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中原智库专题九:深入调研服务决策

《中原智库(2017)》  2017-07-31

目录

  李庚香 何白鸥 王喜成:加快推进河南自贸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李庚香 王喜成 李二梅:新常态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何白鸥:根植本地文化 打造特色小镇

  王喜成:发展网络经济 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

  省社科联课题组:聚焦信阳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助推信阳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省社科联课题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厚植中原发展新优势

  省社科联课题组:建设“四个强省”的战略意蕴及推进路径

  省社科联课题组:以创新为驱动 以创新促改革 助推濮阳实现赶超发展

  省社科联课题组:供给侧改革 创新驱动 高校转型发展

  省社科联课题组: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让古都开封绽放新的光彩

 

加快推进河南自贸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李庚香 何白鸥 王喜成

  河南自贸区自2016年8月底获得党中央、国务院审批以后,成为我省五个重大国家战略规划之一,这也是我省收获的又一重大成果。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是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配置全球资源的需要,是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接轨国际市场的需要,也是为河南更加出彩构建新的战略支点的需要,为我省探索内陆地区开放新模式,拓宽开放广度,提升开放高度,拓展开放深度提供了良好契机。今后应如何加快推进实施?我们有如下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设计

  实施的良好基础在于能绘就科学的蓝图,拿出缜密的顶层设计。我省应广泛吸收借鉴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的规划和建设取得的成效,尽快研究出台与自贸区建设相关联的配套政策,科学确定河南自贸区的目标任务、功能定位、方法措施等。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准确体现我省自贸区的功能和特色,突出改革创新的要求等,为中西部地区建设自贸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充分体现中央的指导思想,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要强化如下几个方面的谋划:向东如何密切与长三角等地区的经济联系,向西如何密切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经济联系,向南如何加强与长江中游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向北如何密切与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联系等,打造对外开放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体系。二是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研究设置使自贸区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三是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服务业能级和水平。四是要根据推进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和辐射带动需要,逐步拓展实施范围和试点政策范围,形成与河南经济、贸易、金融、物流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

  二、加强法规研究

  国际上自贸区建设通常是以外向型为主的,国内设立自贸区以后,我们原来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适用性必须有重大变化,这是需要加强研究的,否则会处处受到掣肘。要对涉及自贸区业务的法律法规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梳理;如何调整国家《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中有关行政审批的要求;如何研究出台新的法规政策等,要在最短时间内构建起“自贸区法律保障体系”。要加快形成符合自贸区发展需要的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由河南省或有关省辖市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自贸区法律法规制度。如可拟定《自贸区特殊条例》,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自贸区内实施的创新制度以及监管经验,出台与各监管机构相适应的工作条例,如《郑州自贸区海关监管条例》等,细化各领域的监管规范。

  三、加强政策研究

  各国自贸区管理的经验证明,同适用法律法规相类似,国内适用自贸区的政策规定也将会有重大不同,如何制定自贸区的相关政策也事关重大。由于在自贸区内强调的是贸易自由,我们必须一方面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资金、外汇管制等)方面有特殊政策,如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离岸金融优惠等。另一方面贸易与税收、金融关系密切,我们也必须加强税收政策研究,探索建立与自贸区相配套的税收政策体系。譬如,要研究如何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包括对在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或个人股东,如何缴纳所得税问题;对自贸区内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如何缴纳所得税问题,等等。研究如何实施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包括对在自贸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如何享受相关税收政策;对设在自贸区内的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销往内地的货物,如何纳税;在现行政策框架下,对自贸区内生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如何免税,等等。还要研究如何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的前提下,如何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等等,既要放得活,又不能够失控。

  四、加强管理研究

  自贸区管理对我们是一个崭新课题,加强管理研究刻不容缓。在管理上,由于自贸区开放度非常高,对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是严峻考验。我们既必须达到与国际接轨和科学管理相统一的要求,不符合国际惯例不行;又不能没有自主管理、有效管理。比如离岸金融,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开展,这项业务既有利于分流境内资金,降低通胀压力,但同时也容易形成人民币大量外流的洗钱风险。如果我们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形成人民币流出的漏洞。因此,自贸区相关政策必须配套,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政策要稳步推进。要研究如何对自贸区进行分区、分级、分类管理,可研究借鉴上海自贸区实行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管理方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我们的管理办法。首先,要着重研究如何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其次,要研究如何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体现投资者参与、符合国际规则的信息公开机制。其三,要研究如何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在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知识产权、工商、税务等管理领域,实现高效监管,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其四,要研究如何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实现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益。同时,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援助解决机制,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五、加强创新研究

  改革创新应该是自贸区建设的最大特色,必须加强研究,大力推进金融创新、贸易创新、服务创新等,使自贸区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改革创新,切实建立起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要积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权力清单制度。政府应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和业务等,对清单以外的,各类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要研究提出有力的创新举措。如,抓紧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规模化运营,尽快形成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建立大通关机制,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实现对进出口企业、生产制造园区、物流基地的通关流程全覆盖;全面建成电子口岸,加快开展郑州机场口岸签证业务;争取开展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业务,推动大型跨国企业在郑州建设国际结算中心等。要研究如何实现管理创新,可借鉴引入“安全港”的概念,实行以监管单位与受监管企业的相互信赖为根本,建立分类风险管理机制。要构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和并联审批制度,健全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投资环境量化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体制等。

  六、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因自贸区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事中、事后监管,所以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必不可少。首先,需要在自贸区内整合涵盖注册备案管理、行政许可管理、日常监管、应急管理、稽查执法、信用评定等信息系统,建立打通海关、质检、工商、税务、外汇等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其次,要建立企业基础数据库,动态记载各监管部门对自贸区注册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通过运用信息平台的公示制度,从源头上有效规避企业违规经营风险,有利于监管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加强对自贸区内企业在区外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和监督。第四,各部门要制定信息共享工作规范,明确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应用、反馈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健全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定期召开各部门联席会议,研究、探讨监管信息平台的改进措施。

  此外,鉴于河南自贸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欧班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均有大量涉外事务,建议有关部门研究探讨在郑州设立外国领事馆事宜。现在国内其他一些地方如广州、武汉、成都、沈阳等,都设有外国领事馆,如果郑州也能设立,将大大方便河南的涉外事务,提高河南的外向度。

  (作者分别系省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副主席)

 

新常态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李庚香 王喜成 李二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首先弄清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明确创新的主体地位,制定创新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人才队伍建设,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一整套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地位

  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早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及党的十七大都明确提出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但现实中政府越俎代庖、企业积极性不够、产学研用脱节等问题还一直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的主体地位。

  第一,要激发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责任和动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直接面向市场,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只有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提升千千万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改进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方式,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创新资源向创新主体流动,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要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通过各种奖励激励、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政策措施,把解决科技问题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调动企业开展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要设立专项科研开发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目前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投入力量和资源相对匮乏,这与企业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和投入有关,另一方面与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和帮助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集聚创新要素、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增加研发投入,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要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要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第三,要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要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实施。要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要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要落实民营企业在创新领域的国民待遇,实行更加宽松的科技包括军工领域的准入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参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协同创新项目。要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壮大技术交易市场。

  二、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谋定而后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一个重大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也要有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切实加强顶层设计。

