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强大的社会活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激发社会活力的进程。作为在制度层面上统筹全局的领导力,党的制度领导力从制度理念、制度过程与制度创新成效等方面统筹激发社会活力,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逻辑基础。增强和激发社会活力是党的制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党的执政智慧和治国理政能力。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是在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下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含金量”的制度考量,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落实党的领导制度理念,确保激发社会活力的正确方向;健全“一核多元”治理机制,凝聚多方合力;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助推全方位激发社会活力;优化激励型制度环境,提高制度执行力与制度效能;提升制度改革能力,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社会活力;全面深化改革
【作者简介】向立东(2001— ),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王春玺(1969— ),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暨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研究”(项目编号:24LLDJA103)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5)05-0030-07
强大的社会活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不断激发社会活力的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新的“活起来”的历史。党的二十大要求把“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2],把激发社会活力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党的制度领导力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因素,激发社会活力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制度完善,不断强化制度优势并释放制度效能,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因此,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为线索,探讨党的制度领导力的内涵与特征,以及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的深刻逻辑,进而探讨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的实践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党的制度领导力:从制度层面统筹全局激发社会活力的领导力
制度领导力的概念产生于西方企业管理实践,是指领导者把个人领导力内化于企业的组织制度之中,以制度化的个人影响力对企业成员的愿景、价值观和行为等进行引导和规范,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与目标。[3]不同于个人领导力,制度领导力更加强调制度的指导地位,主要是指一个组织以制度对组织成员形成强大的规范和引导能力。[4]相较于个人领导力主要依赖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权威等因素[5],制度领导力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制度设计的重要性,在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中体现出明确的价值理念、发展目标和规划路线等,实现对组织各方面的领导[6]。由此可见,制度领导力比个人领导力更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及稳定性,在价值观塑造、制度维护和制度变迁等方面的影响力更大,可以持续促进组织的稳定发展。[3]制度领导力不但要求制度设计具有明确的价值理念和战略目标,而且要求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在遵循制度规范并严格落实制度目标中起到率先示范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领导力的作用,让组织具备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断促进制度优化和引领发展的持久能力。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始终把党的价值理念、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贯穿于各项制度之中,并不断推进制度落实和制度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全局中展现了一个卓越政党超强的制度领导力。[7]
具体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超强的制度领导力。在这一过程中,党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制度、民主集中制[8],并逐渐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以及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等基本保障制度[9]。关于概念界定,国内学界起初把西方关于个人领导力和制度领导力的研究进行概念替换,认为党的制度领导力就是制度层面的领导力,是党的意图和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式中的呈现。新时代以来,随着对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提升制度治理能力及其对应的党的制度领导力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任务。国内学界在理论层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从中国情境中的领导主体、组织体系、制度资源和价值赋予等方面推进了党的制度领导力概念的完善。概言之,党的制度领导力就是指中国共产党把其价值理念、历史使命和战略目标植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制度之中,在系统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中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与效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党的制度领导力本质上是党在制度层面上统筹全局的领导力,通过战略决策、社会动员、资源配置、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等推动社会全局性发展,展现了党的执政智慧和治国理政能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党的制度领导力以党领导下的科学、规范、全面的制度体系为载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设、制度运行与制度创新中,确保党的决策和部署得以有效执行,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具有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相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特点。党的制度领导力具有强大的制度约束力、制度激励力和制度执行力,能够在调适新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全面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活力是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外在表现,既揭示了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和实践状态,又体现了社会演进的机制和动力[10],在新时代主要表现在市场活力、政治参与活力、社会发展活力和文化繁荣活力等方面[11]。全面激发社会活力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12]同时,要深度挖掘并利用我国的制度资源,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制度红利。[13]进一步说,就是要总体审视人民群众的主体解放需要,以党的制度领导力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各方面的持续高质量发展[14],在新时代更加充分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作为在制度层面上统筹全局的领导力,党的制度领导力从制度理念、制度过程与制度创新成效等方面统筹激发社会活力,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逻辑基础。首先,党的制度领导力锚定激发社会活力的人民主体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2]。社会活力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意蕴,激发社会活力就是实现主体性力量的释放与扩能,即让全体人民的本质力量在多重社会关系优化中不断表征并生成社会活力的多元形态。[14]党的制度领导力内含以人为本的本质特点。党领导下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从破除僵化思想观念到着力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的主线,要在公平正义的实现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激励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次,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全面激发社会活力的制度保障。激发社会活力需要健全的制度,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越健全,社会发展越充满活力、越健康有序。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一个包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定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有机整体。[15]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激发社会活力提供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保障机制,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制度依托。此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度重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党的制度领导力的发挥就是通过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不断调整、优化和建立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以党领导下的科学、有效和稳定的制度体系的构建来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实现社会合理流动,构建公平有序、充满生机的现代性社会结构,让经济社会发展拥有不竭的活力与动力。因此,增强和激发社会活力是党的制度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党的执政智慧和治国理政能力。
