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强化联动协调 促进绿色发展

《中原智库》(2017)  张长星2019-11-26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就必须破解资源瓶颈、环境约束的难题,跨过环境风险、生态安全的沟坎,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推动经济较高速度、较高质量发展的各个环节。

  一、强化政府与市场的联动

  绿色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一种崭新理念、一次深刻变革,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和市场主体作用,同心协力,统筹推进。

  一是在经济发展维度上,强化资源消耗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的“三线”思维,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实施前端保护、过程严控、结果严惩的治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发展,积极培育以低碳、绿色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推动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强化矿产资源与终端制造业、生物资源与终端消费品、“城市矿产”与再生产品、生产系统与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发展“量”“质”双升。

  二是在深化改革维度上,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实行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绿色财税体系,切实将“污染者付费”和“使用者付费”原则进行具体化和实操化,推动和保障绿色发展。在宏观层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机制。在微观层面,灵活操作,探索实际工作中的微创新举措,如健全产业集聚区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的综合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类别企业实行不同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推动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企业关停转退或转型提升;加大土地资源盘活力度,探索建立“建设期+投产期+剩余年限使用期”的新增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实行分阶段考核验收,多措并举盘活厂房、设备、土地等闲置资产。

  三是在考评激励维度上,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指标在考评体系中的比重,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大力开展节能环保对标达标活动,有序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倒逼地方政府主动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完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制度,培育绿色权益交易市场,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构建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环境风险责任保险制度,推动绿色发展的各种要素充分流动,矫正要素市场价格扭曲。

  二、强化主体功能区间建设发展的联动

  主体功能区建设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多地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存在两个需关注的问题,一是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者间存在较大利益冲突。如,2015年省级对浉河区、罗山县、光山县的生态转移支付虽然增加到2000万元、1000万元、900万元,但据信阳市初步测算,三区县因生态保护而遭受的损失保守估计也达到9000万元、7900万元、12000万元,限制开发区的生态保护积极性不高。二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核心地位未巩固,分布在政府各部门的各类专项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衔接不充分,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规划间易产生冲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下一步,建议强化两方面工作,一是健全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我省承担生态功能的县调整为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红线保护范围,享受国家和我省相应标准的生态转移支付;逐步将转移支付、合作机制、援助机制、市场机制、争议解决机制等纳入法治轨道,建立省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县市与受益地区,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多渠道横向补偿关系,有效提高生态功能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协调机制。在现有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细化和完善,形成一个“顶层规划”,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各类规划编制、衔接的基础和依据,以统领各类空间性规划。

  三、强化绿色供给与绿色消费的联动

  绿色发展既需要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也需要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绿色产品和便捷高效的服务,需要政府健全扩大绿色消费的制度体系和基础设施,从而推动绿色发展向更高水平跃升。

  一是全面提高绿色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做好绿色技术储备,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引导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支持企业建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预计未来5年,我国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市场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未来一个时期,应积极构建供给方和需求方相互信任机制,加强对跨区域、跨行业分享业态的适度监管,健全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制度措施,积极培育交通出行、生活服务、房屋短租、知识技能、金融、生产能力等领域的共享经济品牌,充分挖掘闲置资源潜在价值,实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三是深化“互联网+”绿色行动。积极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品、设施等绿色消费信贷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积分制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引领绿色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立体监测、在线查询、定制推送等体系,提升危化物等重点风险防范水平、应急处理能力和公众参与监督效能。利用电子标签、二维码等物联技术,跟踪电子废物、废旧汽车及零部件等废旧资源流向,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逐步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作者系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