆桥东段经济走廊上,河南郑州、洛阳、开封等一批区域中心城市都是其重要节点,基础设施良好。河南要进一步加强支点建设,发挥各类口岸作用,建设海外仓及物流分拨中心。要围绕“四港”建设打造国家航空、铁路一类口岸、中欧班列货运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建设多式联运集疏中心,努力实现航空、铁路、公路、海运一票通关,不断扩大货运覆盖面,把河南建成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内陆型国际物流中心。要加快完善公铁、铁海、陆空、空铁联运服务规则,加强运输箱体、安检标准、操作流程、数据信息、管理体制等标准衔接,建设全省统一的多式联运运营服务平台。要创新“卡车航班”运营模式,建设高效共享的卡车集散网络。大力发展物联网和冷链物流产业,推进航空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等产业建设,推进建成东联西进的陆路物流通道。要不断深化大通关改革,推动通关与物流“并联”作业,推行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实施无纸化审批、联网核放等便利通关措施,大幅压缩通关流程和办理时限。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关机构与河南省深度合作、结果互认,进一步做大做强郑州—卢森堡航空“双枢纽”,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水平,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推动EWTO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等。  

第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开放合作。坚持以集群、创新、智慧、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创新能力发展为第一动力,加快实施产业聚集区提质转型创新工程,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基础配套、要素保障和服务管理等能力。要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统筹创新空间布局,积极推广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探索建立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创新与资本对接、人才服务工作等新机制,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先导区、开放创新技术转移集聚区、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和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要充分发挥示范区的开放合作与创新优势,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为重点,建立健全技术转移体系,形成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化新格局,为扩大开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与中东欧“16+1国际合作”网络,促成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示范区落地转化;加快中外科技城、物理研究院等重点合作项目建设;支持国家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中央企业所属研究机构等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新型高端研发平台;加快郑洛新·中关村双创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要加强各类引智平台建设。扎实开展海外名校英才回归、海外智力中原行活动,吸引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来豫发展;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特色学科,办好中外合作办学;加大高校研究院、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力度,赋予新型研发机构相关方面的自主权;建立与国家级研发机构合作机制,建设国家级高端研发平台;建立完善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推动资源开放共享。要加强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推进中外产业园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输出,鼓励和引导“走出去”企业返程投资等。  

三、建立支撑体系  

一是政策支撑体系。要认真梳理、整合国家对于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中部地区崛起和河南承担的国家发展战略中有关扩大对外开放给予的优惠政策、先行先试权等,予以深入研究,建立形成一套具有河南内陆开放高地特色的大开放优惠政策体系,同时要对这些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用活。要研究制定吸引国外企业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落户的大力度鼓励支持政策,完善和严格执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减少或者取消外商投资准入,推进贸易便利化,缩短办证、许可获批时间,完善进出口通关、审价、征税等便利化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郑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在河南投资的跨国公司增资扩股、扩大投资规模。要建立贸易转型升级机制,拓展外贸载体与方式,培育新的外贸业态和功能,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及物流、商贸、旅游、医疗、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服务业产业。  

二是科技支撑体系。要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平台,大力引进和建设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推动产学研政金创新链协同发展,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经济,建成国家重要的创新创业中心。要强化外部创新资源输入和整合,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保持持续的领先能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通过品牌和营销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化,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新的优势。要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平台,构建“政、产、学、研、金”等多部门参与的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创新型经济快速发展。要大力引进龙头型企业、关键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团队,强化与国际和沿海地区创新资源、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合作,大力研发前沿产品、终端产品、空白产品,推动企业由原料供给向精细生产转变、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推动形成原有产业集群做强、新型集群培育做大和区域集群协同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河南省在装备制造、食品、新型材料、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加大创新投入,努力攻克一批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  

三是人才支撑体系。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开放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引进、培训、培养、锻炼等途径,形成一支领导开放的干部队伍、主导开放的企业家队伍、推动开放的人力资源队伍。要统筹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结合各类开放平台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引才蓄能、养才培能、聚才扩能上下功夫,重点引进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商务、金融、物流、法律、财务等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建设面向国际化的人才服务体系,改善外籍人才居留与通关政策,制定企业引进紧缺人才支持政策,鼓励海外留学生来河南入学、创业就业,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在河南的充分利用。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吸引国际国内顶尖大学的分支机构落地,抢抓国家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机遇,制定实施覆盖科研生涯各阶段的人才引进计划。同时要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使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注意加强城镇居民就业培训和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培育出一大批懂技术的产业工人,把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吸引外来企业、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品牌来打造。  

四是考核保障体系。要树牢鲜明的工作导向、用人导向,锻造过硬本领,不断提高运用国际规则、开拓创新、服务协调的能力。要统筹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乡情引才工程,在引才蓄能、养才培能、聚才扩能上下功夫,强化人才保障,努力开创高水平开放新局面。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诸如运行机制、政策扶持机制、工作机制、预警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监管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大开放的目标考核、评价、激励和约束体系,明确考核范围、考核对象和奖惩措施,真正达到以考核促开放,以考核促发展的目的。要创新管理机制、招商引才机制、要素保障机制,激发强大的开放活力。  

四、强化自我优势  

第一,要强基础。首先,要高质量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际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等“五区”,加快推进郑州市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推动航空经济、跨境电商、口岸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将其建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要加大推进政策、人才、科技、资本、资源等要素在“五区”之间形成互动联动格局和优势叠加效应,充分发挥其战略开放平台作用。其次,要在发展中高端产业上狠下功夫。站位全国开放发展30版本的时代高度,整合我们的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和金融资源,集中力量把河南省已经有一定发展优势的智能手机、中铁盾构、许继电气、宇通客车、森源重工、金刚石制品、数控机床等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真正让代表中原品牌的中高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形成更大优势。再次,要大力实施“名品”“名企”“名家”三名战略工程。“名品”工程重点是在电子信息、服装服饰、食品、现代家居、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消费品和服务业领域,发展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打造一批品牌“航母舰队”。“名企”工程重点是鼓励河南省龙头企业发展总部型经济,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的区域总部和中国500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总部,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跨国公司。“名家”工程重点是实施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和中小企业培训工程,培育熟悉国际国内市场、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知名企业家队伍。  

