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五五”时期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十五五”规划的目标上,体现了浓厚的承前启后、向2035年关键时间看齐的特征。我们必须依托这一定位,科学制定实现“十五五”规划目标的各项措施,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打好基础。
“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复杂,但优势依然显著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基础好、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复杂多变。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我国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与矛盾日渐增多,经济社会政策中需要统筹兼顾的因素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性更为突出。从国际环境看,全球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依然高涨,贸易保护主义仍然较为突出,部分国家针对我国发起的“脱钩断链”措施存在继续扩大的可能,同时世界各国在未来产业及新兴产业的战略制高点之争日益加剧以及前沿科技与产业所具备的难以预测特征,都使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呈现提升趋势,战略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态势日益显著。这对“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两方面潜在影响:其一,它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更容易受到意料之外因素的影响,影响其正常发展进程;其二,许多因素兼具危机与机遇的双重特征,如果应对得当,就能化挑战为机会,使其成为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因此,我们要对复杂的环境保持科学的态度,既不能掉以轻心,又要勇于接受挑战,通过提前做好各种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外部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冲击,并积极利用好外部环境变化中的积极因素,使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尽管面临的外部挑战与不确定性提高,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依然显著,长期趋势没有改变。这些优势主要包括: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体制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保证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超大规模人口、不断增长的人均收入支撑,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有力支持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全球最突出、对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强化和国际大循环的优化提供强力依托的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全球数量领先,技能结构与水平不断优化,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的人力资源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些优势不仅没有弱化,而且呈现逐步强化的优势。以消费市场规模为例,“十四五”时期的第一年(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到2024年则达到483345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达到365877亿元,同比增长4.5%,表明我国消费市场处于稳步扩张态势。从人力资源情况看,尽管劳动就业人口总量从2021年的74652万人降低到2024年底的73439万人,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但是以受过高等教育为标准的人力资本数量却呈现稳步提高趋势。在这些不断强化的有利条件支撑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更为突出,为“十五五”时期的各领域建设的顺利开展与各项目标的圆满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质量发展依然是“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把“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作为首要目标,与“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的历史定位相匹配,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十五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应着重做好如下三个方面内容: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才能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提供源源不断动力,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经过改革开放之后40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断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与发达国家“并跑”甚至“领跑”的局面。但是,整体来看,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依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完全改观,成为制约我国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竞争力升级的“痛点”。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相关体系建设,实现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科技创新各环节有效贯通,不断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将传统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相关的前沿技术突破作为重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在“十五五”时期取得重要突破,并在全球前沿产业竞争中谋求有利位置,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进而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提供强劲动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的必由之路。首先,以科技创新、数实融合为支撑,不断推动以工业为主体实体经济高效发展,改变过去一段时间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过快下滑的趋势,将制造业比重维持在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合理空间,防止过度去工业化对宏观经济稳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其次,加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适度、合理的政策扶持与引导等方式,加快相关产业发展进程,将其作为经济发展巨大动能与新经济增长点的潜力逐步转化为现实,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最后,要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服务业在规模和比重上不断攀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能否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体系,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后期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从我国的情况看,目前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56.7%(2024年数据),其比重远远超过农业和工业,但是目前服务业部分领域存在着服务效率低、发展水平不高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与生产领域紧密相关的高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微观层面上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可以从我国是一个货物进出口顺差大国,但却是一个服务贸易逆差大国看出端倪(202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顺差70623亿元,服务贸易逆差11727亿元)。因此,推动服务业向着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水平与竞争力,是构建现代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实现需求与供给有效连通,是“十五五”时期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容。一方面,要将需求升级与供给效率提升结合起来,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打破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的结构性不匹配,从而为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行、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将有效投资、扩大消费结合起来,同时采取广泛措施,打通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各种阻碍因素,从而不断扩大需求规模,优化需求结构,进而在经济发展中不断优化消费、投资的比例结构,逐步构建起以消费特别是最终消费为主要拉动力的健康经济体系。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这里,特别要强调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原则。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原则最早是在2020年11月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它反映了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但是这一论述可以理解为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定位。在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统筹”,第一条便是“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极为重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更是将其直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充分表明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重要性。
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事业,其实是围绕着政府与市场关系这条主线进行的。经过几轮改革,我们最终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其作为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准。尽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日益合理,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体现为,政府的越位缺位问题、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同时存在,在部分领域表现得较为突出,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监管难度大、政府部门监管能力弱等监管部门的原因,又有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效结合起来,通过二者之间的协调共进,逐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积极探索增进政府监管能力的各项举措,逐步提高政府对食品监管的能力;二是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秩序等手段,增进市场机制在食品安全领域“优胜劣汰”功能的发挥,逐步在经济层面去除食品不安全的根源。
事实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不仅是解决一些长期存在难题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手段。这主要体现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能够为科技创新、未来产业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从创新的角度看,当前时期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核心任务是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突破飞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有利于持续创新、深度创新的政府—市场环境,必须改变过去过度强调大幅度政策补贴、人为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公平竞争环境,以市场竞争促进科技创新动力的持久性。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较长时期内,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与意愿低的问题突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创新,是提升企业动力、加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必然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性产业政策具有偏重新产业、大企业的倾向,造成了不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从长远上对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竞争力提升不利。在当前阶段,这一产业政策类型造成的问题日益突出,亟须创造有利于长远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恰恰是当前时期这一要求的具体反映。有为政府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强调政府在宏观法律、经济体制构建以及具体管理活动上“做好该做的”,不断优化企业运营与竞争环境;另一方面,尊重市场规律的发挥,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有利环境,为企业创新行为提供正向激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河南日报》(2025年10月31日第10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