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把握新常态下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方略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支撑

《中原智库》(2015)  李政新2019-11-2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人才作为生产函数中最重要因素的作用更加凸显,人才发展环境、趋势和规律等都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时期的新特征,对进一步实施人才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省虽然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强省,存在着人才总量相对偏低,人才集聚效应较弱,协同创新效率不高,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等问题。要从战略高度出发,顺应新趋势、把握新常态、推出新举措,结合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科教兴豫等战略的实施,持续深入推进河南人才强省战略,为建设“四个河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一、实施人才战略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发展方式转变对实施人才战略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

  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速不断下调、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阶段性特征,旧常态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大多数支撑因素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其中,造就“中国经济奇迹”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口红利已经出现拐点,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多年来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杠杆的宽松货币政策,因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和天量M2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难以为继;土地、资源、环境等曾长期被忽视因素的约束力越来越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从过去过分依赖投资增长、资源消耗和初级要素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驱动。把人才作为一种重要的稀缺性战略资源,对人才的培养、聚集和使用等作出重大全局性安排,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措施,实施人才战略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迫切和重要。

  (二)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要求优化以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趋势,要求必须提升包括劳动者在内的生产要素质量禀赋,原有以普通劳动力为主要构成的人力资源结构必须优化为以人才为核心的新结构。由于人力资源存在着质量对数量的较强替代性,对应于普通劳动力的日益短缺,可以通过增加人才比例、提高人才层次或更好的发挥人才作用来弥补。特别在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情况下,充分发挥人才的替代作用,将成为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对于我省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省份,加快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更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努力提高研发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比重,提升人力资本总量。

  (三)流动与集聚成为发挥人才效能的重要方式

  实践和理论表明,“集聚”是造就人才高地发挥人才效能的重要方式,越是那些科教基础好、政策环境优、对外开放度高的地区和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越强,越容易产生人才集聚,越容易将现代科研成就和产业经济效能激发出来,并通过人才集聚度的不断提升带动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形成“营造环境—人才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集聚度提高—推进更高层次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新一轮产业革命对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舞台提出了新要求

  创新是人才的特有品质,创新驱动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才驱动发展。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不断加强。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要想追赶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实现与新产业革命同步的战略目标,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关键在于如何培育、造就和集聚大量创新型、技能型人才,通过优化环境让人才充分施展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互联网+”预示人才协同创新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和提升,快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社会深刻变革。在未来“互联网+”时代,人才创新活动的非线性、网络化、全球化特质将会进一步凸现,公司和“创客”们将更多的依托互联网发展,在充分张扬个人能力才华的情况下即时分享、整合、利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线上线下物质文化成果。未来的创新活动,将会越来越多的从单一行业、单一方式向多行业、跨行业和多方式转变,从个人创新到集体合作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转变,从而聚合更高能级的知识创新、产品创新,提升创新率溢出效,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三、有关对策建议

  第一,把握规律调整思路,坚持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不动摇。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在全省各项工作布局中的战略地位,顺应经济新常态,确立新思路,确立以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新体系,提高各类人才在人力资源构成中的比重,统筹提高全体劳动者整体素质,调整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第二,提升人才集聚度和人才贡献率。在增加全省人才总量的前提下,把通过实施差异化人才集聚定位策略提升专业人才集聚度,特别是提升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人才集聚度,作为实施人才战略一项重要举措。采取差异化的人才定位和人才策略,打造特色人才集聚平台,积极吸引和集聚特色专业领域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加快提升专业化人才在不同产业集聚区等不同发展载体的集聚度,推进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第三,积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前沿性领军人才。顺应新一轮产业革命大势,围绕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前沿和制造业智能化、互联网+等战略领域,结合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等为重点,在代表当今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我省在全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领域,优先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内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努力培养一大批企业科技人才,有效发挥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第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型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协调好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促进高校发展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定位趋同向特色发展转变、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转变、由单向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关乎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有效平台,推进校企合作,改进技能培训模式,促进技能培训与产业资源融合发展,全面提高技能培训的效率、质量和层次,力争使劳动力技能培训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相适应。

  第五,健全激励机制,推进创新创业和协同创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系,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转化应用、环境建设等方面,健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积极搭建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一批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加快提供技术来源、创业辅导、财务咨询、贷款风险补偿等集成服务。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新创业和协同创新,积极打造“互联网+”创新平台和建设“互联网+”创业社区,实现人才虚拟集聚。

  第六,优化人才环境,破解人才束缚。倡导“人才本位论”的新伦理新风尚,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构建宽松、包容的人才制度环境,破除一切束缚人才、轻视人才的传统习俗。加大包括软科学在内的各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引进人才和原有人才公平统一的政策扶持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人才发展秩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完善各类人才在户籍管理、柔性流动、兼职创新、咨询服务、科研成果转让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和龙子湖高教园区、洛阳新区等地建立“人才特区”,引入“负面清单”人才管理模式,比照国际先进经验和惯例打造人才“实验田”。

  (作者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