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基础能力建设应在哪些方面着力——河南省社科界推进“基础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河南日报  2017-09-06

1.png

  编者按:基础能力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基,是一个地区增强发展后劲、打造新增长点的重要保障。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是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打好“四张牌”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8月25日,省社科联组织召开河南省社科界推进“基础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有关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软硬件结合推动基础能力提升

  □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

  基础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是打好“四张牌”的重要内容,是河南的优势和潜力所在,也是短板和软肋。新常态下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让中原更加出彩,就要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稳步突破。

  弄清基础能力的内涵。基础能力是包括基础设施、基础支撑体系在内的基础的硬件和软件。对河南来讲,要外抓“一带一路”,内抓“三区一群”,如果基础能力搞不上去,我们就没有竞争优势,长远发展也会缺乏后劲。要认清优势,坚持优者优先,把优势变得更优,这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向。目前我省基础能力还比较弱,这是我们的短板,但同时也是潜力所在。要认清短板,坚持扬长补短,依托自然禀赋和基本条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努力实现基础能力建设生态化、人文化。

  围绕省委、省政府三个工作重点推进。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指出,着重从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完善提升科学发展载体、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三个层面夯实基础,蓄积动能。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要围绕如下三个重点展开:第一,着重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和现代水利体系建设。第二,大力提升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的支撑能力。第三,抓好人力资本建设,一以贯之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注重软硬件结合。河南抓基础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既抓硬件,又抓软件,努力实现软硬件结合。夯实硬件基础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抓好软件基础建设,可以有效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软硬件有机结合,有利于厚植河南发展新优势。硬件方面,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我省“三区一群”建设的有利时机,努力把现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变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提升产业的支撑能力,推动服务业“两区”提速增效,做优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产业发展实现集群、创新、智慧、绿色的目标。三是搞好城市基础能力建设,既把地上搞好,也把地下搞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软件方面,要拓展三个方面。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强化高校在人才培育中的基础推动作用,努力打造中原学,推出中原学者、中原学派,建设河南思想家群,推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积极为人才搭建“平台”,用平台凝聚人才。二是把金融作为重要的基础能力建设,一手抓“引金入豫”,一手抓“金融豫军”建设;一手抓服务实体经济,一手抓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提升河南的新优势、新动能。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探索完善PPP等投融资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用活用好各种社会资本,不断拓宽社会投资新渠道。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谷建全

  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培育发展新优势,是打好“四张牌”中重要的一张牌,对河南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作用。人才是培育发展新优势的关键要素,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必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人才是区域竞争新优势的核心要素。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人才在经济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内外经济竞争的主要特征是人才的竞争。第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趋势越来越明显,河南要在下一轮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重视人才的集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三,河南要建设经济强省,最关键的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河南落地的众多国家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是区域改革开放创新的有效载体和平台,要发挥好这些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的叠加效应需要人才支撑。河南建设“四个强省”,需要造就一批与河南主导产业需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才队伍。当前,新的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了新经济。加快推动枢纽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发展,需要人才支撑。经济新常态下,要保持河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而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同样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认清人才短缺这一短板。第一,河南是经济大省,GDP连续多年在全国处于第五位,但人才在供给和需求方面矛盾比较突出,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与我们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第二,河南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不够多,如院士的数量在全国排名靠后,这是我们人才竞争中的短板。第三,河南考到“985”院校的人才比较多,但是毕业后回河南工作的只有40%左右,大部分人才都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人才流失现象相对突出,反映出河南人才环境不够优化,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大。第四,河南人才资源主要分布在省直机关、大中城市,真正在基层、企业的人才数量不多,人才布局不合理。

  多策并举推进人才强省建设。第一,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对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第二,加强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如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等,更多地吸纳高层次人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第三,抓住出国留学人才回归的机遇,采取各种方法,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有效提升河南的科技创新能力。第四,企业是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吸纳人才方面的作用。第五,建立和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作用。

依托基础能力建设厚植新优势

  □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喜成

  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具有显著的区位、交通、资源、生态优势,打好基础能力建设这张牌,能够厚植河南四大优势、促进四大发展。

  厚植交通优势。河南交通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新郑机场已基本形成通达全国主要城市和欧美亚的航线网络,构建了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四纵六横”货运铁路网和“十字加半环”城际铁路网,以及以郑州为中心、辐射18个省辖市的高速公路网。未来要进一步加快建设郑州国际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一批地区性枢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智慧交通,构建枢纽型、网络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厚植资源能源优势。河南是全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大省,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但资源能源结构不优。今后要推进能源绿色智慧转型,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集成优化现代能源输配网络,建设中部领先的城乡电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厚植生态优势。河南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供水能力明显增强。河南土地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仓。今后要加强江河治理、大中型灌区、重大引调水等工程建设,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水网,加快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以及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沿淮生态保育带等“四区三带”建设。

  厚植网络优势。郑州是全国十大互联网骨干枢纽之一,4G网络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河南电子商务发展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未来要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扩容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宽带中原”建设,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化云计算在重点领域运用,加快国家物联网应用重大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

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洛阳理工学院院长、教授屈凌波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是一个地区基础能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河南要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有效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动。

  打造四链融合的创新体系。围绕河南重大发展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四链融合的创新体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试点企业的转化应用,将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建立技术咨询信息系统,搭建连接创新体系各主体的桥梁和纽带。

  建立多层次区域创新平台。依托各行业骨干企业,通过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统筹布局河南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力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临床医学中心,强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高水平、多层次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

