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诚信意识养成

《中原智库》(2015)  单玉华2019-11-26

  对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学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关注、探讨和呼吁。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的信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甚至是举世关注的问题。国务院2014年6月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使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向全新的发展阶段。纲要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界定非常明确:“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广泛而全面的信用规范、信用制约和信用处罚,而是形成全民自觉的诚信意识并自发地付诸信用行为。

  一、信用社会构建的层次

  信用是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重要衡量指标,信用社会的建构有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全社会养成诚信意识,守信用成为全民自觉习惯,社会信用秩序井然;第二层次是社会信用体系规范严谨,人们意识到信用体系的外制约力量并不得不接受这一力量的制约;第三层次是社会成员意识到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建设信用体系;最低层次是知道守信用是正确的,但是社会个体和各种单位、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略信用的状况。我国现在的社会信用层次,应该处于第三层次的初始阶段。统观世界上信用发达的国家,一般具有三个条件:全民的诚信意识,自觉的信用行为与完善的信用体系制约。事实上,前面的两个条件可以合并为一个条件:有了诚信意识,自然会有诚信行为。而如何养成诚信意识、使诚信行为成为全民自觉,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难点。

  二、社会信用意识的培养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固然需要关注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组织,他们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信用程度的提高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形成社会信用氛围的重要环节。但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全民信用意识和信用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个人有了信用意识和信用习惯,无论是求学、务工、经商、当公务员等等,都会以诚信为准则,规规矩矩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这是解决信用问题的根本路径。反过来,一个还没有走向社会就习惯于考试作弊的学生,一旦走向社会,无论他干的是什么工作,能经受住漫长人生中的种种信用考验吗?

  总结国外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培育公民诚信意识和信用行为的主要路径是:教育灌输,环境影响,完善的制约、监督与处罚系统。当下中国,人们不缺少对诚信的认知,大家普遍认为诚信是美德,信用缺失是当今社会的显著弊病。但是,我国道德建设近些年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知行反差”,即“知道”、“认可”与行为的脱节。在信用问题上同样如此。知行反差在信用问题上的表现,是人们普遍知道信用的重要,甚至由于信用缺失而蒙受过各种损失。

  提升我国公民的诚信意识,重要的不是教育与灌输,而是征信体制的完善、信用监督和处罚体制的建构和落实。此前有不少报道与文章,描写西方社会公民高度的诚信理念和普遍的信用行为。事实上,这些国家公民信用意识的养成,也是一个逐渐推进和持续维护的过程。这些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人财物用于建设个人信用系统,实现了各种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最终与处罚机制对接,使不守信的行为成本非常之高,甚至贻害终生。如此的“信用硬环境”势必引导和督促人们的信用行为,使人们不得不守信用,进而在信用的社会氛围中逐渐养成信用意识和信用习惯。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尚未形成,社会成员信用记录严重缺失,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励不足,失信成本偏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快全民征信系统建设。征信系统不仅要涵盖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还要涉及每一个公民,做做到依法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每个人的信用信息;另一方面,要建立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查询、交换、共享、处罚机制。

  在完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的前提下,征信机构在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范、避免利益冲突和保障信息安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必须依法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与此同时,推进各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逐步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联合奖惩机制。通过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使个人的信用信息在就业、事业发展、金融活动和商业活动等人生多领域活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完善的信用采集监督系统和高昂的失信成本,是人们不敢失信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比较成熟的环境中,失信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只有人人都把诚实守信当成大事,一生谨守信用,讲诚信守才能蔚然成风,人们才能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逐渐养成诚信意识,塑造守信品格,形成信用习惯。现在,在我国建设涵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信用体系,其技术条件和资金力量基本具备,只有把全民信用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硬件基础,全民诚信意识的提高和信用习惯的养成才能驶入快车道。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