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河南省第三批协同创新中心期末验收情况

河南省教育厅  2018-08-10

  各高等学校:

  根据《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及《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2018年 5月23至29日,省教育厅商请省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认定建设的第三批8家及第二批1家省级协同中心进行了期末验收。在各牵头高校先期自评的基础上,验收组通过听取中心牵头高校和协同单位汇报、提问质疑、实地考察、查阅材料、座谈交流等形式,对9家中心建设期内目标实现、重大任务完成、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费投入和使用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实地评估验收。现将主要情况通报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总体来看,9家中心的牵头高校高度重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卓有成效,创新资源有效汇聚,人才培养成效凸显,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高校与其它主体协同创新、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

  1.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先行区。经过前两批中心的建设与发展,“2011计划”深入人心,各牵头高校均把中心作为“改革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将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机制、做法贯穿到学校的工作之中,推动了高校的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各牵头高校均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机构,出台了系列文件,在经费保障、条件建设、学科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 9家中心共筹措经费6.39亿元,保障了中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成为激发创新活力的主阵地。9家中心坚持需求导向,在任务牵引、资源共享、人才汇聚、激励驱动、管理创新、绩效考核、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与创新。信息工程大学牵头的北斗导航应用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院校支撑、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推动”的军民融合组织管理模式,有效汇聚了各方力量,突破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关键技术瓶颈。河南大学牵头的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业化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模式,促进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信阳师范学院牵头建设的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起高校基础研究为主导,企业产品中试及生产线建设为主导,高校和企业协同,围绕行业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将珍珠岩的应用从传统隔热保温领域拓展至无机功能材料领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材料优势。河南科技学院牵头的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基础研究、品种培育、示范推广、种子销售、技术服务一体化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全链条互动的良性循环,推动了我省小麦棉花行业的技术进步。

  3.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新阵营。9家中心围绕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协同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设期内共承担国家级项目317项、省部级项目406项,获科研经费6.2亿元。获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16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665篇。信息工程大学牵头的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突破国产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测绘和应用关键技术,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州大学牵头的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在国际上首次提供结构与生化证据支持NLR型受体的间接识别模式、植物油菜素内酯等受体激酶的结构及功能,其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河南科技学院牵头的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的BNS型杂交小麦优异亲本创制、高效制种技术体系,杂交小麦制种纯度达98%以上,使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在国际上率先获得突破性进展。安阳师范学院牵头的汉语海外传播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将大数据、云平台技术运用到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探索了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与历史文化关系,解决了汉语海外传播中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两张皮”现象,建成了既有汉字文化研究又有体验展示的汉语传播体验平台。信息工程大学牵头的北斗导航应用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解决了北斗高精度定位、授时、监测检测、时间同步等关键核心技术,参与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 探月工程”“ 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为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生物质能源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生物质能源化过程中高效产氢等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研制出相关新型装备,建设了6个生物质能源示范基地。

  4.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新引擎。建设期内,新增2个学科(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ESI全球排名1%,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1个,新兴交叉学科20个,学位授予点11个。充分显示了协同创新中心对我省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

  5.成为高端人才的汇聚地。9家中心通过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组建以首席科学家为引领、高层次人才为骨干的45个协同创新团队,汇聚省部级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83名,有效弥补了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缺陷。通过实施国内外结合、协同单位联合、与河南急需契合的培养模式,提高了本-硕-博各类人才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共有78名博士后出站,培养博士研究生403名、硕士研究生2283名、本科生7520名。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生物质能源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起与国家、河南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机制,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具体、操作性强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农林人才,其“高等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河南大学牵头的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启动实施了以长江、杰青(优青)为代表的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共2人入选优青计划,1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形成了跨学科、跨领域富有活力的高水平人才梯队。

  6.成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平台。9家中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嘱托,按照总书记“五个更大、五个更实”的要求,紧紧围绕“四个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三区一群”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中心工作,积极投身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攻克了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9家中心研发新工艺、新产品181项,制定标准56项,授权专利532项,其中发明专利373项,产生经济效益近190亿元。洛阳师范学院牵头的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了“艺术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的“四位一体”精准扶贫模式,为其它地区扶贫提供了经验借鉴。郑州大学牵头的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肝纤维化I类创新药物ADN-9,该成果得到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资助,并以5000万元的价格进行了转让。河南科技学院牵头的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小麦百农207是2016-2017年全省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唯一品种,为保持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信阳师范学院牵头建设的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攻克了珍珠岩非金属矿保温隔热材料关键技术并形成产业化,带动了当地特色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工程大学牵头的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设计的“河南 1 号”国产高分辨率卫星星座,规划发射36颗国产微纳卫星,将为我省智慧农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自主可控的遥感监测能力和数据资源保障。

  验收结果为:生物质能源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生物育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筑节能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智慧中原地理信息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第二批)为优秀等次;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北斗导航应用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良好等次。

  二、存在的问题

  1.有的中心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出台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协同创新中心的资源协同能力、人才汇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个别中心协同尚停留在牵头高校单向推进的层面,未形成以我省经济社会重大任务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协同体单位优势及其积极性、主动性,产生双向推进作用的协同,“资源共享、人员互聘”的层次还不够高、协同创新的效果不够明显。中心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特区”的改革尚未真正形成气候,需要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在人事聘用、财务管理、职称晋升等方面,应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释放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

  2.在领军人物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或者“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等培养方面还未获得重大突破,需要继续加大对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培养的力度。高水平团队建设的力度普遍还不够大,团队建设还主要体现在校内学科之间的协同及其作用的发挥上,对高水平、知名专家的引进力度不够,高水平的团队汇聚更显缺乏。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还有待优化,高质量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和特色还未完全形成。

  3.部分中心尚未形成合理、合法、高效使用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经费的机制,特别是缺乏针对中心人员创新积极性发挥的激励机制,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费支出进度缓慢。

  4.部分中心成果推广不够,转化率不高,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研究探索不够,引领和支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牵头高校与行业企业间联合研发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联合承担的重大项目较少,国际合作与交流数量少、层次偏低。

  三、下一步工作的要求

  1.高度重视中心建设。各牵头高校要用足国家政策、用好省里政策、创新自身政策,统筹全校资源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赋予协同创新中心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质量和水平,努力促使我省这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验收结果为优秀、良好等次的省级中心要着力做好第二周期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继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尽快构建符合协同创新中心特点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确保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3.要明确协同创新中心知识产权的边界。在成果产出方面,要明确标注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资助字样,否则,其成果产出在下一轮评估验收中不予认定。

  4.认真制定第二周期发展规划。各牵头高校要根据验收反馈意见,提出下一步整改意见,做好第二周期发展规划。中心要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高度重视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规划先行”的理念执行到位、贯彻到位,按照规划目标持续推动中心建设和发展。


  河南省教育厅

  2018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