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需注意把握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中原人文社科网  王喜成2018-07-04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最牵挂的工作,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和历史作出的一个庄严承诺,是我们党矢志不渝奋斗几十年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问题的“临门一脚”,任务伟大而艰巨,是一个历史性的壮举。自2013年以来,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都花费了巨大气力推进脱贫攻坚,成效也极为显著,目前已累计脱贫近7000万人,使我国成为在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赢得了联合国的高度赞誉。但由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我们的脱贫攻坚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脱贫质量不高、帮扶工作不实、扶贫措施不精准、帮扶成效虚假和政策掌握不准确等,要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我们首先要对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从而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要解决帮扶方面的一些问题。从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方的脱贫任务数分配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而是凭需要和主观意志,致使有的村分配的多,有的村分配的少,但分配少的或没有分配到指标的,即使达到脱贫标准的人也不给脱贫。有些地方脱贫资金按长官意志下发,因而在发放、使用、监管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村民们希望对资金使用问题应通过多渠道征集意见,让扶贫资金能够充分发挥效能。对于有些地方贫困户好吃懒做的问题,要找到相应的办法予以改变,不能让“扶贫懒汉”“越扶越贫”问题恶性循环。对于有些扶贫干部随意脱岗、工作敷衍、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实等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职责任务,加强培训管理,强化执纪问责和考核奖惩,确保驻村队员“住得下,留得住,会干事,干成事”。

  二是要解决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这其中既有基层同志对政策理解、把握的不准或偏差问题,也有政策本身存在的漏洞与不足问题。如有的政策条文过于笼统,执行起来不好把握;有的政策不够严谨,结果导致争当有好处的“贫困户”和“罚勤养懒”问题的出现;还有的政策之间协调不够、甚至有矛盾,或者变化过快,让人莫衷一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现实中存在着“贫困村”“贫困户”等有的是“被贫困”的,有的是已经脱贫而不能“脱贫”的。还有的地方鉴于本地没有脱贫指标或脱贫指标不够,在这个村脱不了而转移到别的村的,可以说怪象迭出。这些都是需要上级部门加强领导和治理的,要让严密科学的政策成为脱贫攻坚的强大支撑。

  三是要解决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当前的脱贫攻坚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理念、思路、要求、标准等,与以前具有很大的不同。但现在的工作是在原来基础上开展的,因而目前仍有不少原来遗留的历史问题。如当初一些地方争取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等,其目的是为了争资金、争项目、争好处,其贫困情况未必完全符合实际,有拍脑袋的问题。再者当时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也与现在有较大不同,一些地方申请时的工作是比较粗糙甚至草率的,他们对自己那里的贫困户等情况缺少严格认真的甄别,存在着不少不精准的问题。2013年要求精准扶贫以来,需要对原来的贫困情况进行建档立卡,一些地方一方面因工作量非常大,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工作不认真,导致建档立卡资料非常粗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有其历史性原因,是需要给予正视的。但在一些地方的建档立卡工作中,由于要求高、时间急,基层只能疲于应付。还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扶贫工作要“5+2”“白+黑”,使得县乡基层和驻村干部压力很大,甚至有逆反心理。他们呼吁上级要多调研、少督查,多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多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多提高扶贫政策的科学性,而不要一味地施加压力。对以上问题,我们应科学审视和切实妥善解决。

  四是要解决扶贫工作中的一些形式主义问题。调查中了解到,个别地方把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据媒体报道,一位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反映,他所在的那个村130家贫困户,每户的扶贫统计表为一式4份,填写一遍他要签520个名字,加上填的有4个不合格的地方,每份表格他都要签上自己的名字,一次下来共要签上2080个名字。而且不只是第一书记要签,村干部要签,贫困户对象也要签,还要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完毕,紧张得他们透不过气来。再者是类似的表格今天填了明天又填,昨天才让贫困户摁了手印,今天又要找他们再摁一遍。还有关于脱贫效果问题,每季度要报一次,半年还要报一次,很多检查都是让填报各类进度表。如此一来,本该驻村队员在田间地头忙活的时间,结果大多用在了开会和写文填表上。他们说,这样天天忙于应付,哪里还有时间去做脱贫工作?“表上来、表上去”的做法,也让贫困户产生了不少抵触情绪。一些贫困户说,你们每次来不是填表就是查访,不是签字就是画押,这样的扶贫我们不欢迎、也不需要。还有让贫困户不以为然的是墙上的“明白卡”,一些地方将所谓的“明白卡”信息过塑后贴在房前,并专门加上贫困户与帮扶干部的合影,其目的不是为了扶贫而作,而是在装样子。如此的形式主义一方面浪费了基层干部的精力,另一方面也伤害了贫困群众的情感。他们希望上级部门尽量让他们少摁些手印,多给他们做些实实在在的的帮扶工作。

  五是要解决数字脱贫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前因为要政策、要补助,通过种种办法把本地变成贫困地区,把农民算成贫困户;现在要求严了、压力大了,或为了赶快出政绩,急于脱贫摘帽,因而出现了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弄虚作假现象,这是必须要坚决纠正的。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做到扶贫工作公开透明,让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进展情况一直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人们广泛知晓,时刻进行监督。同时让社会各个方面广泛参与到监督体系之中,包括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使他们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参与。其次,要广泛宣传解读中央《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精神,认真审视地方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程序。同时,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对贫困县、贫困户的退出进行严格考核,认真审视退出地方、退出贫困户的脱贫效果是否真实,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那些发现不真实或弄虚作假的,一定要严肃追责。

  六是要解决精准扶贫的辩证认识问题。当前之所以十分强调精准扶贫,就是因为过去扶贫不精准造成了诸多问题。但如何进行精准识别也并非那么容易。因为农户收入中往往有比较多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收入和现金收入,收入数字化程度比较低,因此很难精准统计,在缺乏精准数字统计情况下,识别贫困户还不能完全离开社区,还需要借助社区民主评议的办法。然而在中国这种熟人社会中,民主评议很难避免人情与权力因素的影响。因此,识别贫困户要保证100%精准也是很难的,只能尽可能地降低人为的误差。再者,就扶贫措施来看,因为农户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任何精准措施在落实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意外,从而造成扶贫措施的打折扣,甚至变得不可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措施也是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精准的,更非自始至终不能改变与调整,而是要在制定扶贫措施时,不要过于盲目、主观,要对贫困户情况及周边环境、市场条件等进行尽可能认真仔细地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客观辩证看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

  (作者为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