  其一,要制定工作规划,做出全面安排。要明确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企业的主体地位,创新的环境、导向,以及一系列相关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明确战略实施的路线图、时间表,并结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以及本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予以推进。

  其二,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出重点部署。每个地方的情况可能差异较大,战略制定既要结合本地实际,又要突出重点要求。如,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问题,重大科技专项安排问题,形成产业创新链问题,强化金融服务创新问题,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问题,构建协调创新服务体系问题,实施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问题等,都要有详细系统的安排部署。要变革创新驱动的相关结构,主要包括:调整投资结构,由初期阶段的大量固定资产投资,转向大规模的研发投入;调整需求结构,由主要依靠外部的需求拉动转向依靠内生需求的增长;调整技术结构,由过去依赖外部技术引进转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解决技术问题,包括能源安全、制造技术、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等。

  其三,要针对实施要求,提供保障措施。切实加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相关机构和部门,以及配套的法律政策措施,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相关的激励约束办法,督导检查的制度要求等,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环节、落实到岗位,做到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责任、明确的时间节点、明确的考核内容等。要通过战略的实施,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是创新模式中最主要的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进行自主创新,要不断增强科研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破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自主创新的巨大潜能。

  一是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基础科学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在政府采购时,首先要考虑采购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要不断改善科技人员待遇,用高薪吸引优秀人才,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要建立高科技创业资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处理好资金激励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的改革,实现科技创新资金效果最大化;处理好人才培育引进与服务保障的关系,继续做好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引导人才资源要素集聚。

  二是企业要有强烈的责任和意识。要以责无旁贷的精神,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增强创新动力,提高创新能力,消除创新障碍,使创新真正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和特点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取得一批在科学前沿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使我们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要大力推进应用创新,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切实加强战略性高技术研究和创新,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领域、材料科技领域、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要着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坚持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坚持高端引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实做大做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己任,进一步理清推进科技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的制约和关键问题,分析与国际先进科研机构的差距,在密切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健全创新环境和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促进先进制造业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单打独斗很难成功。当前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官、学、商分工存在大量灰色地带,直接导致科研配置不合理,科技与生产脱节,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投资与投资浪费并存的局面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现在,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研发支出占主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5%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其重要原因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缺失,创新意识不足,能力不够,主动性不强,相关机制不配套等。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加快构建由企业牵头,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二要围绕产业发展构建创新链。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2年已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198%,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这主要是创新体系不完善等造成的。我们必须对现有科技管理体制及相关的财税、人才、投资等多领域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发挥高校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支持高校院所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构建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企业家和科学家相互合作、互动共赢的局面。

  三要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要首先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要着力运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及时跟进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建立向创新者让利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要切实改革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深化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收益分配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政策环境。

  四要强化创新的服务支撑。坚持以满足创新需求为导向,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服务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要深入推动重点行业的科技服务应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需求,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要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引导创业资本更多地投向种子期或初创期小微企业。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目前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与体制机制有关,如知识产权制度、科技资源分配和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人才激励制度、产业政策导向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最迫切的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要转变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政府部门不能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要将管理的重点转向制定完善规划和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服务等。要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对基础前瞻科研项目、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公益性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创新调查和科技报告制度,改进科技项目评价办法,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准确把握新一轮改革的政策取向,注重“依靠”的政策和“面向”的政策、“改革”的政策和“发展”的政策、“普惠性”的政策和“优惠性”的政策的有效结合,切实解决好政策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二,要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使投入的绩效高起来,科技成果转化快起来,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让闲置的科研仪器忙起来。依托产业链上下游的骨干企业、重点科研单位和主要集聚区域,进一步整合技术、人才、成果和信息等资源。

  第三,要搭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形成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重要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产业项目准入办法,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体系。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着力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机制,支持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完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切实解决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问题。

  第四,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让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实现自身价值。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实行科研岗位分类管理考核,创造条件,让科技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起来。要改革科技成果处置办法,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其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破除成果转化障碍。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

  六、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有不少与相关政策法律建设不够有关,如各市场主体享受优惠政策的法规不明确、执行成本高或收益小、监管不到位等。要顺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促进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其一,健全科技创新的法规制度体系。根据中央关于“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的要求,要加快重点法规的修定,如,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的修订,解决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方面存在的法律障碍,强化对成果持有者和转化人员的激励。要研究推动新的立法工作,重点推进科研机构立法,明确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强化科研机构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要研究制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强化国家财政资助形成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义务。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使科技创新法规成为一个体系完整、内容和谐的有机整体,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其二,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建立职能分工明确的科技行政管理系统,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科技创新管理权力,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最终形成决策、实施、监督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严格遵循法定程序,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行政程序中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加强信息公开,使政府行为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坚持违法必究,对于违反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各种行为,都要毫无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确保科技创新管理真正步入法治轨道。

  其三,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着力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机制,支持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完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切实解决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问题。建立完善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法律,促进专利政策法规完善,实现已经成熟、稳定的专利政策法律化。通过这一举措,解决当前政策实施中的政策异化、政策矛盾和政策工具不均衡等问题,使专利技术成果既上得了“书架”,也上得了“货架”,由专利拥有者自主决定转让、许可和投资,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与科学技术创新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切实保护和激励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和关键。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首先必须把人才问题解决好。

  第一,要注重引才。坚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进凝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要通过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尤其重视引进海外真正的科技领军和拔尖人才。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从事创新研究。要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要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第二,要精于育才。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支持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向产业流动,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大力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特别是既懂科技又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推动科技大军下基层,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要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教育培训,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

  第三,要强于留才。要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要注重对创新创业的宽容和支持,充分发挥人在创新创业中的核心作用,释放出每一个社会细胞的创造活力,切实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比如解决好他们的子女上学、医疗、社保等相关问题。

  第四,要善于用才。必须坚持唯才是举、大胆用才,着力克服用人上的唯学历、唯职称、讲资历的陈规陋习,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对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常常新于众人、高于众人的创新型人才,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要充分信任和重用身边的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完善政策导向的支撑,紧紧围绕有利于发挥人才创新驱动作用研究制定政策,完善涉及创新型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各个环节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政策支撑力度。要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坚持以能力评判人才、以贡献衡量人才,强化人才使用与创新驱动的衔接,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作者分别系省社科联主席、副主席,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网络中心副主任)

 

根植本地文化 打造特色小镇

何白鸥

  前不久,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我省温县赵堡镇、禹州市神垕镇、西峡县太平镇、确山县竹沟镇4个乡镇入选。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省,我省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不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对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有着重要意义。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

  住建部有关人士指出,这次特色小镇的遴选主要是衡量小镇是不是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等条件。从这些条件和标准可以看出,特色小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行政区划单元的“镇”“区”,也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产业园区,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它具有产业定位明确、多种功能融合、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等丰富的内涵特征。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和命脉。特色小镇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历史人文气息或现代文化气息,它能让特色小镇靓起来、活起来,也能火起来。譬如,神垕镇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的发祥地,5000多年陶瓷文化的积淀,1000多年钧瓷艺术的传承,造就了神垕这座千年古镇。散落在这座古镇中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都是传递传统文化信息的密码。要在我国众多特色小镇中寻找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潜力的产业并不难,难就难在使其与当地的历史民俗、文化风貌实现有机融合发展,用文化要素提升产业含金量。若能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那么特色小镇所提倡的宜居、人文、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想化的发展目标自然就容易实现了。

