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原智库》(2015)  吴宏亮2019-11-25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是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它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制定,而被用于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发轫于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邓小平理论,逐渐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一、中国现代化理论发轫于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确立了制度前提,使现代化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中。

  第二,使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现代化事业必须有现代化的政党来领导。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中国的现代化政党只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主要历史阶段,使中国的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现代化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

  第三,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中国在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之后,毛泽东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必须走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强调过渡时期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从1953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出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思想。

  二、中国现代化理论初步形成于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科学地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使经济建设成为中心任务,使实现现代化真正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坚决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

  第二,在真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消除了长期影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姓“资”姓“社”之争,廓清了中国通向现代化道路上的迷雾。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目标、依靠力量、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强调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邓小平具体规划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中国现代化理论不断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积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系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