二、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的时代逻辑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逻辑主线和战略安排。当今全球局势跌宕起伏,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发展鸿沟不断扩大,必须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期待。
(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标志着资本主义主导下的旧世界格局的重构,新的国际体系的重塑,其以国际政治与经济力量对比的革命性变化、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动能转换和结构重组、中西方两种制度的比较优势和共处模式大变革大调整、彻底改造资本逻辑下的旧体系为主要内容。[16]在此境遇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积极因素和关键性变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把“东升西降”的世界变局从历史必然状态转化为一种现实过程。[17]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而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科学认识和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党的领导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就中国式现代化当前面临的新矛盾和新挑战而言,须加强党对全社会各方面的领导,以党的制度领导力驱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思想观念束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汇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此外,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改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各方面不平等不公正关系的重大机遇,中国式现代化要推动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活力有序、全面繁荣的发展格局,用中华文明现代力量推动人类未来发展。
(二)在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下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含金量”的制度考量
天下之大,莫大于民心;天下之重,莫重于民生。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须遵循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主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解决好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根本问题。[18]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激发全体人民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根本手段。[19]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性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总目标,强化党的制度领导力是其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要发力,大力推进社会各方面的改革,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不断提升改革的“含金量”,以提升人民的主体性,切实推动人民的解放与发展。一是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人民群众从外在的物的关系中逐步解放出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不断增强和激活社会经济活力。二是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民主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等,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激发制度活力和治理活力。三是全面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的内在规定和本质目的,体现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以及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高度一体、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世界各国政党中长期有效执政的典范。[20]一个具有强大领导力和执政能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强化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一是要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强化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化、社会规则与共识凝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与执行能力;二是要在党的组织建设中提升党对社会各方面的组织能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处理好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之间的关系,实现激发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精神的充分融合;三是要在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不断推进人民当家作主,让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都为“让民意充分表达出来、让民智和民力不断转化为社会发展活力、让改善民生成为永恒的主题”提供保障[21],最终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检验标准。
三、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的实践进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2]。坚持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的方法论,就是要在党全面领导的制度建设主线上全方位发挥党的影响力,以增强和激发社会活力。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思维与领域协调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锚定激发社会活力的正确方向、主体参与、核心内容、制度保障和持续性制度改革能力等维度,从落实党的领导制度理念、健全“一核多元”治理机制、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优化激励型制度环境、提升制度改革能力等方面系统推进。
(一)落实党的领导制度理念,确保激发社会活力的正确方向
制度意识既是现实制度的观念形态,也是其赖以形成的逻辑起点。[22]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首要前提是把制度意识,即党的政治观念和思想意识,通过党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扩散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全社会更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激发社会活力的正确方向。首先,强化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是领导一切的”。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要在彻底扭转党在一些社会治理领域的领导权弱化现象的基础上,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遵循。其次,党领导全社会树立制度治理观念,全面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意识、制度思维和制度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3]104,而重视制度治理是有序激发社会活力的先决条件。因此,要以党的领导引领全社会提高按制度办事的意识,更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发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激发社会活力提供平等、民主、自由、法治的观念基础和制度条件。再次,要在处理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中,具体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这几个重大关系的正确处理关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调整完善,关乎社会活力的释放程度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打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各种束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建既和谐有序又活力迸发的社会生态。
(二)健全“一核多元”治理机制,凝聚多方合力
激发社会活力的本质目的是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说,就是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协同互动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形态首先实现了从社会管控阶段到社会管理阶段的转变,继而进入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新阶段。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关键是健全“一核多元”的治理机制。“一核”是指要明确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治理结构中居于顶层地位[24]和核心地位。党的制度领导力是一种基于人民主体的强大领导力,是一种极具政治性和保障性的力量,能够确保社会治理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稳定行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而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动力引擎。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是党对一切事务大包大揽,而是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下尊重核心主体性、引导边界开放性,凝聚多方合力,共同解决好深层次治理领域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以治理弹性空间的扩展来激发社会活力。为此,一方面,要着眼于激发社会活力的全面性,在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建立健全“一核多元”治理机制,不断扩大社会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提高激发社会活力的效能。另一方面,要推动“一核多元”共同治理的重心不断向基层社会下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25]。激发社会活力主要就是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难题,其驱动和扩展机制具有鲜明的基层性实践特点。因此,要以“一核多元”治理机制重塑城乡基层社会的公共关系和秩序格局,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组织与个人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以基层社会共同治理促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基层社会新格局。
