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后发展地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原智库》(2020)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组2021-01-20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地处内陆的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当前仍然存在着经济基础不强、短板突出、结构不优、质量效益偏低、对外开放度不高等问题。内陆的后发展地区要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发展动力方面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就要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后发优势,从而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传统发展模式弊端已日益显露  

由于中国长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出现不协调、不可持续和贫富悬殊等问题。同时由于中国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一直转型不到位、不理想,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较大矛盾,发展模式弊端日益突出。  

1在人口红利方面  

中国到2016年时,60岁以上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两亿多,占全部人口的161%,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状态。同时,年轻型人口在减少,20世纪80年代出生22亿人,90年代出生2亿人,而21世纪的前10年,只出生1亿多人,且呈逐步递减态势。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相当于欧洲的近2倍,占世界总数的235%。人口老龄化的迅速来临使得老年抚养系数迅速提高。  

从2012年开始,中国平均每年净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数百万,社会不时表现出的“用工荒”就是证明。同时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在过去10年内年均上涨了12%左右,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这也是劳动力减少的缘故。这种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中国人力资源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人口红利”在开始消失,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并将成为一些企业经营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因素将会不断消减,外贸优势不断减少。  

2在资源环境方面  

当前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源严重不足。中国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是中国最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陆续占到世界的15%左右,但能源最终消费量却占到了世界的20%左右,发展方面是成本高、代价大,甚至是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这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二是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在一个时期内,全国7大水系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排放量多年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老百姓对此反映十分强烈。三是要素投入“边际递减”效应越来越明显。2015年中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为670%,煤炭为649%,平板玻璃为6799%,闲置产能达1/3左右,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长期性和绝对性的过剩,库存积压问题相当突出。  

3在收入分配方面  

据前些年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家庭财产基尼系数已远远超过040的国际警戒线。其中,最高的1%家庭,占有全部财产的346%;最高的10%家庭,占有全部财产的620%;最低的25%家庭,占有全部财产的12%;最低的50%家庭,占有全部财产的73%,由此可见贫富之悬殊情况。不可否认,只要有市场竞争,就一定会有差异性;如果完全搞平均主义大锅饭,社会肯定也难以发展,“文革”就是一个例证。所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引入竞争机制,搞市场经济,因而贫富差距就出现了,这应该说不可避免。但问题是,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节节攀升、发展过速,到21世纪前后已经达到了05到055之间。根据黄金分割律,基尼系数的准确“警戒线”应为0382,对照040的国际警戒线,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非常高了。如近年来欧洲国家的情况是:奥地利0231,丹麦0247,瑞典025,德国0281。美国近年来贫富差距也是快速上升的,如2011年已达到048,所以社会反映强烈,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就导致了美国“草根”阶层与华尔街的激烈对抗。基尼系数更高的非洲、拉美国家,则是政治不稳、社会动荡、问题不断。  

与基尼系数密切相关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贫富差距非常突出。如2018年福布斯财富榜显示,中国首富马化腾的财富价值为4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00亿元;马云其次,是4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00亿元;杨惠妍第三,是2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0亿元,他们在全世界都排在财富榜的前10名。另一个现象是,现在全国还有上千万的贫困人口,而这些人的人均纯收入还在3000元左右。据近年来一家中央媒体报道,一个地方高考录取二本学校的有292人,其中有60人家里拿不起学费,占1/5。所以,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哑铃型特征还比较明显,而理想的橄榄型尚未形成,也就是说中产阶级队伍还偏小。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还有阶层固化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国社会上出现的“仇官仇富”现象就不是无源之水了,就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如果让这个问题一直发展下去,其隐患是堪忧的。  

二、创新驱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意义重大  

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长期以来依靠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环境成本不断增加,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虚胖”现实,使转方式、调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推动了以大数据、信息化、新能源、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科技加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这个深刻变化,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给中国带来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当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临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大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因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已经成为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这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完成由“赶超”到“领跑”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但要真正实现这个历史性转折,最关键的步骤还是要通过在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成为世界科技竞争中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因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2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强大功能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增长方式,不但造成了企业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而且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资源、环境和人口红利等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原有的发展模式已见边际,必须实现发展转型。而创新驱动发展以其巨大的潜力、强大的功能,为我们实现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利器。  

从国际上看,21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不断蓄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了一场几乎涵盖所有领域的群体性技术革命,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成果转化更加便利,产业升级更加快捷,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开辟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广阔空间。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中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基于这种发展现实,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权。而要完成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就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打造新引擎,抢占制高点,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变中取胜,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后发展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树立跨越式发展理念  

后发地区因为资源、资金、人才、技术、区位等问题造成的落后,如果走正常路子是很难追上和赶超发达地区的,只有采取特殊措施,通过“蛙跳”“瞪羚”等战术,依据本地资源和条件,用好“后发优势”,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于这一理念,党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已经提出:“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所谓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利用后发的某些有利因素,实现国民经济的超常规、大跨步的发展。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模式有和谐式增长与突进式增长,其理论依据是后发优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由于后发地区可直接吸引和吸收先进地区的技术,因而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低得多。在同样资金、资源、技术成本条件下,后发地区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没有技术规范和制度路径依赖的制约,只要在国家的保护或扶持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后发地区就有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传统的劳动密集产业的分工领域内实现赶超。根据经济发展非平衡、超常规增长理论,学术界关于后发展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有以下几种思路:一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抓住工业化信息化机遇是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实现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政策。一方面应实行赶超型的产业技术政策,另一方面应以科技创新作为产业政策的中长期主题。三是体制机制创新。依靠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来扩大边界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四是挖掘后发优势。实行跨越式发展,仅靠传统的资源禀赋和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不够的,需要把资源优势快速转变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五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政府力量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促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六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主要是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不断强化机遇意识  

