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健全和完善安阳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研究

  安阳市社科联课题组2024-01-29

  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疫情防控形势、生态环境保护、传统产业转型等因素影响,安阳市经济形势面临严峻考验。突出创新引领,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是安阳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和制胜之道,健全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为加快实现这一战略选择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一、安阳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取得的成效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主任的科技创新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创委),组建了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科创院)和市县(市、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强、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企业累计享受财政补助总金额呈加速递增趋势。实施“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人才支撑不断加强。

  三是优化创新生态。建立了科技帮扶企业工作机制,开展“一对一”服务。聚焦“卡脖子”技术、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实施了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开展了“万人助万企”、科技惠企政策解读等活动。

  二、安阳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领导和规划能力有待增强。科创委作用发挥不够,科创院有名无实,缺乏高水平、高起点的科技创新规划体制,揭榜挂帅体制深化改革不到位,融入全省创新资源建立综合服务平台跟不上,缺乏与各地市交流联动。

  二是创新协同性差。科技、工信、发改、财政、税务、环保、人才、教育、投资、土地等部门信息不对称,缺乏沟通协调,导致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定等互相打架、相互掣肘,影响创新生态。

  三是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相关部门和人员把握创新知识和政策系统性差,激励政策少、框框多。政策单一仍以奖补为主,且财政落实政策制约性强,创新投入总量不足与投入分散并存。

  四是创新理念落后。创新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差,创新意识不强。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思想不够解放,研发投入不积极,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人才短缺,高端人才与实用人才“两头缺”问题尤为突出。

  五是创新平台小、载体少、层次低,辐射带动不力。高能级平台数量不多、产出不高。部分企业创新平台研发仅停留在表面,成为“空壳子”,有些科研机构没有科研资金,仅靠申请省市科技项目开展有限的科研任务。

  六是创新资源严重不足。大型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少,创新引领转型发展支撑不强,传统产业转型较慢,科技产业和重点技术攻关集中度不够,战略性产业发展方向不明,创新成果数量少、质量不高、转化率低,对产业转型带动作用不大。

  三、健全和完善安阳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健全党领导科技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科创委领导、组织、协调、督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决策效率,集中研究安阳创新发展战略性问题。

  二是合并相关部门科技创新职能,调整和重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建立适应新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管理架构,实现从研发管理到创新服务的转变,彻底解决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

  三是加强过程监管与目标考核管理,建立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实施市县(市、区)两级科技创新指数发布机制,开展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季度测算工作。

  四是充分发挥科创院职能作用,聘请两院院士、学科领军人物等高端人才组成安阳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立足现有基础,瞄准发展前沿,开展重大科技问题研究。

  (二)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规划体制

  一是优化科技创新规划体制,形成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数字化、集成化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体系。

  二是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安阳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和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构建“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的有效衔接机制。

  三是成立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参与政策规划制定、政策项目实施、监督、评价等全过程,对全市重大科技发展进行决策咨询服务。

  (三)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优化统筹协调体制。积极融入京津冀,鼓励建立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重点支持将科研成果孵化后引入安阳落地产业化项目。

  二是建立和完善重大科技任务应急反应机制和组织实施体制。支持支撑重大战略任务需求的部门或单位,实施“揭榜挂帅”“军令状”“里程碑式考核”。支持承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部门或地方,实施“悬赏制”“赛马制”。鼓励承担科技创新前沿探索任务的部门或单位,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自由探索。

  三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评价与考核。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跟踪和分类评价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

  (四)强化创新要素支撑

  一是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安阳市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二是建立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政府财政投入撬动或引导企业、社会重视和加强对研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积极拓展科技金融,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加大对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拓宽技术创新间接融资渠道,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开展专利保险试点。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库,实现对全市各类科技人才基本信息的采集管理、搜索查询和统计分析。全面推进“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和“一岗一房”政策的落实。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五)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以产业创新为导向,围绕打造主导产业增长极,培育建设一批突出“科创+产业+低碳”的重点科技平台。

  二是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目标,利用“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创新公共服务“一网多平台”。整合科技、信息、中介、培训等资源,实现政策、项目、产品等信息集中发布,为创新主体提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申请和维护、财税助理、法律咨询、技术经纪、创业贷款等各类服务,实现服务“一网通”。

  三是发挥在安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主力军作用,建立安阳创新智库,形成长期服务安阳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科创园平台,建立灵活的体制机制,将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过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继续加大离岸中心建设,向上海、深圳、南京、合肥、杭州等科技集散地拓展。

  (六)创造优化良好的创新生态

  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专班,专题解决科技创新发展问题。

  二是建立“科技产业创新链长制”,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链长”,组建若干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的闭环研发组织。引导各类创新要素有序向企业集聚,积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独角兽”科技企业成长政策链条,精准建立企业后备库,做大科技企业总量,按“一企一策”重点扶持,促进科技型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

  三是落实科技奖励政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励的主要完成单位和完成人,由市政府按1∶1比例配套给予奖励。严格落实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建立符合安阳实际的科技扶持政策,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降低进入门槛,让更多的优惠普惠小微企业。

  四是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化、品牌化、规范化。

  (课题组主持人:刘鸿民 课题组成员:王培臣 周春堂 赵锡信 李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