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

《河南日报》(2025年07月18日第09版)  赵勇 闵祥鹏2025-07-18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文化发展任务极其艰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文旅强省,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质、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河南考察调研,每次都看文化、讲文化,从安阳殷墟到南阳医圣祠,从龙门石窟到黄河之滨,对中原文化念兹在兹、关怀备至。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要求,并指出,要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既对中原文化传承发展寄予厚望,又对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握“两个结合”的根本路径,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立足中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独特优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历史自觉,以守正铸魂、以创新破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文化繁荣兴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河南方案。

  激发文化大省的潜力活力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大地始终是文明星火最炽烈的发源地、文化基因最鲜活的传承场、精神血脉最深厚的滋养地。中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源头活水。文化资源禀赋优越,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文物考古资源丰富,作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原地区6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城邑实施重点研究,其中位于河南的就有5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省入选项目总数达5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中原大地作为圣人辈出的思想原乡,老子、孔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思想巨擘在此著书立说、周游讲学,儒、释、道、法等思想流派在此碰撞交融,共同构建起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文旅产业潜能巨大,今年1—5月,全省旅游接待量超5.39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165.73亿元。要深刻把握我省文化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国家重大战略的政策红利和技术变革的时代际遇,用新技术、新理念激活中原文化的优秀因子,进一步把厚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河南打造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水平,推进“四个分时期”专题历史文化研究。健全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布局一批规模体量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省管国有文化企业打造业内旗舰劲旅。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殷墟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世界级文化地标。推动文艺创作勇攀高峰、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对于中原大地而言,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厚土,既是传统文化的富矿,更是“两创”实践的“试验田”。从甲骨文中的古老智慧到数字技术赋能的文化新态,从中原粮仓的农耕记忆到文旅融合的产业变革,须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精神,在转化中激活传统的当代价值,在“创新”中拓展文化的传播边界,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的“两创”之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在于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通过价值再造,将过去时的文化资源转化为进行时的精神滋养。我们要以挖掘时代价值为切入点,让传统基因融入现代生活的精神血脉,让传统文化从文献里的文字、博物馆的文物转化为滋养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活的文化;将历史长河中的精神谱系与新时代奋斗精神贯通,构建起具有中原特色的精神坐标。要转化发展好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活在当下。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活态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这些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河南作为文化遗产大省,要始终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构建起全链条保护传承体系。要弘扬思想精华,让传统智慧融入当代。中原大地是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的孕育地,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让中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时代的共振共鸣共情中,迸发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要赓续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传之久远。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要以“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为抓手,推动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让红色文化成为中原文化最鲜亮的底色。要强化科技赋能、创意驱动,让文化表达新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把握“数字中国”建设机遇,打造“数字中原文物”“云端文化服务”等品牌,以“创意+产业”为抓手,构建起“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制造”的融合发展格局。通过科技赋能、创意驱动让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强起来。

  增强中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文化传播力决定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持续提升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创新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触达更广泛受众。加力推进品牌塑造,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原篇章,把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打造成标识性文化符号,推动中原文化破圈出海。精心实施“中原文化海外行”活动,通过甲骨文、妇好鸮尊、贾湖骨笛等“文化使者”,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借力科技与业态变革拓展文化传播新边界。用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充分用好数字时代的发展机遇,推动“文化+互联网”向纵深发展,以科技赋能为引擎,以业态融合为路径,推动传统文化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升级,打造现象级文化IP,持续推出“豫见中国”系列短视频,通过“汉服小姐姐游殷墟”“非遗匠人做汴绣”等形式,让中原文化以更鲜活的表达、更贴近的方式,成为世界感知中原、读懂中国的重要窗口。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依托“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全球推广活动、“中原文化海外行”,让海外观众在“触摸”文物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和”与“合”。以国际化表达、年轻化传播为策略,推动中原文化从区域叙事向全球表达跨越。持续培育一批“95后”“00后”文化博主,通过年轻化表达让中原文化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形成破圈传播。加强国际传播中心和对外传播智库建设,鼓励高校、社科研究机构开展文化传播研究,积极构建河南对外传播新生态。

  彰显融合服务国家战略的文化担当

  中原文化的繁荣兴盛,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必须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守护文明根基、赋能民族振兴,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协同沿黄九省区积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整合嵩山、河洛文化遗址等资源,打造“黄河文明探源”核心区,推动黄河文化从地域文化升华为国家文化符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坚持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持续深化与沿线国家文化合作,让中原文化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积极推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考古科研项目,自觉承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文物保护利用体系的重要使命。发挥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世界古典学、中国学研究,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原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时代的使命。从守正中筑牢文化根脉,在创新中激活时代活力,于担当中服务国家战略——中原大地正以文化自信之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史诗。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原文化必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系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南特色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河南特色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7月18日第09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