  打造富有文化气质的特色小镇

  我省的特色小镇建设与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相比起步较晚,有着不小的差距,还存在缺乏规划、功能缺失、内涵不足、品位不高、特色不明、管理粗放等问题。我省此次入围的4个特色小镇,只是具备了特色小镇的培育基础,要成为真正的特色小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做好顶层设计。要科学编制全省特色小镇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引导和规范全省特色小镇建设。要以此次入选为契机,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和策划团队分别对4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进行把脉问诊,坚持尊重历史和传统、体现文化特色、契合发展实际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完善4个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要探索建立规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特色小镇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管控,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着力打造特色。提炼、打造、彰显小镇的“特色”,是建设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类似神垕镇、朱仙镇、赊店镇和赵堡镇这样的古镇、名镇很多,可以说每座小镇都是一张独特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尤其需要加强对这些小镇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精华,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和现实内涵,打造真正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比如,赵堡镇要突出太极文化的宣传,神垕镇要注重钧瓷文化的挖掘,竹沟镇要侧重红色革命文化的打造,太平镇则应该聚焦绿色和生态之美。从目前国内一些地区优秀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看,很多特色小镇的建设还难以脱离“资本搭台、文化唱戏”的套路,一些小镇因为缺少文化内涵和发展后劲出现“千镇一面”的问题。因此,建设特色小镇要避免“一哄而上和盲目造镇”,要真正从本地的历史出发,挖掘小镇的文化内涵,提炼真正体现小镇独特风貌和特点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文化气质的特色小镇。

  加快跨界融合。特色小镇是一个综合体,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和社会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当前,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加快文化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推动特色小镇“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社区”等新的发展实践,让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成项目、转化成产业、转化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就我省入围的4个小镇而言,赵堡镇要大力推进“太极+”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太极+文化”,加快发展“太极+怀药种植+养生”,带动发展“太极+旅游+休闲观光”,打造鲜明的产业形态;神垕镇要在继承传统钧瓷工艺和保持钧瓷文化风貌的前提下,着力在钧瓷与当代生活结合、转型创新方面下功夫,推动钧瓷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太平镇物产、旅游资源丰富,要突出生态主题,推动“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城镇建设”等发展;竹沟镇要突出红色主题,做好“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产业”等文章。

  (作者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

 

发展网络经济 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

王喜成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正在推动着产业变革,促进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发展网络经济已成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大选择。

  网络经济是以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通过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由于知识与信息在作为技术变量被引入网络经济的同时,拓展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使其权重日益提高,所以它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较有如下特性:一是网络经济具有高度信用化的特征。它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基础,在经济活动中,交易的各方一般是互相不见面的,交易的商品和服务,最多的形式是以“图像”方式虚拟存在,所以网络经济实质是强化的信用经济。二是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网络经济可以全天候运行,很少受时间因素制约,也能够突破空间以及国界的限制,使经济活动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三是网络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依托。虽然网络经济在互联网上的活动可以是一套虚拟的符号体系,但它必须与实际经济相对应,必须有一定的实体经济基础,不能成为子虚乌有的皮包公司。四是网络经济具有高度个性化的形态。在经济活动中,主要体现为个人化、客户化、个体化和特定化,即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不再是传统经济的规模化概念。

  基于上述特性,网络经济有如下一些功能:一是推动了经济的自由化。传统经济活动的一大制约是信息不对称。而在网络经济下,互联网上的信息既快捷又完全,大大削弱了信息的垄断和封锁,为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由于网上提供的信息基本上是完全的,减少了经济活动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市场失灵,所以网络经济能够降低成本、促进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它使边际收益由递减变为递增。在网络经济的成本构成中,网络的建设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因与入网人数无关其边际收益为零;网络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因与入网人数关系密切,网络规模越大,入网人数越多,其边际收益就越大,所以网络经济的边际收益呈递增发展态势。三是它能大幅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程度。互联网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对传统产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使信息服务业迅速向传统产业扩张,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程度,这对制造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四是它对农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提高公共服务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能够为农业和中小企业建立供应链、扩大销售网络提供便利条件,有效解决小规模、分散型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能够推动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广泛运用于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使公众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五是网络经济的价值升值空间和潜力惊人。互联网的特性就是能够实时的、超越时空地进行联结,这种互联互通特性在网络时代能产生令人震惊的结果。麦特卡夫定律告诉我们,互联网的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网络节点数在以算术级数增长时,网络价值则以指数方式增长,它能够使网络经济产生的价值像滚雪球一般地增大,产生令人震撼的“蝴蝶效应”。

  网络经济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它需要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前提,需要由政府提供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需要通过电子商务这个特殊载体和平台进行运作等。

  信息技术和网络支撑方面。网络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我国之所以把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着意发展网络经济,这一方面因为它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制高点,我们必须积极抢占。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网络经济方面也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不能错失良机。如我国原来使用的第一代互联网基于IPv4协议,可以提供大约40多亿个IP地址,但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这一地址目前已分配殆尽。我们正在布局的下一代互联网,使用的是IPv6地址协议,采用的是128位编码方式,网址资源极为充足,任何一个电器都可能成为一个网络终端,而且基于IPv6的互联网要比现在的互联网快1000倍以上,这就使未来5年互联网将改变很多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直接成为产业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依托下一代互联网,大力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进而实现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关政策支持方面。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网络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2015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指出发展云计算,有利于分享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降低全社会创业成本,培育形成新产业和新消费热点,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3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7月份,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网络经济的一系列举措,促使我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加快推进,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11月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党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网络经济,是因为它不但是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而且是促进生活方式变革,为公众提供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服务的新平台;还是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大市场开放力度,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积极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的新途径。

  载体和平台建设方面。网络经济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和依托,电子商务的发育程度决定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程度。电子商务的形式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以及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商、消费者、中介商、物流配送等,是发展网络经济的主要载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使公司内部、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和电子业务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的生产、库存、流通和资金等各个环节的效率。电子商务可以使买卖双方不谋面而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综合服务活动,是网络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发展网络经济须臾离不开电子商务。

  推进网络经济发展,是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紧推进。

  首先,要明确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要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抓手,重点围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创业创新、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及环境、交通、养老、医疗等领域,大力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的创新发展,强化信息网络、应用服务、创新驱动、人才智力等方面的支撑,积极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努力推动本地成为国内“互联网+”发展的热点地区。要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前提下,强力推进“联”,实现平台互通、系统互联、数据共享;努力促成“大”,通过云计算技术把数据集中处理,实现信息的广泛整合、深度分析、综合利用,形成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体系。

  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建设。把加强电子商务建设放在发展网络经济的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系统,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提供良好服务。要坚持示范带动,着力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园区,力争把本地打造成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电子商务中心、互联网金融中心和智慧物流中心。要努力解决农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瓶颈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不断拓展互联网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速现代物流发展。要努力在电商进农村进社区、跨境电商及网络交易监管等环节上开拓创新,加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力度。要借助“互联网+”,对如何创新运用金融平台、土地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取得突破。

