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中国文字博物馆社科普及基地简介

  2019-07-19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博物馆,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12月31日被河南省社科联批准为第四批河南省社科普及基地。

  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期用地81亩,建筑面积22700平方米,包括字坊、广场、主体馆等。一期工程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同时,以古汉字符号为独特视角,反映东方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建成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展示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现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华夏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

  续建工程项目规划用地175亩,总建筑面积,683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文字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文字文化演绎体验中心和人防工程。

       续建工程完成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功能完善、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

  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以来始终秉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建馆理念,围绕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结合实际全面提升博物馆综合管理和服务接待水平,积极开展社科普及教育活动,社科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藏文物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陶文、玉石文字、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馆藏文物及藏品共2.3万余件。整体布展分为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特别展览四个部分,共9个展厅。其中,“一片甲骨惊天下”是专题展厅,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共有5个展厅,分为“字法自然”、“钟鼎千秋”、“物以载文”、“说字传义”、“承古传今”和“印刷术到信息化”等15个单元,曾荣获“第九届全国十大陈展精品特别奖”。

  开馆以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文化系列展”“故宫博物院院藏中国历代书法展”“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秋水文章——李岚清篆刻艺术展”等80余次特别展览,社会效益巨大。

  中国文字博物馆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教育交流活动,从完善制度与机构做起,通过组织举办学术研究会议和活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成功实现了学术研究工作高起点起步。先后聘请了李学勤、裘锡圭、饶宗颐、周有光等14位顾问,聘请49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术委员会委员,成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举办了五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和“中国文字•书法论坛”“鼎甲杯甲骨文字有奖辨识”“中国字•世界情甲骨文书法展”等系列活动。

  中国文字博物馆坚持将社会宣传与教育工作相结合,面向社会公众解读文字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向社会免费开放“专家大讲堂”,先后邀请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沈辰,河南大学古汉字研究所教授王蕴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洪彬博士等专家学者举行讲座,传递学术信息,促进学术讨论。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已建成“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中国书法家创作培训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文化传播与推广基地”,与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中国文字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以来,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同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合作,强化精品意识,秉持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诉求,依托基本陈展“中国文字发展史”精心筹展了《汉字》巡展。该展以汉字为主题,以国内、境外两条主线,采用1+n的多元素展览模式,即《汉字》巡展加若干辅助展览,如《结晶——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舞蹈《中华书韵》等,全方位、多视角展示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深入挖掘和诠释汉字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汉字》巡展已先后在德国、法国、泰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俄罗斯、南非、巴西及吉林、广西、江西、台湾、澳门等境内外地区成功展出,反响强烈、影响广泛,已成为中国对外友好协会、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外文化交流的精品名片。

  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一文字殿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原这块文化沃土上,在社会的热情关注下,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抓好机遇,开拓进取,不断实践,通过文化品牌的培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投入机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促进人际的文化交流,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光大发挥更大作用。