机遇可遇而不可求,转瞬即逝,失不再来。我们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努力抓住当前的几个重要机遇。  

一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一带一路”覆盖面广泛,合作内容丰富,合作方式多元,合作路径广阔,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理念极具亲和力,已成为中国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的大平台。河南地处欧亚大陆桥东端,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会处,向东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可以通过连云港直面太平洋,涵盖沿海各省份,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向西贯通广大西部内陆地区,是西部的前沿,通向亚欧大陆;向北对接京津冀等北方经济区;向南连接珠三角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南方经济区,是国家最新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输欧产品的汇集点,也是中亚、欧洲输入货物的分拨地,河南可以以此为基础,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河南省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对接京津冀地区与长江经济带,通过扩大相互开放,加快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通过发展特色产品贸易、生产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建成国际化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不断培育开放新支点、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河南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二要抓住实施国家战略规划的契机。在河南实施的若干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这一战略规划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了中央支持,有一系列政策机制可以利用,尤其是为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要注意将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强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其定位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国家将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给予实验区政策支持,对河南发展有诸多机遇。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平台和基地,它为河南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促进郑洛新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河南要抓住机遇,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引领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载体和增长极。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打造以郑州为核心圈,涵盖郑汴洛紧密圈、辐射中原经济区的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大平台,具有辐射中原城市群、带动外围经济圈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发展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的重要作用,能利用其这一优势把河南打造成中部地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以上几大战略实施,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重大意义。  

三要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新型城镇化是中央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国家制定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这为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对于促进中原城市群与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等东部城市群和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西部城市群的合作与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凸显了中原城市群作为陆桥通道上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国家重点发展城市群的战略支点地位。河南要抓住时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以城镇产业为支撑,以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枢纽,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构建放射状、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和现代城镇体系,为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强大的战略和实力支撑。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河南地处内陆,没有沿海那样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但河南要有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努力抓住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加快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要提升开放通道优势。要统筹推进空中、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化郑州和卢森堡“空中丝路”战略合作,优化通航点布局,加密国际货运航线航班,推动新开洲际客运航线;推进“中欧班列(郑州)+”建设工程,加密往返班次,拓展新的线路,推进河南省区域中心城市及其他有条件的省辖市建设中欧班列(郑州)货物集散中心;开通至国内主要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推动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全面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完善公铁、铁海、陆空、空铁联运服务规则,加强运输箱体、安检标准、操作流程、数据信息、管理体制等标准衔接,建设全省统一的多式联运运营服务平台。深化大通关改革,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关机构与河南省深度合作、结果互认。  

二要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全面实施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建设卢森堡货航亚太地区分拨转运中心,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开放门户功能。持续深化五大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加快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强化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引领作用,加大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合作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促成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示范区落地转化。高标准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持续推动试验区在政府监管、商业经营、产业培育、标准制定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加快各类口岸建设,完善功能性口岸体系,持续扩大进口水果、肉类、汽车、粮食、国际邮件等口岸业务规模。  

三要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开放,鼓励外商在豫投资设立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投资性公司、营利性养老机构等,支持合资证券公司发展。加强与中央企业合作,全面深化豫京、豫沪等战略合作,积极承接优质产业产能转移。争取世界500强企业、全国500强企业在豫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生产环节在河南省的企业将行政、销售、核算、研发等机构迁入河南省。推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效对接,加强与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对接,完善国际化金融交流机制。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创建财务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产业金融机构,完善产业金融服务。  

四要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国际人才合作项目,加强创新人才开放合作。实施名校英才入豫计划,扎实开展海外名校英才回归、海外智力中原行等活动。加强创新平台开放合作,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特色学科。加大高校研究院、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力度,建设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加强技术创新开放合作,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输出,鼓励和引导“走出去”企业返程投资。  

五要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强化对外开放,改造提升传统外贸产业,加快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建设贸易强省。实施出口品牌战略,落实国家鼓励技术和产品进口政策,促进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紧缺资源型产品进口。巩固扩大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出口,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特色出口基地等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推进旅游对外合作,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四)以创新发展为主要动力  

中国原来采取的发展模式既取得了惊人成绩,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在全球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的趋势面前,中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我们要强化创新理念,加大创新投入,抓好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主要动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  

一要通过创新强力推动发展动力转换。近年来我们经济发展的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已明显减弱,传统比较优势在日益减弱,今后我们的发展动力必须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引领发展,增强经济体系现代化的系统集成力与内生发展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要实现这个转换,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转变上狠下功夫,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动力之源,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打造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优化要素配置,加快培育新动能。要注重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创新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结合、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结合,通过调整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结构,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要通过创新实现发展的“升级换挡”。通过推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发展的“升级换挡”。河南要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等重点领域集聚,打造创新型的产业集群。要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功能拓展、产业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要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培育新的增长极,实现发展的动力创新、路径创新、内涵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三要通过创新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积极开发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占领行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提升河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注重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创新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结合、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结合,通过调整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结构,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构建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发展,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提升创新转化率,提升企业和社会创新意愿,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有赖于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努力向创新型省份迈进。要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外部创新资源,促进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不断增强创新优势。要实施大数据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进步机遇,打造区域核心创新创业载体,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借鉴中关村发展模式和政策,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新型研发组织、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的试点示范,通过国家先进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河南高端人才的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课题组主持人:王喜成  孙建华  课题组成员:张东  黄丽君  吴鹏  李瑞芳  李俊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