  其三,要以实施大数据战略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支撑。发展网络经济的有力武器是大数据和云计算,通过这些武器可以对那些含有意义的大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从而可得出有规律性的或有重要价值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实施大数据战略,做好资源的汇集、挖掘和应用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商务大数据建设和应用,推进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建设,推动产品与装备制造向智能、绿色、服务、安全方向发展。要发展云工程云服务企业,推进光网、无线宽带、云设施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大幅提高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拓展便捷普惠的网络社会服务,努力实现无线局域网覆盖重点乡镇以上所有公共服务场所。

  其四,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支持服务。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努力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和消费热点,使买卖双方不需谋面就可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交易、金融活动顺利进行。要不断创新管理服务,对当前出现的创客空间、创新工厂、创业咖啡馆等加大支持力度,多为他们组织一些培训服务、创业服务,开展一些高峰论坛、路演活动、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等,支持他们的创业发展。努力解决他们在初创注册、银行开户时遇到的困难,扶持他们能够顺利创业。进一步加大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批网络经济人才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发展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推广网上办税服务和电子发票应用等,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要规范市场秩序,创建公平竞争的创业创新环境和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培育网络经济行业组织,建立良性商业规则,促进行业自律、健康发展。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聚焦信阳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助推信阳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68次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

省社科联课题组

  2016年1月8日,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阳市委市政府以“信阳如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为主题,组织召开了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68次专题研讨会。

  与会专家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把握全球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前不久出台的《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对我省参加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了坐标、指明了方向。信阳作为我省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要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信阳作为南联“一路”、北接“一带”最便捷支点的区位优势,通过“铁、公、机、水”全方位联运,构筑“一带一路”郑州节点的中继线、中转场,成为连接相邻地区商品进入郑州航空港和借助郑欧班列出境贸易的重要地区。

  与会专家指出,信阳要加快电商物流业发展,抢先打造新型电子商务城市,要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园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加快电子商务孵化园与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加强城市消费品共同配送中心建设,加强电商物流人才的培养;信阳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要找龙头企业或者细分行业前两名的企业合作,在信阳定期开展全国性的电子信息(智能终端产业)活动或论坛,依托区位优势把武汉高校的产业园引进来,带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信阳要做大做强劳务经济,进一步打造信阳涉外劳务输出品牌,发展外向型劳务经济,引导群众安全、有保障地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务工;信阳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利用好信阳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的劳务经济财富,借鉴四川实施的“川商返乡”工程经验,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到中心城区与县城创业。与会专家还就信阳茶产业、跨境贸易、羽绒产业升级、文化融通、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如何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

  研讨上,与会专家还提出了以下意见建议,希望得到省委、省政府与省直有关单位的重视与支持:

  一是要加快推进宁西客专、京九客专建设。信阳区位优势独特,方圆300公里拥有2亿人口的消费群体,专家建议规划建设宁西客专、京九客专。

  二是要加快建立信阳铁路口岸和保税中心。信阳目前没有口岸和保税中心,严重制约了对外贸易发展。要尽快推进信阳海关监管区域和口岸布局建设,设立信阳铁路口岸、河南(信阳)水运口岸,推动信阳海关跨区域合作、关检协作,建设内陆直通式海关,融入国内通关一体化。要支持信阳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进加工贸易集中,促进产业向高端和新兴领域发展。

  三是要加强其他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信阳要构建立体交通要道,全面对接“一带一路”。要加快明港机场建设,对接郑州航空港,打通空中开放通道,积极申报潢川机场等新建航空项目;要推进淮滨至息县淮河航运工程的建设,打通水上通道;要建设明港至鸡公山高速公路,规划实施G107及G312信阳市区段改线工程。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厚植中原发展新优势

省社科联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这一重大方略的实施,是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决策部署,是解决我国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思路与对症药方,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轴和实现“双中高”的必由之路。河南要实现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就必须紧紧抓住中央推进这一改革的机遇,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方式问题,为中原崛起厚植新的发展动能和强大活力。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和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当前表现为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供给相对不足,传统产业困难重重,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集体遭遇瓶颈,出现了突出的经济下行问题,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挑战。

  首先,当前存量市场矛盾重重,增量市场步履维艰。如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非常多,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就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有所加剧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关键时期和历史性关口。

  其次,过去我们保持高速增长的手段——通过宏观调控带动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长,在当前形势下已经失灵。如产品方面,钢铁在新世纪前后基本不愁销路,大量的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城建项目不断进行,使得钢铁供不应求。其中钢铁产量最高的2014年,我国粗钢生产达到8227亿吨,几乎占全球产量的一半。光唐山市的粗钢产量已接近美国的总产量,目前却风光不再。据统计,2016年我国GDP增速67%,是多年以来的低位运行。

  再次,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也空前巨大。2014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104%,但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1/5以上,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德国、英国的4倍多,发展成本高、代价大,甚至是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目前全国7大水系1/5水质为劣V类,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接近1万亿元。全国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水排放量达6592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达4279亿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2亿吨,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已影响了国土面积的1/4,受影响人口达6亿。

  除此之外,教育、医疗、旅游、养老、金融等方面问题也非常多。由此可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且须臾不可延误,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予以推进。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解决的问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进行的,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环境和矛盾,只有摸清情况、明确目的、分解任务、强化落实,才能保证各项改革措施有力、有效、有持续性。

  (一)摸清现状,有的放矢

  底子清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基础数据测算,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

  在去产能方面,要切实搞清楚哪些行业存在产能过剩,过剩的严重程度、主要原因,化解过剩产能会带来什么挑战。在去库存方面,要摸清本地房地产库存的实际情况和区块分布、各类房产的比例,摸清本地流动人口的支付能力及其落户意愿,摸清吸纳流动人口需要配套的财政支出增量的大小。在去杠杆方面,要搞清楚各类主体的负债情况,尤其是政府自身、各类地方融资平台、实体经济企业的负债情况,包括负债余额、各类负债的还款期限和利率、相应的还款能力等。在降成本方面,要搞清楚本地企业的成本构成,最近几年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因为要素市场竞争导致的,哪些是政府不合理干预导致的;哪些成本因素具有降低的空间。在补短板方面,要摸清本地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其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家庭人口构成;搞清楚制约本地发展的软硬基础设施的瓶颈所在。只有摸清了情况,把准了问题,分析出原因,科学反映当前的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办法。

  (二)明确目的,精准施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面上是通过放权、减税、创新等手段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则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达到供给新制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推进新开放、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目的。只有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才能增强针对性,防止就事论事甚至本末倒置。

  在去产能方面,要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使各种生产要素配置到生产率和回报率更高的地方,而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关门了事。去产能一定要和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统筹起来考虑。在去房地产库存方面,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释放房地产行业占用的过多资金,而非刺激新一轮房地产行业粗放式发展。因此,不能以扭曲的政策补贴刺激高端房地产销售,也不能通过编制不切实际的地区发展规划吸引人口流入。在去杠杆方面,要通过降低杠杆率化解财政金融风险,要把握好化解的力度和节奏,以可控的小震化解潜在的大震。可控的小震是手段,化解大震是目的。要把握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简单地指望一夜之间解决所有问题,操之过急,导致本可有序化解的风险演变为集中爆发的系统性风险;另一种是忌惮小震带来的风险,一拖再拖,直到拖不下去,大震爆发,无法收拾。在降成本方面,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审批,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出台新的歧视性政策或违背公平竞争的优惠政策。在补短板方面,要完善软硬基础设施,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但决不能把回报率低的项目当作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抓手,大干快上,把短板补过头,补成多余的长板,这样会适得其反。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明确任务,就是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突出重点,就是各项任务要具体化、可操作。

