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座谈会观点摘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联  2021-05-21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2021年5月13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召开了学习“5.17”讲话座谈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韩冰先后致辞,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河南省社科联、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十二个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先后发言,座谈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进一步凝聚共识,碰撞思想,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谋发展开新局,现将发言概要转发如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党委书记、校社科联主席王清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五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协同发展,紧密围绕“水”这一主线,努力在水利经济、水利行业监管、水文化研究等领域进行拓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华水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乘势而上,在推动理论创新上展现新作为,一要在更加明确使命任务中把准研究方向。要推动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要在推动社会发展上有新作为、新思路。要在文化和时代精神上有新作为,为思想引领提供保障。二要在更加聚焦学术研究中彰显自身价值。要重点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学术研究。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思政课建设。要围绕谋划“十四五”时的重大思想,依托优势学科,研究新课题,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三要在更加注重协同联动中凝聚发展合力。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探索学科交叉集成新机制,依托基地和平台,带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社科人才的相关制度,做好“传、帮、带”,为华水培养造就优秀人才。

  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研究员,作了题为《把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打造新时代河南哲学社会品牌群》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伟大号召。他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行了比较。第二,进一步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三,社会变革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第四,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呼唤。就河南而言,“十四五”时期,省社科联将深入实施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用“真情实意”着力打造河南哲学社会科学“云群库学”品牌群,奋力构筑河南哲学社会科学高地,为开启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与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韩冰在致辞中指出: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五周年之际,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迎接建党百年庆典之际,华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阐述学习心得、回顾落实情况、谋划未来发展,举办高规格的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华水紧紧围绕国家和河南重大战略深耕细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智库建设等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和领军人物,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对加快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哲学社科科学,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地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深入推进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他提出三点希望:一、坚持正确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改革创新服务大局,切实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凝聚智慧和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思想理论需求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方向》的主旨报告。他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要自觉促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第二,如何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真正内在有机融汇构建起来,并整体性推向前进。第三,如何通过民族复兴推进整个人类文明走向更加健康的方向。进入新时代,如何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转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如何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从人类文明发展高度诠释中国道路,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亟需回答的时代课题。新时代民族复兴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站在人类文明的道义高地,以中国理论的思想形态,为当代人类和世界提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对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有所作为,承载起新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

  西安交通大学卢黎歌教授,作了题为《学习贯彻“5.17”讲话精神 科学构建思政前沿课程体系》的主旨报告。他认为现在的社会思想交锋比较激烈,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也比较激烈,同时,我们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又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些不太适应。因此,学术上进行理论创新和进行课程建设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跟思想理论学科前沿。构建思想理论学科前沿体系研究,应从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前沿问题研究、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实践前沿问题研究、课程建设前沿问题研究等五个方面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体系。

  吉林大学韩喜平教授,作了题为《如何把哲学社会科学做得更好》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是助力推动我们如何能够实现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任务的重要方法手段;另一方面,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在话语权上、理论上、思想上怎么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强国,怎样能够引领世界周期发展格局还要努力。如何把哲学社会科学做的更好?在他看来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发展趋势,他从“新在实践、新在主动、新在交叉、新在价值、新在守正”五个方面对新文科进行了诠释,他认为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方向。他还说要突破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单一学科发展视角的学科界限,站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或综合性的高度来看待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构建领航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正是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是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是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如下阐述:首先,主要讲了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重大成就。一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二是问题导向的研究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思想体系、话语体系以及教材体系方面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四是哲学科学社会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做学问的价值观导向,学风也进一步改善;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挖掘与阐发进一步得到加强,特别是在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有机融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六是推动中国思想、中国学术,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次,主要讲了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过程中的几个着力点。一是要打通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利用好“三个资源”;二是要加强以中国问题和中国与世界关系问题为中心的本土的理论创造或者理论创新;三是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结合中阐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等。最后,主要讲了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要落在行动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在组织出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旨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中提到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十一个重要学科,分别由国内权威、一流学者领衔,集体攻关,力争在近几年呈现一幅完整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体系。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作了题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应善于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他指出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从人类文明的成果中更多地掌握这些文明成果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方法论。第二,要学习人类文明成果中的一些逻辑分析的工具、逻辑分析的框架。第三,学习人类文明如何把握和回应重大时代问题。我们要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能够吸取更加丰富的营养,更好地通过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成果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教授,作了题为《从文理之分到文理之合》的主旨报告。第一,从马克思主义高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文理是一个专业的分工,但人的发展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理科学生要接受一定的文科教育,文科学生也要接受一定的科学技术教育。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文理的交叉结合是现代科学和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第二,从学术的历史来看,学科分化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但分化不能是无限制的,分化和综合是相互的,越是分化越是需要综合。简单地把理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对立开来,是战略认识的错误,是一种两极对立思维的表现。第三,从整体的发展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走向辩证统一,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从过去的文理之分转向文理交融,这符合科学、教育、人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庞元正教授,作了题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的主旨报告。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重视创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永恒生命力。他从三个方面诠释了为什么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这个问题。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以及理论的发展规律来说这是必然得出的结论。其次,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地强调创新是理论的生机和活力的来源。第三,创新具有新颖性、高效性的本质规律。这三点结合起来,就能够做到除旧固新,革故鼎新,就能使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使理论显现出生机与活力。

