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壮大县域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载体和依托——河南省社科界“壮大县域经济”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河南日报  2019-06-2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6月5日上午,河南省社科联组织举办“壮大县域经济”理论研讨会。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院长罗士喜、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等1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就推动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战略举措、方向要求、实施路径以及如何强化县域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载体依托作用等进行深入研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正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推进路径。与会专家指出,研究新时代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要放在中部地区崛起、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三起来”、乡镇治理“三结合”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三起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带动提升农村发展水平的现实要求和关键路径。作为农业、农村人口大省,“三农”工作历来是我省的工作重心。河南要如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必须着眼于县域广、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的省情及阶段性特征,从城乡工农和区域大循环的视角,多维度把握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约束,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重点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系、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农业发展和大市场的对接四大关系。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带动为第一要务,积极运用互联网+、智能+等发展模式,着力占领新的发展制高点;要坚持绿色发展,实施发展示范引领工程,实现有计划、有目的、可持续的发展;要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有机统一。

  坚持产业带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与会专家认为,乡村振兴的基本手段和依靠是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步伐。切忌忽视发展县域工业,甚至将其与乡村振兴对立起来。从农业及其后加工产业来看,“农业—食品—轻纺”已构成河南第一大产业。各地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主导产业,制作“一图一谱”(即本地优势资源图、产业链图谱),一以贯之,做精做细,打造集群,集聚优势。要把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作为着力点,充分挖掘和释放县域经济的潜力和优势。专家指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我省要注重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农牧业转型升级。建议适当整合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具有一定行业基础单位的农牧业科研资源,针对现代农牧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核心问题、重大应用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定点突破,有效提升我省农牧业技术水平。

  促进城乡贯通和城乡融合发展。与会专家认为,在县域治理“三起来”中,富民强县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改革发展是措施手段,城乡贯通是实现路径。乡村振兴就是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让城乡之间共生共存、互促并进。要发挥好县域经济的集聚辐射作用,推进产业、资本、技术、服务等先进资源要素向乡村转移、辐射、扩散,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基础差、投入少、发展慢的状况。要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形成“产品互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融合发展格局。专家认为,县城是城之尾乡之首,是城乡要素有序流动的主要载体平台和战略枢纽。推进县域发展,要坚持县城优先。

  全面深化改革,最大限度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与会专家认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是县域经济实现突破的关键点。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钱、缺地、缺人以及生态整治压力大、重点项目推进不快、资源配置不优等积累性问题,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深化改革的办法来破解。要主动把握“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本质要义,加快实施一批制约县域振兴的农村土地、农业金融、集体资产管理等关键领域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特别要高度重视建设用地资源整合与管理创新,借鉴长垣县、新郑市等经验,激活土地资源的内在价值,释放土地资源“财富之母”的经济学效应。

  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保障。与会专家认为,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亟须强化人才保障。县级城市要结合自身实际,勇于参与“人才争夺战”,既要呼唤更多老乡回乡,聚集一批本土能人返乡就业创业,更要吸引更多人才,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往县城聚集。要探索营造亲商重商的优良环境,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要努力破除城乡二元化政策法规体系下所设置的各种门槛,让资本、技术、人才以及各种市场要素,在市场的驱使和利诱下,扛起支撑我国乡村现代化的重担。     (执笔:牛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