  “三去一降一补”千头万绪,要统筹考虑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去产能方面,要明确去产能的重点行业、力度和节奏,明确去产能需要的兜底性社会政策,明确失业人员培训和引导再就业的具体安排,明确如何处置“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所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在去杠杆方面,要明确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及时评估去杠杆的成效,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各地各部门要积极作为、勇于探索,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僵尸企业数量及分布、杠杆率的大小与行业、企业成本的多少与构成、短板的具体表现等情况,都要搞得一清二楚。同时,要明确去产能和去杠杆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基础性改革,去库存和补短板要同有序引导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起来,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要坚持引导市场预期,提高政策质量和透明度,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特别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民间投资,改善企业微观环境,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要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发挥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抓好改革措施落地。

  (四)明确责任,各司其职

  “三去一降一补”,每一项任务都非常艰巨,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价。因此,必须搞清楚每项改革任务由谁来干,做到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职责明确、踏石留印,不能浮在空中、落不了地。

  改革所涉及的各个部门都要根据推进要求有针对性地拿出自己的工作方案。对各种矛盾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把握好节奏力度。要对“三去一降一补”制定专案,逐项抓好落实,做到盯住看、有人管、马上干,不断提高改革效应。要注重提升改革信心,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作出清晰勾画,通过稳定、透明的政策稳定人们的预期,让人们对经济发展抱有坚定信心,减少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要明确企业职责,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消除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强化市场激励和市场硬约束,保护非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利润,稳定其生存发展环境,使各类企业都积极行动起来,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还要明确监督部门的职责,建立补短板项目推进奖惩机制,制定重大任务实施时间表,加强督查考核,对成效显著的地区在重大政策、重要改革创新试点等方面给予倾斜,调动积极性;对工作不力、进展滞后的要予以督促问责。

  (五)统筹兼顾,动态优化

  各项改革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各阶段要有不同的着力点,出台的政策要符合实际、有效有用、有操作性。要通过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打通要素流动通道,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

  好的方案是搞好改革的基础,因此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系统安排,明确重点任务,强化政策措施。第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大胆、扎实、精准、决不回头地干。第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落实市场化改革举措,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通过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法治来规范市场行为,从而激发人们创新创业的愿望,释放投资消费的潜力。第三,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另一方面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

  三、河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在宏观思路方面

  一要注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过去我国在商品和服务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改革,但在土地、资本、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差距还比较大。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今后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可能会实现重大进展,要及早动手,着力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在土地要素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财产权益;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速农地流转;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决不能在征地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依靠市场,搞好房地产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资本要素方面,要致力于降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运营成本,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加速资本流动,提高资本的相对丰裕度;培育和健全资本市场,提升融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劳动生产效率、要素生产效率,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结构调整优化。

  二要注重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力资本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河南人口上亿,有丰厚的人力资源,人口红利也尚有一定潜力,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要通过制度变革与政策调整,创造环境条件,实现从注重有用性的劳动力向注重发展的人力资本价值的嬗变,破除就业结构、社会保障、居住成本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约束,为人才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创造环境条件。其次,要取消或修改约束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放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完善集体谈判机制,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再次,要加大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建立多层次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互促共进。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通过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提高后备劳动者的素质,用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弥补数量的短缺,形成人才红利,以弥补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

  三要注重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和供给。应加快建设与完善规范市场行为的市场法制体系,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及其执行机制,加快明晰土地产权,完善要素市场改革。同时,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加强产权保护,为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要促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目前,河南科技管理水平不高、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以及管理体制落后导致一些企业效率与质量不高,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员工技能、技术能力。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完善破产制度,减少“僵尸”企业,让资源要素流动起来。同时,要建立辅助退出机制,重点做好失业职工的安置与社会保障工作,并做好对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信息服务甚至必要的资助等政策托底工作。对于产能过剩行业集中的地区,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促进失业人员的安置与再就业,并在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支持。

  (二)在方法途径方面

  一要解决好总量与结构的问题。河南要重视总量、调优总量,着重从供给侧做大做强规模,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在结构方面,要将去产能和优结构综合考量,在淘汰落后产能、做好减量的同时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当前,要抓住实施五大国家战略规划、居民消费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机遇,推动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在投资结构上,要根据“三去一降一补”的要求,重点减少与河南比较优势不匹配的“三高”产业投资,减少低效益、低质量的重复投资,减少缺市场、缺效益、缺未来的过剩产能投资。同时,要增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方面的投资,增加健康养生、绿色生态、体验共享等需求引领型的投资,还要注重提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比重,提高科技创新、基础教育和人才投资的比重,提高民间投资的比重,提高投资的整体效益等。

  二要解决好增量与需求的问题。有效需求尤其是民生等方面的需求,是当前河南的突出短板,我省要在顺应消费需求变化、激发供给增量上狠下功夫,补齐短板。在产业发展方面要着力创新,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绿色化、高端化和服务化为方向,以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融合为重点,着力实施“四个强省”建设,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形成网络,按照便捷、高效、互联、互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提升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保障有力的能源网络、人水协调的水利网络和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在生态环保方面要强化治理,围绕水安全、气清洁、土修复、山绿化等突出问题,不断扩大治理的区域和范围,构建我省“四区三带”生态安全格局。在社会民生方面要提质增效,围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和脱贫攻坚等民生领域,提升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共享性和满意度。

  三要解决好存量与供给的问题。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都是要解决存量,要解决去的问题,更要解决活的问题,要从存量入手,提高供给效率。其一,消化产品存量。建立消化库存与开发新产品的动态平衡机制,落实农民工市民化的配套政策,推进保障性住房货币化安置、放宽准入、降低成本等举措,将产品库存及时有效消化。其二,激活要素存量。通过依法收回闲置土地,运用差别化的税收、信贷、土地价格、环保等政策,压缩对过剩产能、僵尸企业要素的供给,加大对产品质量好、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行业、企业和实体经济的要素保障。其三,用好政策存量。对已出台的政策强化督查、强化问责、强化配套,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政策走出机关、走向市场主体,真正产生效益。

  四要解决好容量与质量的问题。一方面,要扩充容量,既要扩大市场容量,着力在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功夫,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物流、用工等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又要扩大社会容量,切实守住社保、医保、低保、就业四条底线,做好地方财政、政府债务、民间融资三大风险防控,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提高质量,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服务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建立从设计、生产、检验到售后服务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河南名企名牌名品创建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民族品牌和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驰名商标、领军企业。

