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灾减灾体系 守护“中原粮仓”安全

河南日报  徐向阳2025-10-31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河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面对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的严峻挑战,河南要多方协同发力,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河南担当: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这片地处中原腹地的广袤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核心区,被誉为“中原粮仓”。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农业资源,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二,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相当于为每位中国人贡献95斤口粮。河南以不足全国1/16的耕地贡献了全国近1/10的粮食、1/4的小麦,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河南不仅是“国人粮仓”,更是“国人厨房”,不仅解决了本省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从面粉、大米等基础粮食制品,到各类精深加工食品,河南粮食加工产品畅销全国乃至全球,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保障了粮食产业链的稳定运行。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河南粮食生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如暴雨、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不仅影响当季粮食产量,还对土壤、农田基础设施等造成长期破坏,严重威胁河南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筑牢防灾减灾体系已成为守护河南粮食安全、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的紧迫任务。

  气候挑战:极端天气威胁 “中原粮仓”稳产

  近年来,河南粮食生产遭受极端天气的冲击愈发频繁。2021年的特大暴雨,致使多地农田被淹,农作物受损严重。2024年夏收期间,全省遭遇历史罕见的“烂场雨”,持续的降雨天气使大量小麦倒伏在田间,因雨水浸泡而发芽、霉变。2025年3月到5月,在小麦形成产量的关键期,全省平均降水量3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土壤墒情急剧恶化,持续的干旱导致小麦叶片枯黄、分蘖减少,部分地块甚至出现死苗现象,小麦生长受到严重影响。2025年7月以来,河南持续晴热、高温、少雨,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豫南和豫东地区的驻马店、南阳、周口等地连续超过30天没有有效降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此外,近年来,河南还频繁出现“旱涝急转”现象,如2023年夏部分地区先旱后涝,导致玉米根系受损,抗倒伏能力下降。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带来的巨大冲击,筑牢防灾减灾体系、守护“中原粮仓” 安全,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当务之急,不仅关系到河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和社会稳定。

  筑牢防线:构建“四位一体”防灾减灾新格局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防灾“尖兵利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气象、农业等领域的科研投入,加强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农业灾害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气象变化、土壤墒情、农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实现对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的精准监测和提前预警,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灾害信息服务,让农民能够早做准备,从容应对灾害。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和推广适应气候变化、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和应用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抗灾能力。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不仅效率高,而且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夯实基础,织密工程防御 “防护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田抗灾能力的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按照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的标准,持续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配套智能灌溉、排水防涝设施,大幅提升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在干旱时期,能够满足农田灌溉需求;在洪涝时期,可以及时将多余水量排出,减轻防洪压力。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建设更多的水库、坑塘、机井、泵站等水利设施,推广智能化的滴灌和喷灌系统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农作物的需水情况和土壤墒情进行精准灌溉,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有效应对干旱天气;加强河道整治、疏浚沟渠,提高农田的排水能力,防止农作物因积水受涝。此外,加强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生产资料运输和农业生产用电需求,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机制,构建高效应急 “响应链”。完善的应急机制是有效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关键。要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制定详细的灾害应对流程和措施,包括灾害预警发布、应急响应启动、物资调配、人员救援、灾后恢复生产等各个环节,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对工作。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建立充足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排灌设备、救灾机具等农业生产救灾物资储备库,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调运物资,满足受灾地区农业生产恢复的需要。同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建专业的农业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一旦发生灾害,能够迅速赶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和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

  全民参与,凝聚群防群治“共同体”。防灾减灾,人人有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凝聚群防群治“共同体”是河南粮食生产防灾减灾的基础。各地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激活全民防汛力量,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农民和社会公众对农业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能力。让广大农民了解不同灾害的特点和危害,掌握科学的防灾减灾方法和灾后生产恢复技术,如如何在干旱时期合理灌溉、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进行灾后农作物改种补种等。可建立 “田长制 + 网格员” 灾害巡查制度,将农田管理责任细化到个人。田长和网格员定期对负责区域的农田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灾害隐患,如农田水利设施损坏、病虫害早期迹象等,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此外,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业防灾减灾工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防灾减灾公益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业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特别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仓储保鲜设施,提升粮食产后的储存和保鲜能力,减少因储存不当导致的粮食损失,增强整个粮食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31日第12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