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系列谈之三

  河南日报评论员夏远望2019-10-2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应对世界发展的风起云涌、波谲云诡时,从容持重、行稳致远。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我们才能更好地挺起文化自信的脊梁。

  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农耕文化是古老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有一个认识误区必须厘清,这就是农耕文化“落后论”。人类文明从源头上看,无非两种类型,一是游牧文明,二是农耕文明,至于海洋文明或商业文明,本质上依附于农耕文明而存在,其出现也相对较晚。种植农业的人口承载量是游牧的十倍以上,四大文明古国全部是农耕文明,游牧民族在武力征服农耕民族后,往往被后者的文明所同化。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主要来源于农耕文化,当今的工业文明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只有懂得了农耕文化,才能掌握中华文明的基因,进而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掌握先机。

  深厚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更来自于创新和发展。文化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本质就是人化,黄河本身是一条自然的河流,人类对河流有了接触、了解和认识,有了利用河流、治理河流、保护河流、欣赏河流的社会实践,才产生了河流文化。黄河文化在人与黄河的互动中孕育诞生,也伴随着充盈澎湃的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把黄河治理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类的幸福河,既是重大的战略目标,也是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盲目的,它基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断得以增强,古老黄河文化也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激荡中,在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守正创新,注入新的内涵,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崭新气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的黄河文化更加彰显生态之美。周朝曾颁布《伐崇令》,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古人朴素的环保理念在今天已科学化、系统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让黄河成为“生态之河”,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文化自觉,正浸润在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鲜明标识。

  新时代的黄河文化更加泽被人民福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切实做好民生答卷,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核。

  新时代的黄河文化更加体现开放包容。一个不自信的民族很难敞开胸襟,兼容并蓄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黄河之滨、中原腹地,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广聚天下英才、汇聚创新资源、助力中原出彩,积极共建“一带一路”,全流域开放发展,让黄河走向世界,让世界拥抱黄河,海纳百川、奋勇争先已成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深沉气质。

  1948年3月,毛主席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时,站在摇晃的小木船上,望着滚滚黄河水,深深感叹:“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敬畏黄河、保护黄河、发展黄河,一条造福人类的大河正以崭新面貌奔腾在东方神州大地,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