  (三)在平台举措方面

  一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的大平台。河南地处欧亚大陆桥东端,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会处,向东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可以通过连云港直面太平洋,涵盖沿海各省份,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向西贯通广大西部内陆地区,是西部的前沿,通向亚欧大陆;向北对接京津冀等北方经济区;向南连接珠三角和长江中上游等南方经济区,是国家最新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输欧产品的汇集点,也是中亚、欧洲输入货物的分拨地。河南可以充分挖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我省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对接京津冀地区与长江经济带,通过扩大相互开放,加快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通过发展特色产品贸易、生产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建成国际化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二要抓住实施五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契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为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中,我们要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中原经济区是一个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5个省份部分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推动这一区域发展对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破解全国“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定位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其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形成引领中原经济区发展、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开放高地。国家将在口岸通关、航线航权、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服务外包等方面给予实验区政策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平台,为我省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促进郑洛新城市间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河南自贸试验区是以郑州为核心圈、涵盖郑汴洛紧密圈、辐射中原经济区的内陆开放重大平台,要利用这一载体把河南打造成中部地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要抓住实施五大战略规划的契机,全方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动力。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平台和动力源,建设完善现代创新体系,积极开发新工艺、研发新产品,提升河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注重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结合、创新驱动和投资驱动结合、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结合,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构建创新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发展,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提升创新转化率,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要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外部创新资源,促进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互动、整合、协同,不断增强创新优势。要实施大数据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区域核心创新创业载体,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新型研发组织、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的试点示范,通过国家先进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河南高端人才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引擎。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和特性使其成为我省决胜未来的关键因素,推进河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为路径。首先,要站在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的高度,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擎作用。其次,要全面把握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规律、动力转换特征和现实基础条件,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相结合、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融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着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专业化服务业。再次,要注重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等五大主导产业。最后,要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坚持以满足需求为导向,通过消费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融合发展为目标,强化与种养业、制造业紧密结合,做到全产业、全价值、全循环融合发展;以核心企业为龙头,通过在各个产业培育、引进一批竞争优势大、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引领整个行业提升;以产业园区为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等专业园区,推动集聚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细化政策措施,努力为河南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新优势、新动能、新支撑。

  (课题主持人:李庚香 何白鸥 王喜成; 课题组成员:李新年 聂世军 宋淑芳 齐善兵)

 

建设“四个强省”的战略意蕴及推进路径

省社科联课题组

  省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从“四个大省”到“四个强省”,表明了我省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四个强省”建设,是河南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要求的具体措施,是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也是我省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破解发展难题的有力举措,对于确保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近现代以来,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均基于规模雄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强大制造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支撑,必将导致经济体的不断虚化和弱化。

  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水平还比较低,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德国的这一数字为273台,日韩则是300台。我国网络就绪度指数2013年世界排名58位,这是衡量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权威指标,由此可见我们的差距。可以说,中国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势头能否长期保持、在全球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之举。不但如此,新的科技革命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正在引发国际上新一轮产业变革,并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围绕建立制造竞争优势,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产业、数据战略资产、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网络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占据高端制造领域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国际竞争烽烟四起,我们没有理由再失去这次机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时指出,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我国经济要顶住下行压力,度过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

  制造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2014年,河南在广泛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的发展战略,并在省十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以此来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而要实现这一战略,首先要打造创新驱动新优势,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释放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巨大创造潜能,推动更多企业由产品代工向品牌塑造跃升,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其次要打造智能发展新优势,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其三要打造质量成本新优势,增强工业基础能力,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质量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其四要打造绿色制造新优势,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升工业效能和清洁生产水平。

  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在以下若干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优先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高成长性制造业,打造“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二是要抓住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争取在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四是要盯紧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推动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完善制造企业供应链和销售网。五是要通过承接转移、优势产业嫁接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六是要顺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趋势,优化发展环境,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引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中小微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方面的作用。七是要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开放合作和技术升级,最大限度推动省内各种生物资源、化石资源向终端产品延伸,终端消费产品向资源加工方向对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二、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

  服务业是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条件。2014年第一季度,随着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0%,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意味着我国经济工作着力点将更多向服务业转移,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和机遇。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目前国际上服务业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其增加值占比已经达到70%,高收入国家更是达到74%,就连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中等收入国家都达到了54%,但我国还只有49%左右,其差距非常大。从绝对值看,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美国的29%,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较大突破,但差距仍然不小。从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一直相当低,贸易逆差大。所以虽然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但这种地位并不稳固,在国际上滞后的格局还亟须进一步改变。

  具体到河南来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更低,2015年只有395%,而北京已经达到798%。虽然近年来河南的服务业增加值和投资已双双突破万亿元,连续多年居中部六省首位,但在全国的发展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其突出问题主要是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低,现代服务业体系还处在构建和完善之中。虽然当前服务业发展有很大空间,但要发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我们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服务业已不是原来绝对意义上的短缺,发展服务业有诸多功能、条件等要求,要想取得服务业的大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

  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职能和作用。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政府的主要职责应定位在制定规则、保障公平、宏观引导上,即制定宏观政策,制定市场准入、市场竞争规则,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确保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城镇化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理想空间,城镇既承载着人口和各种要素集聚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服务需求和规模效应,更通过人口与要素集聚促进经济社会主体彼此学习和竞争,从而提高服务业效率和品质。

  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既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的老路,也不能脱离工业孤立地发展服务业,而应在分工与互动中实施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结合河南实际在若干方面深入推进。要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把服务业打造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要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发展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健康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要创新业态模式,推动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激发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活力。要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稳定住房消费,发挥好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把服务业培育成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

  三、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农业经济等,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都与世界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下。据统计,现在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7亿,这部分人能否成功转移,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成败。同时,由于农村40%以上的强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把农业生产留给了妇女、儿童及老人,结果是妇女承担着60%以上的农活,农业劳动力严重弱化。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不高。我国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内部结构不合理,粮食作物占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种植和经营规模小,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而且农业生产实行分散经营、规模小,全国约2亿农户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很难在WTO背景下与国际规模的农业竞争。三是农业生产资源短缺。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资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森林积蓄量、河川径流量人均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生产资源严重不足,且水土流失严重。以上问题,河南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农业在河南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四分之一,担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强调,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河南要完成总书记的重托,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同时又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崭新的战略思维,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要坚持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要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把工业的产业集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结合起来,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地方情况,鼓励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延伸价值链。二是坚持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围绕某一产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等环节,把相关联的经营组织集合起来,拓展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尽可能延长农产品的加工生产链条,使之产生经济效益的倍增效应。三是推进集约化发展。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可探索采取各种方式让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如办家庭农场,通过农民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只要有利于农业生产,只要能保证农民收益,哪种方式都可以积极大胆推行。四是采取“互联网+农业”方式。这是互联网环境下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现代化经营方式,应积极探索,加快发展。要围绕“种、储、销”三个环节,农业物联网、现代化智能仓储设施、电子商务、农业信息服务“四个关键”,着力构建运营服务体系、创业孵化体系、人才培育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强化工程建设。一要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严守耕地面积和质量,增强抗灾能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科学布局特色种植业基地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要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以“菜篮子”为主,突出产业功能,兼具观光和生态功能,在中心城市周边规划布局一批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四要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加大其他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问题。五要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六要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四、建设网络经济强省,开启崛起振兴新篇章

  建立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已成为当前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之一,形成了带动全局变革的巨大力量。为谋划新的发展战略空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把“互联网+”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推进。为开启河南崛起振兴新篇章,中共河南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适时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河南建设网络经济大省的重大发展战略;省十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要“建设网络经济强省”。

