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创建的目标与实现路径

  王裕清2023-01-17

  《2020年河南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指出:“突出‘魂’与‘源’、建好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什么是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既然有主地标,是不是应该有副地标或者次一级的地标甚至更多层次的地标?全省的大大小小众多黄河文化地标是不是应该构成一个地标系统?建设主地标,是不是对现有主地标进行完善、深化,创建新的文化主地标,并将其视为今后地标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新时代,我们又究竟应该如何创建文化地标?

  一、地标创建的目标

  创建新时代黄河文化地标,必须追求明确的目标。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标的立意,二是地标的气魄,三是地标的品位。对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追求,借用三个常用的字来概括:“高、大、上”。

  所谓“高”,就是立意要高远。具体来说,黄河文化地标,在纵向维度,既要源于黄河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又要表达和传递新时代的精神理念,并对未来提供价值引领与思想启示;在横向维度,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在中国文化中寻找既有中华民族特色、又令世界上其他民族产生共鸣并能为其提供借鉴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创建的新时代地标,才能跨越时空,经久不息、永不衰微。实际上,深厚的黄河文明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都为创建立意高远的新时代地标提供了充足的思想素材,应该能够激发出创作的时代灵感。

  所谓“大”,就是气魄要宏大。在精神层面上,能够围绕某一大主题,体现本地个性、凸显中原品格、展示中国气派、富有东方神韵;在外观上,视觉冲击感强烈、具有震撼力,富于艺术美、具有想象力。气魄宏大的地标,应该是同类作品中的鸿篇巨制,是传递中国文化的大手笔。像北京的天安门、故宫、鸟巢等,就属于这样的大手笔。当然,在我们河南现有的文化地标中,也不乏大手笔。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创建新的黄河文化地标,我们当然应以此为标杆并实现时代的超越。为此,我们要敞开大胸怀,紧扣大时代,不断挖掘黄河文化中蕴藏的大主题。比如,发端于洛阳的河洛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当然是大主题,我们以此创建文化主地标,就是一种好的选择。又如,由于黄河的多次泛滥,开封成为典型的重叠型城址,从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6座城池,其中包括国都3座、省城2座、中原重镇1座,构成罕见的“城摞城”奇特景观。开封叠城,从本质上看,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不仅展现出大自然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历史变迁,同时也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历史见证,这当然也是重大主题。试想,假如我们利用现代新型材料,构建一座“叠城”的大型艺术构筑物,使其矗立于开封城区某个合适的位置,会不会是一个好的文化主地标呢?又如省会郑州,它在黄河流域各大城市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纵横华夏的交通枢纽、连接亚欧丝绸之路的桥头堡、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开放和国际物流客流的大门户。如果围绕“开放合作”这一主题,创建“中国的郑州、世界的郑州”文化主地标,对树立郑州和河南开放合作的良好形象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再如,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境内黄河文化元素丰富,有多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处于历代黄河治理的重要节点,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弘扬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完全可以将“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这一金字招牌精心筹划,打造黄河岸边的黄河研究重镇——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而“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本身将可列入新时代河南黄河文化主地标。

  所谓“上”,就是品位要上乘。地标的品位,其内涵应包括地标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水准、环境协调性以及与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区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契合度。从艺术的角度看,一座具有上乘品位的地标,一定是空间艺术的某种完美表达,是一件蕴含深刻思想的、超凡脱俗的、能给人以艺术享受的高雅之作。我们在谋划和创建地标时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准确把握,尤其要防止出现贻笑大方的尴尬状况。为此,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格外注意。一是要充分考虑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防止出现对地标形象的低俗联想,使本应高雅的文化地标变成奇葩的雷人之作。在这方面,我们国家有些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实际上是存在深刻教训的。二是要注重打造精品,切不可粗制滥造。设计施工、选材制作、环境配套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

  二、实现目标的路径

  从顶层设计、本土文化、众人参与三方面来阐述实现创建目标的路径。这里也借用三个字来概括:“天、地、人”。

  所谓“天”,就是站位高远的顶层设计。新时代河南黄河文化地标的创建工作,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如何做好顶层设计?需要坚持好三个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要在把握和运用黄河历史文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到继承历史与时代创新相统一,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地标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文化地标与城市地标相统一。第二,系统性原则。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对顶层设计中涉及的各个地标项目,都必须视为系统的要素,明确它们各自在系统中的功能与定位;二是顶层设计中处于最高层次的项目,还应放到更大范围的系统中去考虑,也就是说,列为河南黄河文化主地标的项目,必须在全国性的地标系统中定位;三是由于文化地标系统自身又是文化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所以它的顶层设计无疑地要与同一层次的文化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四是全省地标系统具有分层结构,处于地市层级的地标子系统也应有相应的顶层设计,而只有一两个文化地标的县级行政区,则可直接制定地标的项目规划。地市级或县级的顶层设计或项目规划,应向省级报告,以便进行审核、评估、备案。第三,专业性原则。专业性原则要求顶层设计必须充分依靠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艺术家、建筑学家、城市规划专家、环保专家、旅游研究专家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防止出现拍脑袋工程。同时,在新时代地标创建过程中,必须强化领导干部在顶层设计中引领方向、确定目标、拍板定案、推进落实的作用。

  所谓“地”,就是立足本土的大地情怀。河南黄河文化地标,源自黄河文化,立足河南大地。黄河风光、黄河气势、黄河精神,是它们共同的主旋律;河南品格、河南形象、河南气度,是它们同质的展示画。在创建河南文化地标的过程中,要大力开展河南本土文化的研究,让那些停留在书本里、隐没在馆藏中的无价之宝,以鲜活的地标形象,生动地步入人们的视野,真正让河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要有意识地将河南黄河文化地标与其他城市地标、自然景观地标、人文景观地标等统一起来,共同彰显新时代河南厚积薄发的磅礴力量和奋发有为的昂扬态势。

  所谓“人”,就是众人参与的创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新时代文化地标的创建,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既是政治要求,也是成功秘诀。文化地标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服务的——教育人、启迪人、影响人。黄河文化地标应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活教材、市民游客的集聚地、中原文化的传播站、河南形象的展示场。地标由人创建又反作用于人,其功能作用是在与人的互动关系中得以发挥的。故此,在创建地标的过程中,要做到汇人智、聚人气,强化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要在地标的方案设计中,以开放的态度,面向全国或全省进行方案征集,在入围方案中优中选优、好中选好。要广泛宣传,把地标宣传贯穿其设计、施工、落成、传播的全部过程。另外,在地标的选址上,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规模,那些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无人光顾、少人问津的地方,当然不可作为地标的选址。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或者选择现有人流密度大的地段,或者将地标所在地打造成能够吸引市民游客的休闲旅游场所。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分级成立黄河文化地标建设规划班子,负责各级地标系统的顶层设计;

  2.建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每年设立黄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地标研究的课题指引,供全省研究人员申报研究课题参考;

  3.目前,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在组织编写《豫见·黄河文化地标》读本。建议以明年读本发行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我心中的河南十大黄河文化地标”评选活动,让河南文化地标建设工作深入人心。

  4.建议在省内每年召开一次全省(含全国)性黄河文化研究学术会议,黄河交通学院愿意提供永久性会址和服务。

  (作者系黄河交通学院校长、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