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打造国家级黄河文化地标 进一步提升河南黄河文化战略地位

  王明钦2023-01-17

  一、打造国家级黄河文化地标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这是新时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战略任务。

  黄河文化只有依托物质和精神载体才能传承下来,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保护、传承和弘扬。要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首先要明确黄河文化资源类型有哪些、在哪里、重要性如何,如何进行识别,有哪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资源可以作为文化地标的载体进行建设。

  河南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厚重,类型多样。但不是所有文化资源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地标。这就需要对文化地标进行识别,特别是具有国家意义的文化地标。识别和打造国家级黄河文化地标,有利于进一步突显河南在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河南黄河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

  二、河南国家级黄河文化地标识别及内涵

  河南国家级黄河文化地标,可以按照其承载的重要意义,在黄河水利工程(水利设施)、历史事件、文化遗址、黄河自然景观、黄河治理等多种文化资源类型中进行识别和选取。经过识别和研究,河南境内的以下地标,可以作为国家级黄河文化地标予以考虑。

  (一)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

  古三门峡是大禹治水的丰碑所在地。三门峡大坝是黄河治理的重大水利工程,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20世纪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唯一一个水利工程。

  作为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一座丰碑,三门峡大坝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石,屹立于黄河之中,力挽狂澜,被奉为英雄石,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象征。

  (二)中华远古文化的集中代表——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和仰韶大峡谷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境内,地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遗址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仰韶大峡谷以险、奇、清、幽、神、灵、野、秀的山水而著称,景区内有各类自然人文景观500余处,包含悬棺谷内的仰韶原始部落,资源类型多样,组合完美,为国内罕见。

  仰韶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集中代表,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见证,反映了黄河中游的古代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源头追溯有重大意义。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在仰韶文化区域既有丰富的地质科考价值、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有黄河壮丽的自然风光,是黄河流域不可多得的文化地标。

  (三)黄河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处,控制黄河流域面积923%、径流量912%、输沙量100%,是治理黄河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开发里程碑式的特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黄河的治理开发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壮举。小浪底水利枢纽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小浪底水利枢纽不仅为黄河防洪防凌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彻底消除了20世纪黄河下游断流的不利局面,提高了生态环境需水保障程度,为实现黄河下游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天地之中——黄河岸边的登封历史建筑群

  《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山为中岳。”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数千年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古老的中原地区上下三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初创和形制典范,集中体现了人类杰出的创造力,具有世界性价值。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于河洛文化圈内,考古曾发现了属于王朝性质的登封王城岗,正是位于今豫西嵩山附近的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黄河北岸的古济水流域。标志着华夏部落“中心地”的嵩山地区,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核心区域,是众族之祖的生息地。周公测景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成为黄河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古代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五)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是雍正皇帝为治理黄河水患,御祭龙王,封赏历代治河功臣,特下诏书建造的行宫、庙观,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嘉应观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黄河河神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是黄河文化代表之一,文化价值、建筑美学价值、文物保存价值很高。

  (六)中华始祖故里

  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为汉籍史书中记载的有熊氏族居地,故有熊国之墟,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创业、建都之地。

  桃花峪为中国三大阶梯地势二、三级交接点,山地与平原衔接处,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处,是刘邦、项羽中分天下的鸿沟所在地,为伏羲、神农、燧人氏等人类始祖活动的地方。

  黄帝故里与三皇山桃花峪均为中华始祖的故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七)黄河古都、悬河奇观与黄河治理精神——开封

  考古发现,城摞城遗址开封市龙亭一带地下3—12米处,上下叠摞着6座城池,其城墙、中轴线几乎都没有变化。开封柳园口一带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成为中国最高的悬河。镇河铁犀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北2公里许铁牛村,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河南巡抚于谦为镇降黄河洪水灾害而建。铁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又被叫作开宝寺塔、祜国寺塔。汴河北通黄河,南达淮河,沟通了黄河与淮河的水上交通。东坝头——黄河兰考段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呈“U”字形,因地势险要,素有“豆腐腰”之称。焦裕禄精神是焦裕禄同志带领黄河岸边兰考县群众抗风沙、治盐碱、除内涝而铸就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精神。

  开封市的这些地标充分展现了黄河与滨河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表达了人民要求根除河患的强烈愿望,是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历史见证,反映了中华儿女依赖黄河、又苦于黄河的历史,是黄河文明最有力的见证。

  (八)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台前

  “千里运河难在台前段,台前段通则千里运河通,台前段活则千里运河活。”大运河台前段地处黄河与运河交汇处,全长10余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治理上最难、最关键的一段,不仅拥有古运河文物群,还是古运河治理和航运的关键点,在运河治理和航运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打造国家级黄河文化地标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注重文化地标在中华文化根脉中的重要地位

  中华始祖和仰韶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集中代表,是中华文化的直根系,对于黄河文明探源和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地位。需要从中华文化根脉的重要地位来确定文化地标能否作为国家级的文化地标。

  (二)突出文化地标在黄河流域及国家黄河治理中的重要位置

  有些地标处于黄河流域的重要地理位置上,如三门峡、桃花峪等,要么位置非常关键,要么处于上中下游或不同地形地貌的分界点。有些地标是国家黄河治理的重大工程,如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安澜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这些地标应列入国家级文化地标。

  (三)加强文化地标的空间组合和空间整合

  有些地方的黄河文化地标丰富多样,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这些文化地标能够进行空间组合或整合,形成一个整体的、主题鲜明的文化地标,那么组合后的文化地标将具有更加显著的意义和价值。如开封古都城摞城、地上悬河、东坝头、焦裕禄精神等,每一个都是重要的文化地标,但如果进行空间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其地位和意义将更加突出。

  (作者系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