  这一战略的提出,展现了河南的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超前意识。河南已深刻认识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和深度应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深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重要的经济大省,发展互联网经济具有突出的地域优势、市场优势和坚实的网络基础支撑、产业基础支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应用市场方面,河南拥有1亿多人口,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全省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发展潜力巨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省会郑州是全国十大互联网骨干枢纽之一,4G网络实现全省100%行政村全覆盖,“全光网河南”2015年年底建成。在对外合作方面,河南成功引进富士康、酷派、正威等移动智能终端龙头企业,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所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和基础,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推进“互联网+”行动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力最为紧迫的战略举措,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快推动信息资源开放与利用,大力引进优势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发展局面,推动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网络经济强省。

  建设网络经济强省,河南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创业创新、先进制造、现代农业、金融创新、便民服务等领域,及环境、交通、养老、医疗等方面,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全面拓展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河南成为国内“互联网+”发展热点地区。既要注重引入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及专业优势突出的企业,也要注重发展壮大本地互联网类和“互联网+”企业,培育河南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

  二是加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容郑州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省级出口和国际出口,建设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要在光网、无线宽带、云设施建设方面超前发展,起到拉动效应,建设“宽带河南”,打造全省免费WiFi,争取无线局域网覆盖全省重点乡镇以上公共服务场所,把河南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最先进的地区之一。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电子商务是河南的优势产业之一,要坚持引进国内外龙头电商和培育本土特色电商并举,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综合园区,打造有国际市场辐射力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有金融领域创新力的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有国内物流枢纽作用的全国智慧物流中心。

  四是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大力开发大数据应用,推进数据资源汇集、挖掘、应用和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产业链和交易市场。大力发展云工程云服务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数据中心,深化云计算在重点领域运用,建设一批政务云、公共云、行业云。推进“宽带中原”建设和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实时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大幅提高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

  五是强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网络经济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支撑智慧城市及行业的应用软件,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消费的软件和应用,大力推进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营销服务网络化建设,推动产品与装备制造向智能、绿色、服务、安全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信息消费,大力发展数字生产、新媒体、影视、动漫游戏、数字家庭等,打造全国一流的数字媒体基地、数字阅读基地和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实现数字内容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切实加快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全面应用电子政务云和公共云平台。

  六是大力优化创客环境。发展网络经济,除了政府强力推动,社会自发形成的各种“双创”服务平台,其作用不可小视,应大力培育发展。比如涌现出来的创客空间、创新工厂、创业咖啡馆等众创空间,应积极为他们提供和组织培训服务、创业服务、高峰论坛、路演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对于这些众创空间举办的公益性活动和服务,可考虑由政府购买服务。当前创客的发展环境还有不小改善空间。比如有初创企业注册、银行开户还时时遇到困难;由于受投资担保风险屡发影响,目前我省注册有限合伙制基金尚有障碍,造成本土私募基金薄弱等,政府要进一步在政策和服务方面加强支持。前不久,我省成立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政策类科创基金,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网络经济强省建设搭建金融支撑平台。

  七是强化政府支持和服务。一要推进简政放权,调整完善市场准入资质,推进一照多址等住所登记制度改革。二要创新管理服务,开展商务大数据建设和应用。三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积极推广网上办税服务和电子发票应用。四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展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五要规范市场秩序,创建公平竞争的创业创新环境和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六要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电子商务人才继续教育基地,开展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七要培育行业组织,建立良性商业规则,促进行业自律发展。

  (课题主持人:李庚香 王喜成;  课题组成员:李新年 聂世军 宋淑芳 齐善兵)

 

以创新为驱动 以创新促改革 助推濮阳实现赶超发展

——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70次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

省社科联课题组

  2016年8月17日,省社科联、河南日报社、濮阳市委市政府以“濮阳创新发展”为主题,组织召开了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70次专题研讨会。

  与会专家认为,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濮阳紧抓创新这个关系发展命脉的牛鼻子,以创新促改革、以创新促发展,在全市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015年濮阳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目前,濮阳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22家,省创新性企业20家,拥有一批特色专业科技园区和“双创”示范基地。

  与会专家指出了濮阳在创新发展中拥有的三大优势。一是区位交通优势。随着郑州至济南和京九两条高铁以及普铁和高速公路建设,濮阳将成为河南直通京津冀和山东半岛沿海各港口的前沿阵地。二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优势。濮阳作为一座因油田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新,道路宽敞规整,绿化覆盖率高,宜居宜业对外来人口和企业会产生独特的吸引力。三是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十二五”以来,濮阳谋划大思路、展开大格局、推动大建设,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这是未来濮阳创新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

  关于濮阳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与会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全省战略布局中找准濮阳定位。尽管2015年濮阳全市生产总值增速、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但濮阳的经济规模、总量还处于全省中下游,甚至还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濮阳要进入全省省辖市第一方阵,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在全省战略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从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奋力赶超。

  二是要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要尽快改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把整体思路转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认真谋划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制度等要素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三是打造“法治城市”和“文化城市”。濮阳市民文明素质高,如果在“法治城市”建设上先行一步,探索德法双治的城市建设模式,将在全国、全省拥有巨大的示范意义。同时全面提高濮阳龙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地宣传濮阳杂技艺术,彰显濮阳“文化城市”特色,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也非常必要。

  四是加速高端产业承接。要紧盯有利于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重点行业,紧盯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产业链,争取尽快形成一批百亿元级的产业集群。

  五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承接外部科技。濮阳高等教育在全省范围内还比较落后,未来应寻求机遇与国外、省外、省内知名高校合作在濮阳创办分院。同时濮阳应建立企业与发达地区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联系机制,积极促进外地创新成果在濮阳实现产业化。

  六是进一步优化扶贫投资路径。要优化扶贫投资的城乡结构,引导、促进更多的贫困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在产业基础好、发展前景好、能够就业的地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尽可能选在主城区、县城周边,方便农民到城镇就业,把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统一起来。

 

供给侧改革 创新驱动 高校转型发展

——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71次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

省社科联课题组

  2016年11月26日,省社科联、省经济学学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区域产业发展”“校地合作与高校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等议题,在商丘师范学院组织召开了河南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来自全省高校的百余名经济学、管理学学院(系)院长、系主任进行了交流研讨。

  一、深层认知当前形势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与会专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再生产的环节中进行理解。供给是支配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核心要素,供给的历史状况决定了当前的生产能力、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适应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的宏观经济政策互为表里,一脉相承,是当前的重大国策。在当前基础创新乏力的形势下,无论是河南还是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补短板”,寻找技术进步、技术提升、技术支撑路径,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当前的事情”,保持一个经济稳增长的良好态势。

  与会专家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同于西方的供给学派,一是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对过剩产能的调整;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步骤还将会涉及各方利益的再调整;四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必将摒弃西方新自由主义政策,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政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劳动力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当前我国并不存在所谓“刘易斯拐点”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如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必将继续释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部门,继续释放“人口红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优化经济资源配置,优化流通渠道以降低流通成本,同时要防止网络营销野蛮式成长对假冒伪劣商品的纵容;要调控房地产价格以降低综合成本,同时给微观经济个体以创新活力;要借鉴西方成功的产业政策,矫正对“互联网+”的滥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自由竞争、政府干预和经济精神“三套车”体制机制联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也要坚持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市场的精髓和创新的源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调处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关注和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的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手。经济精神也是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可以以西方“一手拿算盘、一种拿圣经”的谚语来解读经济精神,“圣经会抑制算盘,但是单凭算盘永远带动不了商业”,在市场功利主义背景下,精神的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经济精神不仅需要企业家的理性和眼光,也需要各群体、各阶层人们社会道德伦理的慎独。如何从经济精神上获得经济社会的红利,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并把求利意识上升为社会成就和责任感;二是把流通意识上升为工业精神和实业精神,培育实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三是把竞争意识上升为正义精神,上升为超越追求生活享受的更高精神境界。