第二,要坚持以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引领。大力引进龙头型企业、关键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团队,强化与国际和沿海地区创新资源、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合作,大力研发前沿产品、终端产品、空白产品,推动企业由原料供给向精细生产转变、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推动形成原有产业集群做强、新型集群培育做大和区域集群协同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河南省在装备制造、食品、新型材料、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力推动“四路协同”“五区联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开放平台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工协作、共生互补。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充分发挥河南省区位、交通、政策叠加等多重优势,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综合性的集疏运体系,大力推进枢纽设施、枢纽产业和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引导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高端经济资源要素向河南省聚集、融合,并产生放大、扩散效应,把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第三,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势勃发。要以加快发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着力建设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支撑引领全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要加快推动开放式创新,深化“省、部、院”合作,支持省外科研院所以及创新型企业到河南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建立转化基地,推进技术创新转移,构建覆盖全省、对接省外各类创新主体的转移网络,积极探索外资研发机构纳入河南区域创新体系的方式,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基地。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动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机器人、储能和动力电池等产业向国内一流水平迈进,瞄准技术变革速度快、颠覆经济模式潜力大的重大技术,加快发展基因检测、物联网、智能微电网、增材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等产业,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打造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四,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要积极推进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壮大国际化公司企业,培育国际化产业园区,搭建国际化合作平台。要积极对接国际化市场规则,在市场准入、业务经营、投资服务等方面营造高度开放宽松的投资环境,在企业注册登记、许可证授予、人才引进、融资等方面加强与国际规则对接,推进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营造公平的准入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性组织、国际商会和国际经贸促进机构落户河南。要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强筋壮骨,支持铝工业、煤化工、冶金建材等企业到海外投资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营销渠道等,全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省内装备、食品等优势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强强合作等途径,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加快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推动农业开放合作,加强与欧美、澳大利亚、以色列以及中国台湾等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创建出口示范基地和海外生产基地。  

第五,要强化区域合作。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找准交流对接点、产业契合点,建立高起点、宽领域、长期性的战略协作,加大引资、引智、引技术力度。同时要加强与国内长三角、山东半岛、江苏沿海、京津冀等经济区的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还要强化与周边区域的协作,重点推进交通体系构建、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机制创新等方面协作。深化区域内部合作与分工,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整合区域产业体系,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要紧抓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和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全方位开放体系的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打造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区域和支撑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五、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要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以法制化政府建设促进市场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从根源上解决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行为和市场主体的现象,加快建成“服务型”政府。要建设面向开放的知识产权保护运营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保护运营机构,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与交易平台,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企业处理海外知识产权事务能力,利用信贷、质押等金融工资持续开发知识产权运营效率。按照竞争中性原则、WTO不可诉补贴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对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打造公平市场环境。  

第二,要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树立全球视野、战略眼光,以内部资源嫁接外部资源,以外生力量激活内生力量,以大市场求大发展,以大开放促大跨越。加快发展金融业,应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以有效措施激发地方金融发展活力,加快农村金融、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等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全面提升河南地方金融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结合跨境电子商务、多式联运发展需要,借鉴自贸试验区经验,重点在引进境外金融机构、扩大跨境投融资等方面推动改革创新,提升省内金融企业服务水平;鼓励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开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争取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利用郑州商品交易所行业优势,扩大期货品种、交易场地、交割仓库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数据等科技信息服务业,抓住信息(IT)时代正在走向数据(DT)时代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引进国内外龙头电商、大数据及云计算服务商等,着力建设立足本省、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电商及云计算数据服务基地。  

第三,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弘扬和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河南“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先行力量。在这方面我们要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一要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利用文化交流品牌以及互办文化节等活动,助推戏曲、少林功夫、杂技、非遗民俗等独具中原特色文化走出去。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优秀文化艺术,拓宽河南民众的知识视野和欣赏水平。二要创新文化交流方式。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需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创新传播理念和传播内容,利用“互联网+”中原美食文化、嵩山武术文化、洛阳牡丹文化、河南中医文化和中原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等形式,提高中原文化带给沿线国家民众的吸引力和“获得感”,提升河南外宣品牌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合作。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业态为重点,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探索建设国际文化产业合作园区(基地)和“一带一路”特色文创产品聚集区。三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引进外部先进的创意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推进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河南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  

第四,要大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作为坚实基础,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关键点与生命线,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要对标国际高端营商环境,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生活环境,以营商环境的优化赢得开放胜势,从而构筑吸引企业、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平台,改善河南人才洼地、资金洼地的劣势。要优化办事流程,建立起高质量现代商事登记制度、完善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及以市场主体首负责任为机制的综合监管制度。要创新通关监管体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开放融洽、亲商重商的社会氛围,让投资者安心、放心、顺心、省心。要完善商事制度,推进企业注册电子化改革,推行企业服务“一码通”,贯穿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与监管,便利企业信息公共共享。要严格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严格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严格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通关效率,完善外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持续提升涉外事务服务能力,让更多外商愿意来、能留下、能较快融入当地发展土壤。  

(课题组主持人:王喜成  孙建华  课题组成员:王笑楠  戴隽丽  王秀芳  李瑞芳  李俊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