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努力破解生态环境难题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中原智库》(2020)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2021-01-2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困境。如何破解生态环境难题,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需要认真研究、亟待破解的一项重大问题。为深入研究这一重大问题,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于2019年8—11月深入有关省辖市和县市区进行调研,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困境和难题,形成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河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推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深走实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被正式确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部署,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河南省于2018年7—8月举办了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百场宣讲活动,在省、市、县三级宣讲120余场,受众7万余人,掀起了学习热潮。在宣讲的同时,河南省环保厅开展了送万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摘要》进基层活动。不少市县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行动,比如,武陟县组织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持续整改百场宣讲活动,分类印制彩色宣传页。通过宣讲,干部群众深化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加了责任压力,参与环境攻坚的积极性高涨。  

(二)加快建设环境治理和保护制度体系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中央相继出台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为落实好中央部署,河南省从政策机制层面着手破题,制定修订、颁布实施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节约能源条例》等地方法规,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绿色环保调度实施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环境空气质量月排名暨奖惩办法》等制度措施,出台了《扬尘污染防治标准》《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餐饮油烟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行业标准,在全国首创了“绿色环保调度制度”“月生态补偿制度”,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法规制度保障。  

(三)深入实施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  

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抓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任务,2016年作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部署,2017年作出同时开打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安排,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PM10、PM25年均浓度连续下降,从2017年每立方米106微克和62微克,降至2018年每立方米103微克和61微克,再降至2019年每立方米96微克和59微克;优良天数比例不断增加,2017年实现200天以上的目标任务,2018年达到566%。2019年全省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年均浓度,均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三项因子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栾川县和新县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实现达标县市零的突破。二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国家考核的河南94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64个,占比681%,达到国家要求的目标;无劣Ⅴ类水质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977%,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总干渠水质持续达到或优于Ⅱ类,有效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三是土壤环境稳中向好。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19年,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四是生态文明创建成效显著。目前,全省已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建基地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5个、省级生态县19个,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既有“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又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省份之一。  

(四)以强有力的执纪监督推动工作落实  

遵循“零容忍”的环境监管执法理念,着力构建环保、公安、司法等部门协作配合的环境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开展各类专项执法和集中暗查执法行动。2018年,全省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出动执法人员共70余万人次,检查各类污染源30余万家次,查处纠正环境违法行为3万余起,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执法行动10余次,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10月至11月,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9个环境保护督察组对18个省辖市开展了省级环境保护督察,着重解决了一批被督察地方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动了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持续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进一步提升环境执法人员能力,规范环境执法行为。  

(五)勇于探索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建设森林河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行动,召开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河南动员大会,专题部署5年增绿山川平原、10年建成森林河南;河南省政府制定实施《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明确抓国土绿化就是抓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满中原、四季常青成为出彩河南的亮丽底色。二是探索检察机关依托职能推进环境问题解决的新途径。河南省河长办、省检察院建立“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河南省检察院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共同发起“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河南省检察院抽调业务骨干参与到生态环境厅的暗访调研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环境攻坚。郑州市探索实施“河长+警长”的治河模式,洛阳市积极发挥“民间河长”“企业河长”作用。三是基层探索“绿色积分超市”“环保银行”。辉县市孟庄镇探索绿色积分超市,用垃圾智能分类数据管理云平台、管理村民家庭绿色积分,村民可以到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提高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效推进村内生态治理。原阳县路寨乡探索“环保银行”,由街道长对农户改善环境情况打分并计入家庭“环保账户”,与超市合作建立“环保银行”给予实实在在的回报,同时,利用大家眼中的废品、垃圾作为原材料打造系列游园,引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二、当前河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面临的难题  

(一)生态文明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调研中发现,干部群众一方面渴望生态环保,另一方面却没有真正把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心中。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亟待深入人心。一些单位和企业的学习实效不够突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不够深刻,贯彻落实措施不够有力。二是绿色发展理念还不够牢固。有的领导干部囿于传统经济发展思维,担心保护环境就放慢了经济发展速度,对淘汰污染落后产业的积极性不够,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和行动还需要不断加强。三是绿色生活方式普及深化程度较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家囿于传统生活方式,在外出就餐住宿时对一次性物品、购物时对塑料袋的依赖性依然很强。新业态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小觑,网络购物背后抛弃的快递包裹数量巨大,据统计中国一年使用的胶带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425圈,需要上百年才能在大自然中被完全降解。  