  二、创新驱动,为建设经济强省贡献智慧和力量

  与会专家认为,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河南应从高层设计到谋划运作,将创新驱动纳入社会经济的系统内部进行整体考虑,让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共同发力。为此,应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作用,积极引领实体经济面向科技高端前沿、面向市场经济法则、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发展优势,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优化区域创新、打造区域增长极,壮大创新主体、推动创新发展,实现“六个转变”,即一是发展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转变,二是发展要素由传统向创新转变,三是分工地位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四是创新能力由跟踪向领跑转变,五是资源配置由研发环节向创新链转变,六是创新群体由精英向大众转变。

  与会专家指出,河南经济的基础发展能力薄弱,是劣势,但只要敢于创新,也可以后来者居上转变为优势。河南经济这两年年均GDP增长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说明河南应从“十三五”起,利用“五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两端发力、兼顾远近目标,把河南经济与新经济连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特别是要契合于河南自贸区建设,继续发掘、放大枢纽经济、物流经济能量,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以新产业、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打造新时期的河南经济升级版,实现从经济大省转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三、促进人才供求结构调整与高校转型发展

  与会专家指出,创新驱动是人的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人为主体、意识观念和实践作为的改革,创新驱动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动力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及其程度。高校一定要融入和顺应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培养输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理顺转型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的关系。一是高校的发展定位要准确。在当前就是要“做好自己的事”,一切工作都要针对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来展开,不要认为“创新”“就业”与己无关。二是高校建设应将出发点从办什么样的大学转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前许多高校热衷于申报学科专业,谋求提高办学层次,不能说不对,但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缺乏足够的思考研讨和路径措施,不能不引起注意。三是在大学职能中找准发力点。大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地方大学一定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性研究成果和有针对性的咨询建议服务地方为己任,凸显地方办学的边际效应。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让古都开封绽放新的光彩

——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72次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

省社科联课题组

  2016年11月29日,省社科联、开封市委市政府以“开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为主题,组织召开了河南发展高层论坛第72次专题研讨会。

  与会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把握全球发展总趋势,着眼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其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千年古都开封因开辟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海上丝路”的“黄金通道”而闻名。今天,开封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城市,作为现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正在积极建设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和郑汴港航空经济区,全力推进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专家指出,开封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拥有突出的文化优势。2015年5月,开封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10项行动计划,让“文化+”成为开封复兴的新引擎。近年来,历史文化的禀赋优势已支撑起开封经济的半边天。2015年,开封市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73%,带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3个百分点。开封生产总值增速首进河南“三甲”,文化产业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拥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境内郑徐高铁已建成通车,连霍高速、大广高速、日南高速、郑民高速、郑汴城际铁路及在建的开港大道和即将建设的郑汴五条快速通道(包括郑汴地铁对接)等四通八达,为开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是拥有富有创意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优势。作为八朝古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建设外在古典、内在时尚,新老街区交相辉映;水系发达、贯通全城,绿化覆盖率高,宜居宜业对外来人口和企业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

  四是拥有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干事创业良好氛围的优势。开封市委、市政府坚持“1234”的发展思路,坚持“干净干事”的工作理念,坚持“有激情、有自信、有定力”的工作状态,坚持“抓优势、抓短板、抓重点”的工作方法,坚持“双轮”驱动、“双+”战略、“双城”融合的工作重点,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近几年开封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高速增长的阶段,这是未来开封复兴的可靠保证和动力源泉。

  关于开封如何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助推开封迅速腾飞,与会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要彰显开封特色。开封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要积极稳妥推进,突出文化优势,建设古都文化之城,深挖历史积淀,弘扬廉政文化、忠贞报国文化思想;建设自由贸易之城,借助河南自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全天候旅游之城,让开封一年四季常游常新,夜以继日不间断游览;建设平原宜居之城,让开封成为一座幸福指数满满的城市。

  第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开封要抢抓“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做大文章,谋大发展。加快建设陆上“丝绸之路”,搭上郑欧班列这趟快车;加快建设空中“丝绸之路”,乘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航班;加快建设网上“丝绸之路”,探索把海陆空网优势资源整合配置,融进全球发展的浪潮中。

  第三,要注重特色性、互补性发展,提升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建设水平。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建设要做好四个对接,突出四个特色。做好四个对接:对接“一带一路”,把开封自贸区打造成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载体;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开港经济带,促进郑州、开封进一步互联互通、互动互补发展;对接郑汴一体化,增强郑州、开封两市经济发展的合力和潜力;对接中原城市群,在中原城市群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突出四个特色:突出产业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突出文化特色,要做到文化品牌化、文化产业化、文化国际化;突出品牌特色,把开封著名品牌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品牌体系;突出政策特色,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竞争优势。

  第四,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开封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补齐工业经济短板。与会专家认为,开封应大力发展有自身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处理好创新与转型发展的关系,确立工业发展基准;处理好产业开放和培植内生动力的关系;处理好开放招商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融入国际产业链,努力占据有利位置;处理好集群发展和载体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就业和就业升级的关系,解决人力资源支撑问题;处理好与郑州的产业互补的关系。

  第五,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开封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与会专家认为,开封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物质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众多,而且也体现在北宋历史文化方面,具备文化创新的良好基础,要具有战略思维和突破路径。做好城市文化的五个定位:一是做中国创意城市;二是做中原文化发展高地城市;三是做“一带一路”文化枢纽城市;四是做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五是做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此外,开封在文化布局和思路上要突出四个“一”:一是突出“一核三区”,“一核”是宋文化,三区是新区、老区、自贸区;二是突出“一新一旧”,老城区和新城区同步发展,双轮驱动;三是突出“一高一低”,既要出较高艺术水平的文化精品,也要有贴合市民需求的民俗文化。四是突出“引领一方”,开封文化一定要走出去。同时,要用好资源,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要做好融合,把“互联网+”“文化+”深度融合,把传统文化和新文化、时尚文化深度融合,做到精英文化和市民文化同时发展。要大力宣传开封,利用全媒体营销城市、传播城市。

  第六,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推进郑汴深度融城。与会专家还就开封如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问题谈到,在如何与郑州深度对接方面,要加快完善交通对接,力争做到零换乘。要谋划实施郑汴港一体化,实现郑汴公共服务均等化,两市共享相应领域的资源。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开封要大手笔高标准规划建设会展、会议中心和购物中心,分流郑州的相应功能,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打造宜居城市名片。

  第七,促进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要加快文化、旅游、电商平台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开封要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村电商发展,构建“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便利化平台,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出口基地建设,重视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加快申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口岸平台建设,以便于开封的农产品及轻工、高新企业等更快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