  建设集成系统化创新组织体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协同带动全社会范围的创新活动,但各个组织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不同,很难形成协同效应。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必须注重创新主体组织间的目标协同,实现由个别分散化创新体系向系统集成化创新体系转变。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科技、教育、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攻坚。加快实施有利于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财税、金融政策,规范和促进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国家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刘荣增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能力建设是增强发展后劲、打造新增长点的重要保障,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要注重四个方面。

  注重多元协同。一是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种基础设施布局。二是打造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物流枢纽,加大辐射拉动作用。三是建立完善高铁、普通铁路、公路、航空多式联运互联互通的机制。加快推进“四港四枢”建设,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发展多式联运,培育智慧交通新业态。

  重视软硬件搭配。基础能力建设不单单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包含硬件和软件。新郑机场、高速公路、高铁早就存在,随着新郑综合保税区获批,航空物流中心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围绕综合保税区,我们又打造了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和河南自贸试验区。软硬件搭配建设,基础能力才能显著提升。

  加快推进对外开放。郑州航空、铁路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后,郑州凭借区位、郑欧班列、航空物流等优势,闯出了内陆城市对外开放的新路径。随着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落户郑州航空港区,郑州正努力把航空港区打造成国际货物转运中心、跨境电商物流中心、航空邮件集散分拨中心和快件公共转运中心。

  打造互联互通的体制机制。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为核心,通过构建“铁公机”三网联合的多式联运体系,塑造配套集疏的综合竞争优势,是航空港区建设的目标。今后应以郑州机场、郑州国际陆港为试点,推行货物电子标签制度,对整箱、整车等标准化货物单元进行统一赋码,推进全链条对接、全过程追踪。依托河南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向信息互换、监督互认、执法互助通关模式转变。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效应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处长、研究员刘殿敏

  近年来,国家出台并实施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原城市群等一系列关于河南或与河南密切相关的发展战略。在这些战略规划实施和战略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是关键。当前,要突出重点、弥补短板、强化弱项,夯实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打造发展新支撑。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有序推进“四纵六横”货运干线铁路网和城际铁路建设,完善内联外通高速公路网,加强内河水运网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智慧交通。提升新郑机场的枢纽功能,加快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建设,加强与海港功能对接,推进“四港”联动发展,打造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和互联网系统建设,加快“宽带中原”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推进“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为“互联网+”、跨境电商、大数据等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继续开展大气和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水源地和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加强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建设“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及黄河明清故道生态走廊,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等平台建设,突出高技能人才优势提升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构建创新发展的人才体系。

  

        ■观点集萃

赋予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

  全视角引才,就是拓宽人才资源开发的视野,调整人才资源开发的模式,立足省内外、国内外两个人才资源、两个人才市场,把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结合起来,集聚更多高素质人才资源。目前全视角引才的焦点与难点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不能真正、务实地简政放权,赋予用人单位引才的自主权,包括人才引进和交流自主权、薪酬决定分配自主权、研发经费自主使用权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军

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

  信息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河南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建立农业粮食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大数据试点,支持大数据企业对商品交易、物流通关、金融支付等数据开展创新应用。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金融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在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社会保障、新型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

  ——郑州大学学报主编、教授李燕燕

加大对农业保护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

  探索建立以土地市场收益价格为基础的农地经营利益补偿机制,使农业用途经营也能获得平等的比较利益。增加国家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中各类农业保护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这些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投资支持力度,引导这些区域发展特色农业,使各农业保护区获得与其他地区相近的经济利益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张合林

提升能源系统保障能力

  围绕煤炭、电力、油气、新能源和基础配套设施,加大能源领域建设、投资力度,大力建设和发展铁路输煤通道、跨省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跨省油气管线和省内配套管网,提升能源通道的输送能力。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电替代、气替代,在保障能源可持续供给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碳排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李金铠

用活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基金

  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基金的引导示范作用,加大对公益性强、资金需求量大、市场培育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支持力度。利用政府规费收入、储备土地、存量资产以及相关专项资金基金,为各类基础能力建设项目量身制订融资方案,实现资产与负债、投入与产出以及资金流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吸引国有企业、各类银行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城市交通、电力、综合廊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副研究员张长星

破除人才流动评价体制机制障碍

  目前河南现有人才集中于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和行政事业单位之中,人才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破除人才流动、使用、评价等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完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提高高校和研究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及团队的比例,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与岗位职责错位或脱节的评价标准,引导各类创新人才在不同的岗位展现才华。

  ——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秦健

以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脱贫攻坚

  促进基础能力建设要与脱贫攻坚融合,让所有人、所有地区都分享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成就,提升全体百姓的获得感。加大投入力度,解决贫困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和生态保护等问题,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改厨、改厕、改院落、整治周边环境等工程。充分利用“互联网+”,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方便快捷进入市场,助更多贫困户增收。

  ——河南工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孙中叶

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围绕河南发展需要,建立人才发展大数据系统,强化紧缺人才的跟踪调研普查,适时编制和动态调整全省人才需求目录,出台更具竞争优势和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和特色服务政策,如资金支持、住房补贴、子女教育、成果奖励、职称晋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举办各类高端人才洽谈、引智入豫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海内外人才来豫创业发展。

  ——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李剑力

重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

  产业基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基础能力。开发新产品需要一系列加工部门的协调配合,运行新的商业模式,需要风投、商业推广等一系列服务部门的支持。目前河南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能力均比较薄弱,不利于产业升级,不利于创新创业。河南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能忽视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和提升。

  ——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教授宋伟

以PPP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

  坚持把PPP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融资的重要载体,除了争取国家PPP引导基金的支持外,我省应结合新型城镇化、航空港建设、农业现代化等重点领域,设立各类引导基金。在农业领域,也应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等作为切入点探索推广PPP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文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