(二)法规制度建设和落实还亟须加强  

调研中发现,河南在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任务依然繁重。一是法规制度的细化配套需要加强。比如,在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制度方面,对于保护补偿的主体界定和标准、跨区域生态补偿,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市场主体如何进行处罚,都需要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形成常态化制度机制。二是法规制度的监督落实需要加强。有的地方满足于印发了相关文件,忽视了进一步抓好督促落实。从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的典型案件来看,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监管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机构改革实施以来,生态监管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明确,但还需要一个逐步推进协调的过程。三是企业和群众的生态文明法律意识淡薄。部分企业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存在着违法偷排现象,对污染物处理不够,对生态环境部门的正常监管不配合。部分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环保参与意识不强。  

(三)污染防治攻坚战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河南省自然禀赋先天不足、污染防治欠账较多,同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一是大气污染较重。根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在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20个城市中河南省有4个;而相对较好的20个城市中无一城市上榜。根据《2018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省省辖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总体为轻污染,PM10、PM25浓度年均值均超二级标准。从成因来看,西伯利亚寒流与太平洋暖湿气流在河南上空交汇,大气污染物易聚难散;能源结构是煤多、油少、气缺、可再生能源一般,2018年煤炭消费占比仍高达713%,比全国高出约12个百分点,是大气污染偏重的根源。二是水环境脆弱。存在水多、水少、水浑、水脏4种现象,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4大水系,且多处于中上游,水环境保护压力巨大。2018年,全省河流水质级别为轻度污染,其中,省辖淮河、海河、黄河流域为轻度污染。同时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干渠所在地,环境极其敏感。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周期长、难度大。土壤污染后果显现不够直观,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治理技术、经验短缺,治理难度更大、投入更多、周期更长。四是污染存在着“上山下乡”现象。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产业差异转移,特别是低层次经济业态大量进入农村地区形成集聚,由此带来的农村环境问题也随之突出。  

(四)工作体制机制还亟须创新  

调研中发现,河南在完善生态保护区域协调合作机制、改进监测方法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创新。一是区域协作合作的压力较大。黄河流域横跨多个省(市、自治区),如何加强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协作,更好地承担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亟须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在全国大气污染防治的3个重点区域中,河南省北部属于京津冀及其周边,西北部属于汾渭平原,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的压力很大。二是同一行政区域内部门之间合作机制不畅。存在着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环境、资源保护的不协调,区域、市县、城郊之间不平衡、不协同尚未根本扭转。三是环境监测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环境监测分析体系不完善,监测点设置不够科学。特别是随着生态环境监测量急剧增大,一些基层生态环境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监测和分析的能力亟待提高。  

(五)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调研中发现,在基层治理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亟待深化。对污染防治攻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本辖区本领域环境问题调查研究不深入,分析研判不充分。二是责任落实和压力传导不到位。抓抓放放、推推动动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县乡两级问题尤为突出,环境执法监管能力不足,执法问责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防治投入力度、措施硬度不够,治污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三、破解河南生态环境难题需统筹好的几个关系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源于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也是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统筹好二者关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所在,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我们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制胜法宝。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相互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才更广阔、后劲才更足;经济发展又能为生态补偿、生态治理修复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坚实的物质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乡村发展中如果加强生态保护就会影响发展速度。而“两山论”发源地形成的“余村经验”,则集中凸显了生态建设与乡村治理互动的实践逻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振兴,实现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和题中之义。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间的关系  

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两大攻坚战,是一场战役的两个战场。贫困地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高度重合。所以,只强调脱贫,不顾生态环境,既对国家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极大制约脱贫质量;只讲保护生态环境,不考虑脱贫,既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要求,也脱离了生态环境保护实际。必须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妥善处理二者关系,统筹推进,以环境基础保脱贫攻坚,用脱贫攻坚成效促环境质量提升,鼓励贫困地区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确保实现“两不误、两促进”。  

