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 让全民守法成为社会新常态

《中原智库》(2015)  程传兴2019-11-25

  在河南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过程中,全民守法是依法治省的应有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重要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不仅要有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推动,还需要全民法治观念的增强和提高,让全民守法成为我省社会新常态。

  一、全民守法成为社会新常态任重道远

  虽然我省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守法观念逐渐增强,但是全民守法成为社会新常态还任重而道远。法治观念淡薄、不尊法不守法不信法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很多人不信法,信关系、信钱、信闹。形成部分社会成员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是:

  第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我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深受封建的人治、君主治理、家族治理的浓厚影响。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传统和思想基础比较薄弱,在社会治理中习惯依靠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而主要不是依靠法律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这种传统文化对领导干部的影响较多,以言代法、以权代法、权大于法、徇私枉法等现象正是对人治传统的沿袭和体现,整个社会缺乏信仰法律的氛围。

  第二,农耕文化的规则影响深远。我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在农耕文化中农民和农村社会可以说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与公众社会的行动逻辑差别很大,其对于人情和权威的盲目信任和高度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百姓法治观念的确立。遇事找熟人、走关系等现象较为普遍,没有把依法办事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维护个人权益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第三,现实中存在司法不公、有法不依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努力依法行政,但还有个别干部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使社会公平正义遭到践踏。另外,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受错误的维稳观念影响,不敢完全依法办事,一些“工闹”“医闹”等违法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出现守法吃亏、违法得利的现象,导致部分群众“信权信钱信闹不信法”, 民不信法是官不依法办事造成的。

  不尊法不信法不守法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的存在,阻碍着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进程,必须切实消除这种不良现象和思想观念。

  二、全民守法成为社会新常态必须构建人民守法的内在动力

  要形成全民守法的社会新常态,需要通过全社会的不懈努力,促使公众“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尚法、护法”。

  一是推动全民知法懂法,让全民守法成为思想自觉。要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弘扬法治精神,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守法得到激励。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不仅源自思想觉悟,还源于守法者的权利能够通过法治得到充分保障。只有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执法必严、司法公正,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让人民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只要法能保民,民就守法。公正的司法实践就可以逐步引导全民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和习惯。

  三是坚持违法必究,让人民感受到法律的威严。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让不守法者受到惩罚,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让全民敬畏法律,才能使全民获得持续的内在的守法动力。

  三、全民守法成为社会新常态必须要抓住“关键少数”

  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全民守法,要突出重点,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

  首先,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是促进全民守法的关键。从“人治”走向法治,领导干部是关键。作为拥有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其法治意识、法治信仰,带头尊法守法的言行社会影响力大,特别是对全民守法的示范作用更大。如果领导干部不信法、不尚法、不守法,甚至带头违法,势必动摇着“法”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和地位。

  其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是促进全民守法的保证。“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能不能实现全民守法,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厘清手中的权力清单,始终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避免权力出轨。只要领导干部坚持依法行政,就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就能彰显法律的威严,就必然能引领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的风气,就会逐步让全民守法成为新常态。

  总之,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重要根基。我们必须把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省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努力让法治成为全省人民自觉的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引导全省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