  北京大学王东教授,作了题为《迎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习近平5.17讲话的重大意义》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更加深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的“5.17”讲话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守正创新的理论纲领,是我们党百年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指明了根本路径,提出了战略任务。第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主潮,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的原创性及其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世界范围内不仅是中国的好声音,而且是时代最强音,最有生命力的时代潮头。第三,迎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春天的呼唤。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赵士红教授,作了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主题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的5.17讲话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他从四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持党史姓党的党性原则。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准确把握党的发展的主体主线主流本质。第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只有真正懂得了马列主义,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

  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周倩教授,作了题为《吹响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冲锋号》的主题报告。他结合高校社科工作实例,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5.17”讲话真正发挥了指针作用,五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学科体系更加完善。第二,冷门绝学茁壮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讲到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第三,智库建设卓有成效。高校智库在服务国家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第四,守正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任重道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不足,还未从根本上改变,为世界和人类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思想也很有限,制度话语权也很有限。我们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提供理论支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王延荣教授,认为五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态势,并为之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感觉差距还是很大,任重而道远,也引发了他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进一步思索。他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第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华水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特色。第二,要关注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强调专业化和长期积累,力求理论创新和务实管用相结合。第三,要力求特色与创新,健全统筹协调机制,积极整合智库力量,建设具有华水特色的智库品牌。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张玉祥教授,作了题为《学习“5.17”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广谱哲学研究》的主题报告。第一,广谱哲学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规定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二,广谱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背景参照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用唯物辩证法改造结构主义。第三,广谱哲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它充分吸收中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充分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哲理。第四,广谱哲学已经和正在实现理论创新,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创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饶明奇教授,作了题为《思政课教师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角色定位与历史使命》的主题报告。第一,思政课教师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角色定位。思政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老师。思政课是关键课程,其作用其他课程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是科学研究的第一主力。马克思主义是其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组成部分,是最大的交叉学科。思政课教师是社会服务的第一智囊。第二,思政课教师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使命。要让人才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各学科研究具备正确的方向,让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三,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呼唤一流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应提升政治站位、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要切实减轻他们的负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杨国斌教授,以“启发”为题,从“全面指导、融会贯通、引领引航、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对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展开阐述。第一,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失语、失声甚至失态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马克思主义不只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发挥指导作用,更要在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领域和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要做到全面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体现了这个思想。第二,努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会贯通。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做黄昏起飞的猫头鹰,更要做报晓的高卢雄鸡。文理融会贯通、交叉融合、交相辉映是华水的‌‌一个特色,也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第三,进一步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引航。五年来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在华水有鲜活实践,校党委特别是王清义书记提出的“三个第一”“三个明白”“四个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华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到了引领引航,特别是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充分理解、阐发和运用是华水迅猛发展的强大动力。第四,努力搞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创新有很多种形态,华水近些年来有很多理论创新成果,比如广谱哲学、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本体论基础、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文化的概念等等,这些成果值得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科处处长魏新强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说,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会议站位高、规格高、水平高,准备充分、格局宏大,既是座谈交流,更是思想盛宴。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召开于“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今天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周年座谈会”正值实施“十四五规划”战略蓝图之际,意义重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写在百姓心坎中,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成果创造,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更好地立足中国大地,奋力提出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