(四)生态环境保护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生态环境建设必须要树立整体系统观,妥善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从生态自身来看,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习近平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从区域协调合作来看,不能再是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是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更高的站位、更长远的眼光,统筹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来看,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大家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一要提高学习笃行的政治高度。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生存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问题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来重视,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增强动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向好。二要提高入脑入心的普及程度。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光荣,破坏生态环境可耻”的浓厚氛围。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提高人类文明的高度,全程全员参与这项维系人民福祉的系统工程,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三要增强破解难题的践行力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行动纲领,也是智慧宝库,更是破解难题的制胜法宝。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汇到攻坚克难的各个环节。遇到难题时,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寻找答案和方案,用这个锐利武器破解难题、战胜困难、凝聚力量。四要注重从5000年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要深入研究、挖掘中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如老子、庄子、贾谊、张仲景、韩愈、“二程”思想中有很多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要将其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和各类教育培训中,用好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系统安排。一要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丰富内涵。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一个理念,一个基本国策,一个方针,一条文明发展道路,四个方面制度”。要结合河南实际,完善配套制度,细化落实举措,尽快补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短板,确保各项制度落地。二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针对四个方面制度细化落实举措,明确落实主体,确保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工作顺利开展。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媒体、人民大众等监督合力,从社会实效维度确保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社会实现。三要加快推进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有许多探索性工作要做。要坚持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推动已出台改革举措落地,加强对改革成果的科学评估修正。要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鼓励创新,推广成功经验,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着力发挥对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带动作用  

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对河南省加强生态保护必将起到有力的引领带动作用。一要树立抓生态保护就是抓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黄河流经的河南段是“豆腐腰”部位,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很重。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生态保护理念,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实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湿地保护恢复、滩区居民迁建等工程,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等管控措施,把黄河建设成为岸绿景美的生态河。二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黄河流经河南近一半的省辖市,沿黄各市既要立足自身实际,做好所在河段的治理保护工作,确保黄河沿岸安全,更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强化协同合作,合法使用黄河水资源,实现“一河清水向东流”。三要深入挖掘弘扬黄河流域治水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人民围绕黄河保护和治理进行不懈探索,从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人民胜利渠,到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大灾害,再到今天建设黄河公园、黄河生态廊道,都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形成了许多保护治理黄河的经验、精神。要深入挖掘、总结提炼、传承弘扬这些黄河故事、精神文化的时代价值,激发全省人民生态保护特别是水资源保护意识,为河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把牢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源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一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要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汲取经验教训,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对于世界乃至人类自身的真正意义。要深入宣传,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二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坚持调结构、优布局,对重大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开展规划环评,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要坚持强产业、全链条,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高绿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三要加强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把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南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环保合力。要深化“互联网+”绿色行动,出台激励绿色消费政策,引领绿色发展方向。要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推动生活方式绿色革命。  

(五)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破解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要集中力量破解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一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要巩固前期治理成效,继续聚焦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等主战场,加强与兄弟省份的协同合作,强化联防联控。要抓好传统工业污染、燃煤、柴油货车等治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强化监管,提升空气质量,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二要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要推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压实河(湖)长责任,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治理合力,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突出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管住企业偷排问题。三要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要推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加强对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的监管,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四要打好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白色污染问题,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六)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在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担负好这项重要任务,就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创新,加强综合治理,形成工作合力。一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各相关部门要落实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要特别关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生态环境保护的铁军。二要提高环境综合治理水平。要建设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河南。要做好应对生态环境风险挑战的准备,有效化解各类生态环境风险。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问责,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要坚决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让生态损害者“无路可逃”。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清醒认识、着力破解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色成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中的底色,努力建设美丽河南、美丽中国。  

(课题组主持人:李新年  课题组成员:吴鹏   齐善兵  王娟  陈卫华  戴隽丽  李安然  李瑞芳  秦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