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八朝古都开封,一场旨在唤醒千年非遗现代生命力的创新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由开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开封市工商业联合会和中原银行开封分行共同打造的“融合社科联工商联优势·助力文化产品创新提质”合作交流活动,自2025年4月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多站调研考察。这场“跨界联姻”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更探索出了一条“学术+市场+金融”三方赋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创新之路。
破圈:一场沉浸式调研引发的“化学反应”
5月的开封,空气里还带着槐花的甜香。在宋都木版年画博物馆里,国家级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任鹤林执刀如笔,在一块梨木版上落下最后一刻。“稳、准、狠——”他轻声解释,“这不是手艺,是心法。”台下,市社科联社科专家、市工商联民营企业家、中原银行开封分行金融信贷负责人等30余人屏息凝神,有人甚至举起手机,记录这“刀锋下的舞蹈”。
这一刻,穿越千年的刀刻技艺与现代企业家的目光相遇,迸发出奇妙的化学反应。任鹤林馆长以其深厚的学养,从上古的神荼、郁垒门神传说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千年流变,从“灶王门神”的民俗符号到“戏曲故事”的艺术载体,为调研团成员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文化之旅。
紧接着,调研团转场至“有料先生木工坊”。河南省技术能手刘恒博手持一榫一卯,不出10分钟,一件不用一钉一铆的木器已然成型。“这是宋人的智慧”,他笑着说,“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让它走进现代人的客厅。”一位做家居贸易的企业家当即上前,指着一件融合宋式纹样的茶盘问道:“这个能量产吗?我想试试海外市场。”
这场看似“跨界”的调研,实则是开封市社科联精心策划的“破冰之旅”。
深化:从工艺美术到多元文化的创新探索
开封从不乏文化瑰宝,作为千年古都,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刀法刚健、色彩炽烈,曾贴遍黄河两岸千家万户的门楣;汴绣则以“针线细密、构图逼真”著称,素有“国绣”之誉,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绣品更是以针线再现张择端画意,栩栩如生;汤氏古琴制作技艺传承千年,选材讲究,制作工艺复杂,琴音清越,木纹如诗;开封官瓷更是在宋代达到鼎盛,釉色如玉,开片如织,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巅峰。
然而,这些“宝贝”也曾陷入困境:传承人老龄化、产品脱离市场、资金短缺、推广乏力……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有人传承、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国家级非遗汴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素花曾坦言:“年轻人不愿意学,学了也不知道如何变现,这是最大的难题。”
面对这一局面,市社科联并未停留于理论探讨,而是携手工商联与金融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深度沉浸式调研与需求对接活动,旨在真正“激活”而非仅仅“保护”非遗。
市社科联提出的“四方联动”机制,以文化体验为基础,以创新提质为核心,以资源对接为桥梁,以金融赋能为引擎,构建出从研究、创新到生产与销售的全周期服务生态。正如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赵海燕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让非遗成为现代产业链上的一环。社科联不再是书斋里的学者,我们要为传统文化‘穿针引线’,融汇学术深度、市场嗅觉与资本动力,为非遗打造可持续的创新生态。”
在宋绣艺术博物馆,企业家不仅了解了汴绣的历史,更亲自体验了针线穿梭的技艺难度;在汤氏古琴工坊,大家不仅聆听了古琴名曲,还了解了斫琴的复杂工艺和成本构成;在海杰剪纸工作室,剪纸与武术的跨界展演让企业家看到了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的可能性;在清明上河图版本馆,十余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和以此为主题开发的文创产品,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传统文化IP的商业价值。
“我以前以为非遗就是老古董”,市工商联常委、市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森在参加活动后坦言,“但今天我看到的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品牌、是深厚的内容载体,是能够连接当代年轻群体的文化符号。我们公司正在考虑将木版年画的元素融入产品包装、潮流玩具设计。”
任鹤林也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新的可能。过去我们总是在说要保护、要传承,但如何传承?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找到了答案——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现代消费的一部分。”
成效:从“意向”到“协议”的实质性跨越
8月的开封,热浪中涌动着非遗创新的蓬勃气息。在8月21日举行的“融合社科联工商联优势·助力文化产品创新提质”合作协议签订仪式上,7家工美项目获评“优秀项目”,5家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更令人振奋的是,市工艺美术学会与河南春恒文化传媒、河南联大教育科技等企业现场签署三项合作协议,标志着非遗从文化意向走向产业协议的实质性跨越。
“年画不再是墙上的画,而是可以印在笔记本上、绣在丝巾上甚至融进课程里的文化IP。”开封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刘新丽说。
中原银行开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是‘金主’,更是‘伙伴’。银行将通过特色金融产品,为非遗项目提供全周期服务。”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尹荣喜也表示,市工商联将充分发挥“市场传感器”作用,推动企业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线,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向奔赴。
这一系列成果,源于此前扎实的跨界调研与资源对接。自4月起,市社科联联合市工商联、中原银行开封分行,先后组织3场合作交流活动,走进木版年画、宋绣、古琴、官瓷等七大工美项目现场,累计近百人次参与,多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提供专业支持,为后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志钧评价道:“开封这种‘社科联牵头、多方赋能’的模式,在全省都具有创新意义。它打破了‘政府热、市场冷’的僵局,让文化真正转化为资本。”汤氏古琴第四代传承人汤红伟也感慨道:“这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帮助非遗提升‘造血’能力。”
当下,开封正坚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引领,系统盘活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市社科联的学术深度、市工商联的市场敏锐、银行的资本活力,三者合力,让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我们不是在拯救传统,而是在与传统共同成长。”
这场始于春末、盛于夏秋的文创提质行动,正推动开封非遗从“活下来”走向“火起来”,从“被看见”走向“被需要”。八朝古都,正以文化为舟、以创新为桨,驶向一个更具魅力的未来。
作者:开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来源:《开封日报》(2025年8月26日第03版)
统筹:吴 鹏
审核:张柏林
责编:杨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