(三)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助推全方位激发社会活力
激发社会活力的直接目标是激发人民群众的物质活力,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制度领导力发展的重要逻辑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团结所有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力量,并协调好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的新质生产力,以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为标识,以新型劳动者为主体性要素,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新机遇、拓展新空间、激活新功能。[12]因此,要完善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一是坚持党管人才,破除各种障碍,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先进技术的掌握者。二是以党的制度领导力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体制机制建设,为科技创新、理念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三是为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以党的领导凝聚多元主体力量,不断完善保障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以创新思维解决发展难题的思想自觉,激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的科技创新活力。四是以党的制度领导力保障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充分协调与结合,激发要素市场流通活力,为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积聚提供持久性动力。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充分激活社会蕴藏的巨大潜能,激发多类资源、领域、主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更高质量的社会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为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活力迸发奠定基础。
(四)优化激励型制度环境,提高制度执行力与制度效能
党的制度领导力的生成与发展需要成熟的制度环境,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则需要建设和优化激励型制度环境。激励型制度环境不仅是巩固党的领导力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外在保障,也是其内在支撑和内生动力。激励型制度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一方面涉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制度规则建设,另一方面涉及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全面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与各社会行动主体的空间与边界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完善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同时,实现全社会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以党的制度能力的提升为社会活力的全面激发构建良好的制度生态。此外,制度保障还依赖于高效的制度执行,这就对党的制度执行力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26],同时,“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23]48。为此,一方面,党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执行的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增强制度执行实效;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社会活力的激发扫清政策障碍和不利因素,培育激发社会活力的制度与政策土壤。
(五)提升制度改革能力,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以党的制度领导力为核心驱动。党的制度领导力的核心内容是制度改革能力。只有不断提升制度改革能力,才能持久性地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充分地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基础。首先,要在激发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改革中画出红线、明确目标。激发社会活力必须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不能背离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能为国内外快速变化的形势所乱,而要始终坚持党的顶层设计和社会具体执行相统一,明确激发社会活力的目标,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其次,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是一项持久且宏大的工程,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和稳妥审慎的态度,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政治与社会风险。此外,激发社会活力的制度改革是以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为对象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加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才能保证各领域制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27]。总之,以党的制度领导力激发社会活力需要从理念、机制、环境、效能等方面系统推进,持续进行制度优化与制度创新,在推动社会繁荣发展中体现党强大的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3]PASTERNACK B A, WILLIAMS T D, ANDERSON P F. Beyond the Cult of the CEO: Building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J]. Strategy and Business, 2001, 22(1):69-79.
[4]代江虹,葛京.制度领导力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7):108-120.
[5]BOAL K B, SCHULTZ P L. Storytelling, Time, and Evolution: The Role of Strategic Leadership i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7, 18(4):411-428.
[6]WASHINGTON M. Field Approaches to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1906-1995[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4, 25(3):1-25.
[7]丁辉侠.中国共产党的制度领导力:一个解释中国减贫成功的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126-133.
[8]丁辉侠,李仁杰.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基于共容性组织视角的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4):11-19.
[9]郑玉尚.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四重维度[J].领导科学,2022(10):136-138.
[10]董慧,欧阳康.社会活力:中国道路的动力机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26(3):46-50.
[11]宫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历史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23(6):85-91.
[12]田鹏颖,陈飞羽.增强社会活力与发展社会生产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4(4):15-22,45.
[13]桑玉成.制度资源:新时代激发发展活力的又一座“富矿”[J].新视野,2020(4):5-12.
[14]刘田.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活力的提升[J].南京社会科学,2024(8):11-19,38.
[15]陈朋.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J].行政论坛,2021,28(5):5-11.
[16]周丹,兰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论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42(9):22-34,144-145.
[17]陈立新.世界变局与历史观的复兴[J].中国社会科学,2021(4):24-43.
[18]张树华.通过改革激发社会活力与发展动力[J].经济导刊,2024(7):15-19.
[19]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2.
[20]唐皇凤,肖融知.习近平关于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论述的创新意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58(6):5-15.
[21]川组言.确保党始终具备强大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J].红旗文稿,2023(20):47-48.
[22]萧斌.制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84.
[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4]齐卫平.中国共产党根本领导制度的定位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20(4):12-18.
[2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2023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2023:220.
[2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9.
[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9.
编辑 姜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