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强调,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6月,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抓好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健全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所在。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锚定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是涉农领域中具有现代农业相关的农业信息化、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智能装备等专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要将农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布局中。当前,河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涉农高校作为农科创新人才的“蓄水池”,肩负着培育农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责,要加快建立与农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聚焦现代种业、智能装备、绿色生产等关键领域,实施“神农英才”专项计划,重点培养能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引领产业变革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扎根田间地头的推广专家。
重构“大农业”学科生态:打造现代农业教育新样板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志着中国农业正式迈入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造田”新时代。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对“大农业观”学科体系进行新一轮调整优化。一方面要突破传统农学、工学、管理学的学科壁垒,推动智慧农业、生物育种、食品工程、农村经济等领域的深度交叉,打造覆盖“种质资源—智能装备—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链条的学科集群。另一方面要紧密对接河南农业“十大集群”建设需求,聚焦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绿色低碳等前沿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产业需求—学科供给—人才输出”的闭环反馈系统。还要联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业学院、实践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培”等模式,将科研攻关嵌入农业生产一线,实现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三维协同”育人新范式
面对传统农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合作“浅层化”、人才能力与产业升级“脱节”等问题,亟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三维协同育人新范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农业现代化需求侧的全要素对接。一是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聚焦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战略布局,推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高校与牧原集团、想念食品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需求库”,围绕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等紧缺领域,开设“微专业”“定制班”,打造“专业课程+产业实践+双创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以创新链赋能为核心,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推行“双导师制”“项目制”教学,推动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通过校企联合设立“智慧农业创新班”,让学生在种子基因编辑、数字农场管理等前沿项目中实践,培育解决复杂农业问题的创新能力。三是以教育链升级为支撑,完善长效协同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主体”的三方联动机制,完善“人才共育、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制度,鼓励企业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高校实训基地。例如,河南农大与秋乐种业共建现代种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人员深度参与硕士生培养,学生毕业论文选题90%源于企业技术难题,形成“教学—科研—产业”闭环。
创新“引育用留”机制:激发人才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引、育、用、留全链条一体谋划,健全青年人才服务“三农”的激励机制,以高质量、高层次农业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在“引”的维度,应构建精准引才体系。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设立专项引才基金,实施“中原农谷英才计划”,通过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吸引顶尖团队。在“育”的层面,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与牧原集团、秋乐种业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完善“定向培养+基层服务”机制,每年培育500名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在“用”的环节,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平台。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载体,推行“项目负责人制”,赋予人才技术路线决定权。建立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突破性成果给予特殊奖励。在“留”的保障上,实施“安心工程”组合拳。构建“薪酬+股权+成果转化”多元激励机制,在郑州、洛阳等地建设人才公寓社区。通过构建全周期服务链,让农业人才扎根中原沃土,为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提供持续动能。
强化政策保障:构建农业人才发展生态系统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期,河南亟须以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构建“战略引领—学科支撑—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政策护航”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将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纳入本地区人才目录,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统筹利用现有政策、资金、项目、平台,强化对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专项支持,不断提升农业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引领一批又一批农业高层次人才扎根农村、深耕农业、造福农民,这必将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07月18日第12版)
统筹:吴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